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智能手表路在何方?

作為一個新的産品品類,智能手表算得上眼球吸引力比較強的了。為什麼一塊小小的手表能夠攪得全世界如此關注?IT公司是技術驅動,一個新技術産生,代表着一個巨大的而且是新生的市場。從從業者的角度,誰都不想輸在起跑線上。新興公司希望能就勢而起,老牌公司不希望智能手表成為打破自己的那個破壞式創新點,也希望能在新的盈利模式下能夠繼續賺錢。物聯網、可穿戴式裝置、IOT,這些概念已經喊了好幾年,吊足了業界的胃口。在消費電子行業,上一個能夠引起巨大爆炸市場的新概念,似乎還是智能手機。是以,對于IT行業,智能手表可以大家都不成功,但絕不能有一家成功了,其餘家因為動手慢了錯過機會。

然而,從智能手表誕生到如今,這個市場始終沒有做起來。此前人們都在期待蘋果,看起來在工程師文化依然濃烈的IT圈,能夠把手表這種具有裝飾品屬性的産品做好的,隻有蘋果有那麼點希望。很多廠商也在觀望,看看蘋果能否把智能手表這個行業培養起來,自己再就勢分一杯羹。最近iwatch終于上市,這幾天科技新聞版面不出意外被iwatch所占據。到目前為止,我個人仍然不看好智能手表。

智能手表是什麼?其實是傳統手表和手機的結合,是一塊有着傳統手表基本外觀和形态(否則就不能叫做手表了),但内在是一個手機——現在的技術,已經可以将藍牙、wifi、sim卡、傳感器等應用在手機上的技術內建到手表中,進而形成一個具備手機功能的手表。如此看來,似乎可以從三個層面解讀智能手表——手機屬性、手表屬性、智能手表獨有的屬性。

第一個,手機屬性。其實,相對于手機的上一代消費電子産品——PC,手機是有很多不可消除的缺點的:螢幕小、文字輸入不友善、電量受電池容量限制等。但因為通話是一個剛需,是以首先保證了手機可以随身攜帶;在此基礎之上,無線網絡基礎設施的完善,使手機上網成為可能;智能手機作業系統以及相應的應用生态系統的發展完善,讓手機功能無限擴充,更實用同時更好玩。基于以上幾點原因,智能手機成為了剛需。剛需産品的好處在于,人們可以容忍它的缺點。是以螢幕小、輸入文字痛苦、需要一天充一次電這些人們都可以忍。人是權衡利弊的動物,隻要收益高于投入,怎麼着都好說。

但作為手機屬性的智能手表,因為有手機的存在(沒有人會有了手表就不帶手機了),這部分功能不具備剛需性質,是以手表的缺點——相對于手機螢幕更小、文字輸入更不友善、又增加了一個需要經常充電的裝置等等,就足以讓人不使用了。對于非剛需的産品,一點點缺點就有可能讓人放棄購買。當然,有些産品除外,譬如,手表。下面就說說智能手表的手表屬性。

第二個,手表屬性。目前而言,在人手一部手機的時代,手表的計時功能已經弱化到近于零了。手表更多地是一種飾品,乃至奢侈品。飾品/奢侈品行業,和消費性電子行業,和網際網路行業,風馬牛不相及。蘋果在消費性電子行業是老大,有崇高地位,但不能證明他在另一個行業就一定能成功。簡單舉例,iwatch推出了1萬美元的表款,在這個價位上,競争對手已經成了勞力士。且不說品牌溢價,單就産品本身,受摩爾定律、電子元器件壽命等客觀因素制約,智能手表本質上還是一種耗材,這和能穩定運作幾十年的瑞士手表招牌産品勞力士機械表相比,從表本身,完敗。在手表工藝上,蘋果恐怕也無法和有着百年曆史的瑞士制表業相比。

單就傳統機械手表而言,功能再多,也無法和花樣百出的電子産品相比;甚至計時精度,也無法和後來的石英表相比。此後,機械表轉向追求品牌文化、機械工藝、持久耐用度等方面,并做到極緻,乃至跨入了奢侈品行列。在這方面,智能手表無法撼動。而随身攜帶的飾品而言,外在的工藝(硬體)比内在的功能(軟體)重要得多。在這一點上,實際上此前人們很期待蘋果能夠在外觀上有所突破,比如既然拼傳統路線不成,是不是能做一些超級炫酷的、充滿了未來感和科技感的手表呢?(或許這也是此前有很多iwatch概念設計圖的原因。)但很遺憾,iwatch的造型設計中規中矩。

第三個,智能手表屬性。根據定位理論,開辟一個新的品類并成為這個領域的第一,是商家最應該做的。如果你覺得智能手表從智能手機的角度看來不如智能手機,從手表的角度看來又敗于傳統手表,那麼,作為智能手表這個新的品類本身,又如何呢?我覺得這是智能手表唯一的出路和希望。也就是說,智能手表能否做一些智能手機和傳統手表都做不到的事情,而這些事情本身又能夠超出“隻是玩玩”的範疇,形成剛需,這樣才能讓智能手機生存下去。

從這個角度來看,智能手表當然是具有一些基本條件的,比如是可穿戴的,這意味着随身攜帶并且接觸身體,這比手機更進一步。智能手表是一個平台,給應用以足夠大的擴充空間。在PC時代也是軟體帶動硬體出貨量,比如因為要玩最新版本的遊戲去買新的電腦。這就看能否出現智能手表的剛需應用軟體了。譬如,健康領域?至少,目前看來尚未出現。

20150317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