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窮養”的後遺症能有多大?

01:         早年,在讀者文摘上看了一篇文章,好像是說美國經濟蕭條時期,一個小姑娘看中了一個幾十美分的漂亮發夾,鬧着讓媽媽去買。媽媽為難了,因為失業全家靠買市場的處理品為生,一個發夾可以買兩天的食物。但是爸爸說,你就給她買吧,長大後她隻會記住這個發夾的快樂。長大後,為這個發夾,非常感謝當時的父母。         人的認識和記憶都是有選擇性的,特别是小的時候。一次全家旅行,可能要節儉一個時期,但是對孩子更多會記得出遊時快樂的時光。           人的自愈能力也是很強的,特别是孩提時代,同樣的“吃苦”可能會有不同的影響。比如,你告訴孩子,我們家并不窮,但是我們有很多共同的計劃,比如暑假我們想全家一起去日本的迪士尼樂園、想換一架音色更好的鋼琴等等,是以買東西的時候,我們不重複購物,不買不需要的東西,那麼我們可以更快實作更多的計劃。那實作計劃過程中孩子的參與感和達到目标時候的快樂體驗、擴大的視野、增加的見識等等,都可以彌補暫時的“不夠富養”。           但是反過來呢,一直強調爸爸媽媽掙錢不易,強調家裡不富裕,在各個角度全方位的“窮養”,就好比讓孩子走一個沒有盡頭的隧道,看不到盡頭的光亮,也沒有進度條的倒計時。長此以往,對孩子的心理影響能有多大不是一個時期可以看得出來的。這樣的灰黑色的生活體驗,的的确确不是長大後的财資豐富可以幫助自愈的。           要問“窮養”的後遺症能有多大?毫不誇張地說,就是影響自己,影響家庭,影響孩子。

02:           故事發生在十年前,茜茜跟我訴苦。那時她大着肚子四五個月,她先生過年陪她去遛古文化街。茜茜站在一個畫糖畫的攤子前再也走不動了,一個小鐵鍋,熬出糖稀,拿着鍋趁熱在石闆上“倒”出各種栩栩如生的事物。           記得小時候在每天早上十點左右在街角的小花園總有一個藝人做好了來賣,去晚了都搶不上。那天茜茜一定要買一個最大的,鯉魚圖案的糖畫。天津人都喜歡楊柳青“年年有魚”的年畫,一個大胖小子抱個大鯉魚,喜慶又寓意十足。買個鯉魚,準媽媽拿着,跟胖閨女胖小子拿着差不多,茜茜心裡偷樂。           “我要這個。”茜茜大着肚子格外顯眼,指着鯉魚的糖畫說。             “這個最貴,二十五,但是雙層的,用糖也多,值!”賣家一個勁推銷。             “買這個就行了。”她先生在一旁指着一個小蝴蝶說。           “這個十塊。”賣家說。           “不行,我就要這個。”茜茜當然不答應。經過了她先生各種不樂意不情願沒有好臉色之後,茜茜如願拿到了心儀的鯉魚。可是沒料到那天的噩夢才剛剛開始。           “他就當拿二十五塊錢哄哄我,何況那時我又懷着他的孩子,可他太可惡了,沒有他那樣的……”後來茜茜向我哭訴。結果那天他先生在下面的逛街中各種各樣的不樂意,摔臉子,耍脾氣,還差點跟不相幹看車的路人争吵起來。回家的時候,埋怨茜茜買了個累贅,不能再坐公共汽車,為了個糖畫還得花十幾塊錢打個車。           “我肚子都那麼大了,過年出來買年貨置辦東西的人又多,怎麼擠公共汽車。”茜茜平時有點公主病,但這次的問題,我絕對站在茜茜一邊。           “回家以後,我不樂意,跟他講理。他脾氣也上來了,結果就兩個人吵了起來,我哭了一下午,想打電話讓我媽來評理,他也攔着不讓。氣的我那些天想起來就委屈想哭,都動了念頭打了孩子離婚。”茜茜恨恨地說。           茜茜先生小時候,家庭條件很一般,但也沒有到差的地步,八十年代父母都是産業勞工,家庭條件算是衣食不愁的。但是,茜茜的公公婆婆很好的貫徹了兒子“窮養”的思想,從小給孩子灌輸的思想就是家裡沒錢,一個二分錢的砸炮槍求了好久都不給買。           茜茜先生大學期間,很精神帥氣的小夥子,成績年年拿獎學金,扇子面的身子闆棱角分明,但是一直沒有談戀愛,很大原因是因為沒有錢自卑。           “糖畫事件”那年,茜茜先生在外企工作,報酬不菲,茜茜本人在穩定的事業機關,一個月也有兩千多塊,經濟根本不成問題。一個糖畫,一個人的工資就夠買上百個,可是茜茜先生當時就是覺得沒必要,而且脾氣上來,誰的話也不聽,懷孕的妻子的情緒也不顧,就是覺得太貴了。           多年以後,心平氣和談到這個事情,茜茜先生也很不好意思;再買“糖畫”之類的小東西,也不會如當年那樣固執。但是很多年前埋下的種子,在适當的時候“發芽”,其破壞力也是讓人崩潰的。           茜茜的先生其實是個不錯的人,踏實,穩重,有事業心。是一個老人眼裡很“耐人”(天津話,招人喜歡)的例子,“财迷”的男人老實,不出去花,省心,會過日子。但是,隻有跟他一起過日子的人能感受到其中的“别扭”。           茜茜結婚那年,茜茜先生家在城市邊緣有一處小房子價值十萬左右。市中心一百平米左右的房子,要大約四十萬。茜茜媽媽希望把小房子賣掉,娘家幫助添一些錢,再讓兩人貸款買一處地點更靠市中心更大一點的房子。           茜茜媽媽這樣說的,以後有了孩子,小房子肯定要換,老人去照顧沒有歇腳的地方也不友善;兩個年輕人都有技術,工作也穩定,公積金貸款也不是負擔:早晚要換房子,不如趁早換。             但是,茜茜的先生家不願意。二三十萬的貸款太多了,于是房子的問題就那樣拖了過去。兩人在小房子裡結婚。到孩子三歲不得不換房子的時候,隻四五年時間,市中心的二手房均價也已經漲到1W+。           都說“藝高人膽大”,茜茜的先生掙錢的“藝”不低,但“膽”卻不大。           當真是因為從小“窮怕了”,沒有安全感的體驗滲透到每個細胞裡。就好像大象小的時候力氣小被栓在木樁上,拼盡全力也逃不開;思維定勢延續到壯年,力大無窮的大象還是能被一個小小的木樁拴住,并不想到要逃脫。           這樣的人生格局,怎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你真的想不到,我現在都被他傳染了,”茜茜哭喪着臉跟我抱怨,“原來,我看見喜歡的東西,買得起就特别高興;買不起想存幾個月能買,也高興。特别容易滿足。過年過節給親戚長輩晚輩買禮物,東西送給人家,請朋友吃飯,都特别高興。現在就總想多存點錢,讓他(指她先生)看見存折上的數字變多了,他高興我才高興。過一段時間,看見沒存下錢,不用他說,我自己都覺得好像差點什麼。我都覺得不是我了,關鍵是我這樣不高興。”           “你不知道,那天我發現玩ipad裡頭那個經營蛋糕店的遊戲,我一個勁擴充店面、增加烤箱、計算價格,存了金币就擴大再生産,好多看上的裝飾都舍不得買,我哪裡是玩遊戲,簡直就是沒見過錢,在遊戲裡撒歡來了。”幾年前,茜茜向我抱怨了很久。           原來,“窮養”的後遺症還是會傳染的啊。組成一個小家庭後,多少潛移默化的影響,讓茜茜也被“傳染”了。           茜茜的家庭條件也一般,但是從小父母很“開明”,覺得女孩子一定要有見識,培養茜茜繪畫的愛好,讀書的習慣,而且在能滿足孩子的情況下并不特别為“窮”而操心。這樣長大的茜茜開朗慷慨,獨立自信,在朋友圈子中人緣非常好。           “你還記得中學時我們就一起讀過的劉墉的散文《人就這麼一輩子》嗎?被劉墉稱為‘當頭棒喝’‘七字箴言’的這句話‘人就這麼一輩子’!‘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春發、夏榮、秋收、冬藏,看起來像一年四季般短暫的一輩子。短短數十寒暑,剛起跑,便到達終點的一輩子。’還記得我們背過這些嗎?           “你說,我們在該努力的時候認真念書;在成年之後,認真工作,負擔家庭;我們對自己的将來有清醒的認識和規劃,在能力範圍内享受生活有什麼錯?幹什麼要被眼前利益困住雙腳,不敢享受,斤斤計較?這樣下去,我寶寶長大以後也會跟我一樣,努力卻活得不高興!”茜茜說。           茜茜向來是個行動派,說了就會做,潛移默化地影響她先生的工作做得卓有成效。           茜茜的先生在大學時成績非常優秀,踏實好學,沒有沾染一點當時年輕人中浮誇的風氣。深得一個專業課教授的賞識,教授曾主動跟他說:希望你能報考我的研究所學生,好好準備公共課,你的水準考專業肯定沒問題。           但是,茜茜的先生卻沒有跟家裡商量就直接去工作機關報到了。為什麼?還是因為“窮”,上大學就已經超出了家裡“早出來早掙錢”的預計,上研究所學生又要三年,還是算了吧。           但是上研究所學生的想法一直藏在茜茜先生的心裡。看到同學考了河北工大的MBA也來跟茜茜商量,經過各種綜合評估,決定去考更高一點的财經大學的MBA。好幾萬的學費和輔導費又讓茜茜的先生嘀咕上了。            “我去考MBA這個事情,外婆怎麼看?”茜茜的先生問。           “我媽?别說我媽,我奶奶都覺得隻要念書,就是好的,理所應當啊。”茜茜知道先生是為學費的事情在試探。           “可,兩年好幾萬呢,還有得上個輔導班不到一萬。我都有點心疼。外婆不會不高興吧?”           “沒事,又不找外婆要錢,咱自己掙得出來,自己花,我媽不管。再說,你回來跳槽找到好工作,不更是多掙錢給我跟寶寶花嗎?”茜茜給先生吃定心丸。           幾年之後,茜茜的先生畢業證和學位證全部拿到手,也因為他常年在外企工作經常出國教育訓練,思想更善于接受新的東西,整個人的心态也有了很大的變化。正趕上機關内部有很大的變動,内部應聘到了新的崗位,工作起來毫不費力,得心應手。           茜茜和先生都是幸運的。茜茜能看到問題,并積極尋求解決的方法;她的先生也是幸運的,能夠接受新知,改變自己;如果其中一方不能有開闊的胸懷包容和接受,那肯定在民政局門前多了一對想要離婚的怨偶,少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茜茜和先生經過多年的“沖突”在培養孩子方面出奇地達成一緻,學鋼琴,練聲樂,讀書,畫畫,定期出門旅遊開闊視野。不希望孩子再有“窮養”的後遺症,有更開闊的視野,對生活有更積極樂觀的品質要求。           勸告想“窮養”孩子的父母,在孩子沒有成形的心靈中種下“窮的種子”是一種不可估量的負能量,隻有挫折沒有滿足的教育方式,定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至于長大後的變化,不是不可能;但會因人際遇,視個人與環境的情況而不同。           家長在孩子人生未定型之前,擁有“适當滿足、量力而為、擴大視野、開拓心胸”的教育觀念才是不能讓孩子輸掉的起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