天天看點

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優勢及臨床應用

前言

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類慢性、非特異的腸道炎性疾病,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确。近年來,該病的發病率、發生率逐年上升,已成為一種新的治療方法。

随着重症、難治性疾病的不斷增加和疾病的不斷發展,單純依靠西藥或中醫藥已無法滿足臨床需求。

中西醫聯合療法對改善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節約醫療資源具有更大的優越性。在此基礎上,如何更好地發揮中醫與西醫的優勢,以及中醫與西醫的結合方式與時機的選擇,還需要深入探讨。

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優勢及臨床應用

UC治療面臨的挑戰

近幾年,UC在世界範圍内的發病率與發病率呈迅速上升趨勢。西歐、北美是UC發病率世界上最大的國家,挪威和美國分别為505萬和286萬。

在亞洲及南美洲等新興工業化國家,UC的發病率及發病率亦呈逐年增加趨勢。南韓UC患病率從1986年-1990年的0.34/10萬上升到2001-2005年的3.08/10萬。

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優勢及臨床應用

自1990年起,巴西潰瘍性結腸炎(UC)的發病率已增加了75%,并以14.9%的年增長率遞增。目前,國内還沒有關于該病的系統、全面的報道。

根據統計結果,在台灣地區,該疾病的發病率為105/4.59;香港的患病率是每105人中的3.06人;廣州105個城市中的3.44個城市;在西安,每105個城市中就有0.42個。上述各個地區的報告還不能完全反映出國内急速增長的病人數量。

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優勢及臨床應用

目前臨床上主要用5-氨基水楊酸(5-ASA),糖皮質激素,免疫調節劑,生物制劑,以及中藥等,但其作用機制尚不明确。5-ASA因其具有較強的抗菌活性和較強的抗菌活性而被公認為 UC的基本藥物。

ECCO公布的循證共識以及在我《2018炎性腸病診療共識》均将5- ASA作為輕、中度UC的首選藥物,并在緩解期進行維持治療。

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優勢及臨床應用

一份針對輕度、中度及緩解期的 UCM eta分析結果表明: UC的外用療效為50.5%,而口服療效為41.3%。其中,外用藥物的 ADR為22/105 (21.0%),口服藥物的 ADR為36/109 (33.0%)。

應用糖皮質激素可明顯降低重症 UC患者死亡率。糖皮質激素不能作為維持治療的手段,因為,它會導緻患者出現激素依賴性和激素抵抗,同時還會出現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骨質疏松等副作用。

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優勢及臨床應用

本課題組前期對布地奈德泡沫劑進行了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其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5.9%。應用免疫抑制劑治療難治性UC,以治療激素依賴性疾病為主。

一項Meta分析表明,AZA/6-MP的藥效在42%-79%之間,但易出現惡心、嘔吐、腹痛、嚴重腹瀉、骨髓抑制、肝毒性、胰腺炎等副作用。

近年來,多種生物制劑的出現為UC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對中、重度UC患者進行 Meta分析後,英夫利昔單抗的誘發緩解為34-39%,保持緩解為50%;阿達木單抗分别為10-21%和2-23-37%;而維多珠單抗的陽性率分别為23%和37%-46%。

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優勢及臨床應用

東亞研究表明,在托法替尼治療52周UCs中,10 mg/天2次的患者總有效率和粘膜愈合率分别為66.7%和57.1%,顯著高于安慰劑組。

但其成本較高,多用于重症或難治性病人,不能有效改善病人的臨床療效,而且容易發生淋巴瘤/惡性良性腫瘤、血液病、肝毒性等并發症,導緻藥物療效降低。以上兩種藥物對UC患者的臨床症狀均有較好的改善作用,但尚不能滿足臨床需要。

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優勢及臨床應用

中醫藥治療UC的療效與機制

UC的治療作用及機制,中醫藥理論認為其病位在大腸與脾、肝、腎、肺等髒器功能紊亂相關。本虛标實是UC的主要病機,病機主要有濕熱瘀毒等。

活血化瘀病期以标實為多,病機以濕熱為主,并伴有瘀熱損絡;重則多以熱毒和瘀熱為主要特征,若反複不能痊愈,則需考慮痰濁和瘀血。

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優勢及臨床應用

在恢複期,以本虛為主,并伴有濕熱症,而本虛則以脾虛為主,腎虧為輔。中藥對潰瘍性結腸炎有明确的治療作用。

我們在前期工作中發現,穿心蓮内酯給藥8周後,青黛清熱解毒,涼血消斑,在《本經逢原》中有“治療産褥熱痢下墜”之功效。

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優勢及臨床應用

一項多中心,青黛治療UC的臨床研究表明:治療組的臨床有效率、緩解率及粘膜愈合率顯著高于安慰劑組(P<0.05)。本課題組前期開展了多中心随機對照研究,發現中藥治療UC療效顯著。

實驗組按順序給藥,術後複發率為13.24%對14.58%.治療組比對照組更快地控制膿血便,16周後腹部疼痛消失率高于對照組。

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優勢及臨床應用

UC的作用機理課題組前期研究表明,清腸化濕方是通過調控NF-κ B信号通路發揮抗炎、免疫調節和腸道粘膜修複等功效。

例如,可以抑制NF-κ B入核,減少DC表面CD40、MHCII的表達,影響DC的成熟和分化,降低其抗原遞呈功能;還可以抑制 JAK/STAT3信号通路的活化,阻止STAT3的磷酸化活化進入核,進而緩解發炎反應。

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優勢及臨床應用

此外,該方還可降低UC大鼠結腸組織中促炎因子TNF-α、IL-1β、IL-23和IL-17的表達,并可促進TGF-β的釋放。本課題組前期研究發現,健脾補腎、清腸化濕中藥能促進 MSCs在 UC損傷腸道中的歸巢,并能誘導 MSCs向腸道幹細胞定向分化,并對腸道損傷進行修複。

本課題組前期研究發現,清腸化濕方藥對UC大鼠腸道組織中occludin、ZO-1的表達有明顯改善作用,其作用機制與其對UC大鼠腸道上皮細胞粘附分子 Muc.2的影響有關。姜黃素在UC中具有抗炎、抗氧化和修複腸道粘膜的功能,但具體機制不明。

我們用雲南白藥灌胃UC小鼠,以等滲性生理鹽水為對照組,發現雲南白藥灌胃後,結腸發炎減輕,炎性因子TNF-α,IL-12p40,IL-17,INF-γ等炎性因子的表達量顯著降低。

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優勢及臨床應用

中西醫結合治療UC的優勢和臨床應用

綜上所述,中藥和西醫對UC均有療效上的瓶頸,尤其是對難治性UC,亟待開發出更為有效的治療手段。中西藥聯合應用在UC的治療中有其獨特的優勢。

從誘導緩解到維持緩解,降低并發症,逐漸向快速緩解,減少長期應用激素,徹底修複粘膜,長期維持緩解,預防并發症,降低術後住院率,降低癌變風險,改善患者生存品質。

近年來,“深層緩解”(包括臨床緩解、内鏡緩解、組織緩解)與“達标”的新思路被提了出來。

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優勢及臨床應用

随着療效的提高和療效的提高,現有的治療手段也面臨着更大的挑戰。生物制劑能有效地促進并保持粘膜愈合。

Meta結果表明,該複方對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作用可達29%-60%;UC患者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UC)患者的粘膜愈合率為52%-65%.即便是使用了生物制劑,仍然有相當數量的病人無法進行粘膜修複。

然而,粘膜的愈合并不意味着症狀的消失。有些病人經胃鏡檢查不能活動,但其臨床表現仍然很嚴重。在西醫的基礎上,采用中醫的辨證論治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病人的病情,使病人獲得較好的康複效果,進而改善病人的生存品質。

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優勢及臨床應用

達标治療需要制定嚴格的治療目标,不僅可以促進臨床症狀的緩解,還将重點放在了粘膜愈合群組織學緩解上。

同時還将重點放在了個性化的治療上,通過對療效的評估,持續地對治療方案進行調整,進而持續地提升療效,這與中醫辨證施治的方法和政策非常吻合。

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優勢及臨床應用

“達标”療法與中醫辨證論治相結合,充分發揮中藥複方多成分、多靶點的優勢,依據疾病的變化,進行辨證施治,更有利于達到深層緩解。

另外,中西醫結合在衛生經濟方面也有很大的優勢,其效益、效價和效能都會得到提高,可以降低對生物制品和其他藥品的依賴,節省了醫療資源。

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優勢及臨床應用

适合西藥治療的人群,應以UC病變程度,病變部位,疾病分期,腸外表現為标準來确定西藥治療的适合人群。活動期輕、中度UC的病人,可以選擇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

如果症狀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或者是大便隐血呈陽性,或者是結腸粘膜沒有達到愈合的程度。對嚴重或難治的UC,應同時應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

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優勢及臨床應用

有直腸、乙狀結腸和左半結腸的病人,可以選擇單純的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對于有廣泛性結腸炎或有腸外症狀的病人,必須同時應用中西醫藥物。

對于合并有妊娠、貧血、營養不良等特殊條件的UC,或有腸易激綜合征伴有腹痛、腹瀉等腹痛、腹瀉等症狀的UC,也可以進行中西醫聯合治療。在病情緩解期間,可以服用中藥,也可以服用西藥。

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優勢及臨床應用

中西藥聯合治療UC的思想和方法,中醫治療UC有自己的特色,也有自己的缺陷。是以,如何将中西藥聯合治療UC,應針對UC患者的具體情況,采取恰當的方法和政策,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中西藥聯合治療的優勢,實作對UC患者的分類、分級、分期、辨證施治。

以清腸化濕為主,以抗炎為主,以清腸化濕緩解腸道發炎,中醫認為“濕熱郁結”是UC發病活躍的重要病機。

西醫與清腸化濕法聯用,可有效緩解小腸發炎,促進疾病進展。黃連、黃芩、黃柏、苦參(木香)、秦皮、馬齒苋及地錦草等都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中藥。

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優勢及臨床應用

俞媛等将60例 UC病人分成兩組,一組用美沙拉嗪腸溶片,另一組用藥組用藥,另一組用藥組用藥,即芍黃安腸湯。

在療程完成後,2組病人的主要臨床症狀(腹痛、腹瀉、裡急後重、膿血便)以及内鏡評分、CD8+水準都得到了顯著的改善,并且觀察組比對照組的改善更為顯著。

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優勢及臨床應用

涼血化瘀與抗炎相結合,可迅速減輕臨床症狀,而濕熱緻瘀,瘀熱損絡為其基本病機,強調涼血化瘀有助于改善膿血便的治療效果。

地榆、紫草、茜草等中藥都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中藥。本課題組多中心随機對照研究發現,清腸化濕方聯合中成藥灌腸治療膿血症狀比美沙拉嗪治療更快,顯效率更高。

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優勢及臨床應用

鄧文珺等研究了美沙拉嗪聯合丹參注射液對 UC的治療,對照組服用美沙拉嗪,觀察組則在此基礎上,與對照組聯合服用丹參注射液。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有明顯差異。

臨床治療膿血、血便等症狀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94.5% vs80.0%, P<0.05),其中發炎因子TNF-α、IL-6和IL-8的含量下降更顯著(P<0.05)。

抗炎配伍,以“斂瘍生肌”促粘膜愈合,西醫以抗炎為主,配合中醫藥對腸道粘膜的保護,達到“斂瘍生肌”的目的,臨床上常用的中藥有:白及、參三七、血竭、兒茶、生黃芪、白芍、爐甘石、烏梅、地榆、诃子、赤石脂、石榴皮、五倍子、白礬、黃柏、青黛等。

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優勢及臨床應用

可以根據藥物的特性,将其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口服,另一種是灌腸,尤其是中藥灌腸,可以起到化學和實體作用的雙重功效,可以迅速的緩解患者的臨床症狀,還可以加速粘膜潰瘍的愈合。

采用美沙拉嗪腸溶片加黃連素、雲南白藥灌胃的方法,與采用美沙拉嗪腸溶片加黃連素、雲南白藥灌胃的方法(P<0.05)比較,結果顯示對腸道粘膜的改善作用。

以抗炎為主,以健脾補氣為主,以補脾補氣,以補腎補陽,補腎補氣,是 UC的基本病機和病機,是其鞏固療效、預防複發的主治。UC病程漫長,多呈“正”與“邪”相結合的态勢,以“健脾益氣,扶正固本”為其治法。

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優勢及臨床應用

是以,中醫以健脾益氣法為主要治療手段,輔以西醫消炎,不僅有利于維持緩解,預防該病的反複發作,而且可恢複腸功能,改善營養狀态,達到複運化、杜生濕的目的。

常用的中藥有黃芪、白術、茯苓、山藥、黨參、芡實等。鄒浩等采用随機化的方法,将 UC脾胃氣虛症病人分成兩組,一組為治療組,另一組為對照組。兩組患者分别服用了兩種藥物,一種是健脾益氣方,另一種是美沙拉嗪。

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優勢及臨床應用

結果:在8周的治療後,兩組病人的粘液膿血便、腹瀉、腹痛等臨床症狀明顯好轉。2組的治療有效率,疾病活動指數,炎性名額ESR, C反應蛋白水準,以及主要臨床症狀的緩解時間,治療組的療效明顯好于對照組。

結果表明,西醫聯合應用消炎、健脾益氣法,不但能在減輕炎性反應的同時提高病人的身體素質,而且還能使病人的病情得到明顯的好轉。

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優勢及臨床應用

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用藥方式主要有:中西藥結合口服,西藥灌腸,西藥局部治療,西藥聯合灌腸,中藥聯合灌腸等。5-羟色胺(5- ASA)是目前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一種西藥聯合用藥模式。

結論:在傳統中藥的基礎上,應用糖皮質激素可以增強藥物的效果,減輕藥物的耐受性、依賴性、毒副作用等。中醫藥與免疫調節藥物相結合,可達到減毒、增效、改善療效的目的。

遠景

目前, UC的治療方式有:西藥、中藥、中西藥三種;常用的藥物有靜脈、口服、外用(栓劑、保留灌腸)、口服與外用等。

中醫學的優點是強調整體觀,以辨證論治,以調節髒腑機能,以祛除病機,進而達到治病的目的。西醫治療的機理清楚,證據充分。

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優勢及臨床應用

将二者結合起來,可以達到優勢互補,提高療效。其核心問題在于缺乏基于循證的高品質臨床證據。本項目拟在前期工作基礎上,以UC患者為研究對象,以“中西醫結合”為切入點,以UC患者為研究對象,以“中西醫結合”為切入點。

開展“中西醫結合”幹預UC患者腸道免疫功能的作用機制、“中西醫結合”幹預UC相關大腸癌的研究。我們相信,在多中心、大樣本、随機、雙盲、多學科交叉的基礎上,将有助于UC發病機制的深入研究。

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優勢及臨床應用

參考資料

[1] 沈洪、張聲生、王垂傑,等.對111例輕度、中度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觀察.中華中醫藥學報2011。

[2] 趙青春、沈洪、程海波,等.清腸化濕方對惡性良性腫瘤細胞IL-6/JAK2/STAT3信号通路的調控作用.《中國藥物學報》,2015。

[3] 沈洪、劉智群、朱荃,等.清腸化濕方對NF-kB/Tolls信号途徑的幹預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機理[J].中國中西藥聯合學報2013。

[4] 陸玥琳、沈洪、姚宏鳳,等.清腸化濕方與美沙拉嗪對潰瘍性結腸炎大鼠血清和腸道粘膜中IL-17表達的影響.中國中西藥學報,2014。

[5] 朱磊,沈洪,顧培青,等.補腎益氣,清腸化濕方與骨髓間充質幹細胞對潰瘍性結腸炎大鼠腸道粘膜屏障功能的影響.中華消化學雜志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