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萍、劉志敏
以人工智能和大資料為代表的現代數字技術已廣泛應用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并且推動着人們的工作生活學習和交往發生深刻變革。“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迎接數字時代,激活資料要素潛能,推進網絡強國建設,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數字化時代的到來要求在人才培養領域積極完成數字化轉型。
教育數字化轉型賦能人才培養
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人才培養存在思想層面認識不到位、人文性被工具理性遮蔽、教學過于依賴技術構築的“景觀”等問題。首先,目前高校教育理念傳統、教務管理改革思路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數字化轉型要求之間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比如,高校轉型改革的整體定位不夠清晰,對于數字化時代,特别是人工智能對人才培養核心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把握得不夠全面,使得從“建設”轉向“應用”過程中如何将數字化技術深度融入教學過程的路徑和結構布局還不夠清晰。其次,教育數字化從“轉化”到“轉型”再到“智慧”,需要經曆一定的曆史階段。在“轉化”過程中,人們通過資源投入建構起足以支撐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數字基座,但是數字化基礎設施和平台等基座甚至各類技術應用都隻是促進轉型的手段。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由于數字技術顯性功能而引發技術内在人文人本屬性被“遮蔽”的傾向,減弱了教育數字化轉型應有的“溫度”。最後,依托數字技術開展的場景化教學和混合式教學,盡管可以讓學習在沉浸的環境中得以開展,但是也會引發教學的教育功能以及教育與真實世界聯系弱化的風險,尤其是數字場景化教學,這是目前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高校人才培養體系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
而實作教育數字化轉型,能夠借助數字技術提升教學精準度、革新教學模式、實作資源共享和管理資訊化。通過數字技術輔助,尤其是采用以過程性評價理念為指導的智能測試系統應用和課程學習資料綜合分析等,教師能夠更加便捷地了解學生與課程教學有關的資訊,這種資訊往往以結構化、關聯化的方式加以呈現,進而為精準化的教學過程提供基本依據。同時,在數字技術支援下,“線上”教學突破時空限制,線上線下組合呈現,使得課堂教學實作由單一到混合,由封閉到開放。此外,數字化教學能夠實作高校管理資訊化,提升科學管理水準。依托數字技術打造新一代教務管理資訊系統,促進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提檔更新”,真正讓資料要素發揮其在校園治理中的應有作用。
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人才培養體系的完善
多舉措夯實高校數字化轉型基礎。第一,重視以高校數字化轉型戰略規劃引領改革實踐。可以考慮按照“轉型目标與所處方位深度識别—全方面差距分析—數字化轉型模式論證決策”三個步驟進行。把握住改革發展的整體方向,以此來綜合分析數字技術條件優勢、學科優勢,圍繞教與學兩個方面并依照客觀實際不斷制定數字化轉型的可能路徑與模式。第二,按照構築新型數字治理架構思路不斷完善對數字化教學活動等的内部監管。尤其在數字化管理上,規範資料資訊所有權以及數字技術應用邊界,切實維護資料資訊的合規使用。第三,确立數字化人才培養與數字産業化、産業數字化的動态協調機制。以人才培養協同創新平台為基礎,結合自身學科優勢,建立持續識别和分析研判數字化産業、産業數字化動态的長效機制,以避免自身人才培育模式與數字化産業人才需求的脫節。
提升教育工作者的數字素養。第一,堅持适度應用原則。依托數字技術開展教學活動時,注重對教學活動的教育性和價值觀引領原則的堅持。客觀辯證看待數字技術融入教學中所産生的價值,做到相容并包,确立學生成長成才的根本選擇和評價準則;在技術操作層面上,堅持對數字資訊技術應用保持應有的理性态度,不過分推崇資訊技術而失去提升學習主體自我決策與管理能力。第二,提升數字素養,發揮教育工作者主體性價值。結合教師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的不同需求制定個性化的數字素養提升“方案”,加大對《教師數字素養》标準的宣貫力度,通過投入資源搭建支撐教師數字素養教育訓練的專門化研究與推廣平台,完善相關配套支援制度,以教學改革與研究專項等形式,激勵更多的一線教師立足課程教學探索提升教師數字素養的現實路徑,形成更多可複制、可推廣的數字化教學轉型方案。
打造數字虛拟化教學場景。首先,按照教學目标和内容尺度合理選取教學中的場景要素。教學場景的搭建首先應講求适切性,即以教學目标為引領和基本評價尺度,凸顯教學内容主題,堅持高等教育教學活動的探究性原則,旗幟鮮明反對泛娛樂化和庸俗化。同時,合理設定教學場景中的主題和内容,把握好“多”與“少”、“内容”與“形式”、“目的”與“手段”等方面的關系,既防止因資訊内容過載而造成學生忽略對真實事件中客觀存在關系的了解和感悟,又避免因場景要素過于單一而失去學習場景所應有的真實再現複雜關系的呈現功能。其次,強化教師在場景化教學過程中所扮演的協同者角色的認知。數字化技術融入高等教育必然促成教師主體身份的再定位和再确認。展現在場景化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協同者角色表現為,一方面帶領學生“走進”具象化場景并與之産生多元度多層次的系統互動,另一方面鼓勵學生依靠自力“走出”因過分沉溺于感官體驗而忽略知識體悟的誤區;同時,幫助學生建立通過場景學習更好連接配接虛拟和現實之間内在關聯的意識,使其在虛、實場景切換中做到更加遊刃有餘。
來源: 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