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抽象表現主義的領軍人物——傑克遜·波洛克

作者:書畫—空間

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年1月28日-1956年8月11日)是一位有影響力的美國畫家以及抽象表現主義運動的主要力量。

抽象表現主義的領軍人物——傑克遜·波洛克

他以他獨特創立的滴畫而著名。

在他的一生中,他同時享有相當的盛名和惡名:他被認為是一名大部分時間隐居的畫家;他具有反複無常的脾氣,且有嚴重的酗酒問題。

他生于懷俄明州的科迪,1929年移居紐約,進入紐約藝術學生聯盟,在托馬斯·哈特·本頓(Thomas Hart Benton)門下學習;1938年到1942年間,為聯邦藝術工程工作;1943年開始轉向抽象藝術。

1950年代到1960年代,他通過“文化自由議會”(Congress for Cultural Freedom)受到中央情報局的支援。

1947年開始使用“滴畫法”,取消畫架,把巨大的畫布平鋪在地上,用鑽有小孔的盒子、棒或畫筆把顔料滴濺在畫布上,稀薄的顔料借助噴霧器;

作畫時和畫布的接觸不固定在一個位置,而是在畫布四周走動,或跨越過去,使構圖沒有中心、結構無法辨認;

以反複的無意識的動作畫成複雜難辨、線條錯亂的網;

畫面上線條縱橫曲扭,色彩變換無常。在其追求下意識的極端放縱的方法中可見到超現實主義畫派的影響。

在發展出他特有的技術前,因為過于專注于創作卻沒有突破,作品銷售不佳,加上個性怪辟、神經質的性格而無法靠兼職謀生,而一度必須靠兄弟及後來成為其妻的女友李·克拉斯納(Lee Krasner)接濟度日。

波洛克在1956年8月11日晚上因為酒後駕駛超速,發生交通事故而喪生。

抽象表現主義的領軍人物——傑克遜·波洛克

## 早期生活

傑克遜·波洛克出生于1912年1月28日,是家裡五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

他的父母是斯特拉·梅(Stella May)和勒羅伊·波洛克(Leroy Pollock),都是長老會教徒,母親有愛爾蘭血統,父親是蘇格蘭血統。

他的父親本姓麥克伊(McCoy),但在一歲時父母相繼去世,被鄰居收養,并改姓為波洛克。

勒羅伊原本是一名農夫,後來在政府做土地測量員。

波洛克從小就對繪畫感興趣,在家裡經常塗鴉。

他的父親雖然不反對他的興趣,但也不鼓勵他。

他的母親則更加支援他的藝術天賦,為他購買了一些畫具,并帶他去參觀博物館和畫廊。

波洛克的家庭經常搬遷,他在亞利桑那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的多個地方生活過。

當他在加利福尼亞的埃科帕克(Echo Park)居住的時候,他進入了洛杉矶的手工藝術高中(Manual Arts High School)。

在那裡,他受到了一些老師的指導和鼓勵,也結識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學。他開始接觸到一些現代藝術的思潮和作品,如立體主義、未來主義、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等。

1929年,波洛克随家人搬到了紐約,并進入了紐約藝術學生聯盟(Art Students League of New York),在托馬斯·哈特·本頓(Thomas Hart Benton)門下學習。

本頓是一位著名的美國風景畫家,以描繪美國農村生活為主題。

他對波洛克有着深刻的影響,不僅教授了他繪畫的技巧和理論,還培養了他對美國文化和曆史的認同感。

波洛克也曾模仿本頓的風格,創作了一些具有美國風情的作品,如《去田野》(Going West)和《牧場》(The Ranch)等。

抽象表現主義的領軍人物——傑克遜·波洛克

## 事業發展階段及獨特的繪畫技巧

1930年代,波洛克開始接觸到一些新的藝術運動和思想,如社會現實主義、抽象主義、原始主義和心理分析等。

這些都對他後來的創作産生了重要的影響。

1935年,波洛克加入了聯邦藝術工程(Federal Art Project),這是一個政府資助的項目,旨在為失業的藝術家提供工作機會。

在這個項目中,波洛克主要從事壁畫創作,也參與了一些展覽。

他結識了一些有影響力的藝術家和評論家,如漢斯·霍夫曼(Hans Hofmann)、約翰·格拉漢姆(John Graham)、哈羅德·羅森伯格(Harold Rosenberg)等。

他也開始嘗試抽象繪畫,并受到了歐洲前衛藝術家如畢加索、米羅、馬蒂斯等的啟發。

1938年,波洛克因為酗酒和神經衰弱而住進了精神病院接受治療。

在那裡,他接觸到了榮格心理分析法(Jungian psychoanalysis),并被鼓勵用繪畫來表達自己的潛意識。

這對波洛克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使得他更加關注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表現。

1941年,波洛克遇到了李·克拉斯納(Lee Krasner),她是一位抽象表現主義畫家,也是聯邦藝術工程的成員。

兩人很快相愛上。

1945年,他們結婚,并搬到了長島的斯普林斯(Springs),在那裡波洛克建立了自己的畫室。

克拉斯納對波洛克的事業有着重要的支援和推動作用,她不僅幫助他管理财務和日常事務,還為他聯系畫廊和評論家,甚至犧牲了自己的創作時間。

她也是波洛克最忠實的擁護者和了解者,對他的作品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分析。

1943年,波洛克得到了佩吉·古根海姆(Peggy Guggenheim)的贊助,她是一位富有的藝術收藏家和畫廊主,對于當時的前衛藝術有着敏銳的眼光。

她為波洛克提供了每月150美元的津貼,并在她的“本世紀藝術畫廊”(Art of This Century Gallery)為他舉辦了個展。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1947年的“傑克遜·波洛克:新作展”(Jackson Pollock: New Works),展出了他首次采用滴畫法創作的14幅作品。

這些作品引起了轟動和争議,有人贊揚他開創了一種新的藝術語言,有人批評他毀壞了繪畫的傳統和規範。

滴畫法是波洛克最具代表性和創新性的繪畫技巧,也是抽象表現主義運動中最具影響力的風格之一。

波洛克把巨大的畫布鋪在地上,用各種工具如刷子、棒子、注射器等把稀釋過的油漆或合成樹脂漆滴濺、潑灑、塗抹在畫布上,形成複雜而富有節奏感的線條和色塊。

他不再受制于畫架和畫筆,而是用全身參與到繪畫過程中,從各個角度和距離與畫布互動。他說:“我不是在畫布上作畫,而是在畫布中作畫。”

他認為這樣可以更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潛意識,而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幹擾。

他說:“我不需要形式,隻需要感覺。”[10]

波洛克的滴畫法受到了多方面的影響。

一方面,他受到了歐洲現代主義藝術家如畢加索、米羅、莫奈等的啟發,他們都嘗試過用不同于傳統繪畫的方式來表現形式和色彩。

另一方面,他受到了美國原住民文化和藝術的影響,特别是印第安人的沙畫表演,他曾在1930年代觀看過這種儀式性的藝術活動,并對其深感興趣。

還有一方面,他受到了心理學和哲學的影響,特别是榮格心理分析法和存在主義思想,他們都強調個人主體性和自我表達的重要性。

波洛克的滴畫法也引發了一系列的理論和評論。

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克萊門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和哈羅德·羅森伯格(Harold Rosenberg)的觀點。

格林伯格是一位著名的藝術評論家,他認為波洛克的滴畫法是繪畫純粹化的展現,他摒棄了任何具象的元素,隻關注于形式和色彩,進而達到了一種“平面性”(flatness),即繪畫隻是繪畫,不是任何其他東西的代表或象征。

格林伯格認為這是繪畫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美國藝術擺脫歐洲影響的标志。

羅森伯格則是一位文化評論家,他認為波洛克的滴畫法是一種“行動繪畫”(action painting),他強調了繪畫過程中畫家與畫布之間的互動和沖突,以及畫家個人經驗和情感的投射。

羅森伯格認為這是一種存在主義的藝術,反映了當時美國社會的動蕩和焦慮。

波洛克的滴畫法在藝術界和公衆中引起了不同的反響。

有些人贊賞他的創新和勇氣,認為他開辟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方式。

有些人則批評他的随意和荒誕,認為他毫無技巧和美感,隻是在胡亂塗鴉。

無論如何,波洛克的滴畫法都在美國乃至世界範圍内産生了巨大的影響,他被譽為“美國第一個原創性的藝術家”[11],也被視為“自由精神”的象征。

他不僅影響了後來的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如威廉·德庫甯(Willem de Kooning)、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巴恩特·紐曼(Barnett Newman)等,也影響了其他藝術領域如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等。

他的作品也被收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私人收藏中,其中一些作品更是以天價成交,如《号碼5,1948》(No. 5, 1948)在2006年以1.4億美元售出,成為當時世界上最貴的繪畫作品[12]。

藝術能夠讓人忘記平日中的喧嚣和忙碌

---敬請關注《書畫-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