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智能手表路在何方?

作为一个新的产品品类,智能手表算得上眼球吸引力比较强的了。为什么一块小小的手表能够搅得全世界如此关注?IT公司是技术驱动,一个新技术产生,代表着一个巨大的而且是新生的市场。从从业者的角度,谁都不想输在起跑线上。新兴公司希望能就势而起,老牌公司不希望智能手表成为打破自己的那个破坏式创新点,也希望能在新的盈利模式下能够继续赚钱。物联网、可穿戴式设备、IOT,这些概念已经喊了好几年,吊足了业界的胃口。在消费电子行业,上一个能够引起巨大爆炸市场的新概念,似乎还是智能手机。所以,对于IT行业,智能手表可以大家都不成功,但绝不能有一家成功了,其余家因为动手慢了错过机会。

然而,从智能手表诞生到如今,这个市场始终没有做起来。此前人们都在期待苹果,看起来在工程师文化依然浓烈的IT圈,能够把手表这种具有装饰品属性的产品做好的,只有苹果有那么点希望。很多厂商也在观望,看看苹果能否把智能手表这个行业培养起来,自己再就势分一杯羹。最近iwatch终于上市,这几天科技新闻版面不出意外被iwatch所占据。到目前为止,我个人仍然不看好智能手表。

智能手表是什么?其实是传统手表和手机的结合,是一块有着传统手表基本外观和形态(否则就不能叫做手表了),但内在是一个手机——现在的技术,已经可以将蓝牙、wifi、sim卡、传感器等应用在手机上的技术集成到手表中,从而形成一个具备手机功能的手表。如此看来,似乎可以从三个层面解读智能手表——手机属性、手表属性、智能手表独有的属性。

第一个,手机属性。其实,相对于手机的上一代消费电子产品——PC,手机是有很多不可消除的缺点的:屏幕小、文字输入不方便、电量受电池容量限制等。但因为通话是一个刚需,所以首先保证了手机可以随身携带;在此基础之上,无线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使手机上网成为可能;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以及相应的应用生态系统的发展完善,让手机功能无限扩展,更实用同时更好玩。基于以上几点原因,智能手机成为了刚需。刚需产品的好处在于,人们可以容忍它的缺点。所以屏幕小、输入文字痛苦、需要一天充一次电这些人们都可以忍。人是权衡利弊的动物,只要收益高于投入,怎么着都好说。

但作为手机属性的智能手表,因为有手机的存在(没有人会有了手表就不带手机了),这部分功能不具备刚需性质,所以手表的缺点——相对于手机屏幕更小、文字输入更不方便、又增加了一个需要经常充电的设备等等,就足以让人不使用了。对于非刚需的产品,一点点缺点就有可能让人放弃购买。当然,有些产品除外,譬如,手表。下面就说说智能手表的手表属性。

第二个,手表属性。目前而言,在人手一部手机的时代,手表的计时功能已经弱化到近于零了。手表更多地是一种饰品,乃至奢侈品。饰品/奢侈品行业,和消费性电子行业,和互联网行业,风马牛不相及。苹果在消费性电子行业是老大,有崇高地位,但不能证明他在另一个行业就一定能成功。简单举例,iwatch推出了1万美元的表款,在这个价位上,竞争对手已经成了劳力士。且不说品牌溢价,单就产品本身,受摩尔定律、电子元器件寿命等客观因素制约,智能手表本质上还是一种耗材,这和能稳定运行几十年的瑞士手表招牌产品劳力士机械表相比,从表本身,完败。在手表工艺上,苹果恐怕也无法和有着百年历史的瑞士制表业相比。

单就传统机械手表而言,功能再多,也无法和花样百出的电子产品相比;甚至计时精度,也无法和后来的石英表相比。此后,机械表转向追求品牌文化、机械工艺、持久耐用度等方面,并做到极致,乃至跨入了奢侈品行列。在这方面,智能手表无法撼动。而随身携带的饰品而言,外在的工艺(硬件)比内在的功能(软件)重要得多。在这一点上,实际上此前人们很期待苹果能够在外观上有所突破,比如既然拼传统路线不成,是不是能做一些超级炫酷的、充满了未来感和科技感的手表呢?(或许这也是此前有很多iwatch概念设计图的原因。)但很遗憾,iwatch的造型设计中规中矩。

第三个,智能手表属性。根据定位理论,开辟一个新的品类并成为这个领域的第一,是商家最应该做的。如果你觉得智能手表从智能手机的角度看来不如智能手机,从手表的角度看来又败于传统手表,那么,作为智能手表这个新的品类本身,又如何呢?我觉得这是智能手表唯一的出路和希望。也就是说,智能手表能否做一些智能手机和传统手表都做不到的事情,而这些事情本身又能够超出“只是玩玩”的范畴,形成刚需,这样才能让智能手机生存下去。

从这个角度来看,智能手表当然是具有一些基本条件的,比如是可穿戴的,这意味着随身携带并且接触身体,这比手机更进一步。智能手表是一个平台,给应用以足够大的扩展空间。在PC时代也是软件带动硬件出货量,比如因为要玩最新版本的游戏去买新的电脑。这就看能否出现智能手表的刚需应用软件了。譬如,健康领域?至少,目前看来尚未出现。

20150317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