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夏曆史上曾經擁有過的七塊寶地,哪塊失去最可惜?都是誰之過?

悠悠華夏五千年載,如果把我們曾經擁有過的國土都算上,足有現在的一倍之多,今天我們就來探讨一下,那些我們失去的寶地,哪塊最可惜?都是誰之過?

一、漢四郡

漢四郡是指,漢武帝剿滅“衛氏北韓”後,在半島北部和中部設立的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四個郡,幾乎包括了大半個北韓半島。

華夏曆史上曾經擁有過的七塊寶地,哪塊失去最可惜?都是誰之過?

其實,在古代,北韓半島跟中原政權一直保持着一種藕斷絲連、“沾親帶故”的緊密聯系,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遺老箕子(纣王叔父)建立的“箕子北韓”,而随後的“衛氏北韓”更是由來自燕國的将領衛滿“除舊建新”而來。

武帝在半島設立四郡後,由于距中原王朝的核心之地關中太過遙遠,每次中原有問題,遼東和北韓半島都會搞事,但由于漢朝的強大,直到東漢末的公孫家族,局勢還能維持住。

華夏曆史上曾經擁有過的七塊寶地,哪塊失去最可惜?都是誰之過?

公元238年,司馬懿奉曹睿之命,率軍攻打在遼東自立為燕王的公孫淵。當時遼東一直受公孫氏統治,公孫氏雖然勢力不大,卻打得周邊蠻族噤若寒蟬。高句麗(西漢元帝時,由夫餘王族朱蒙所建立,人口主要為扶餘人、靺鞨人以及漢人)原本一直想攻取遼東和漢四郡,但在公孫氏的打擊下,都沒能成功。相反,高句麗反而差點被公孫氏所滅。

為了攻取遼東,司馬懿不惜與高句麗合作,夾擊公孫淵。之後,司馬懿率步騎數萬,将公孫淵殺得大敗。司馬懿殺死公孫淵後,攻占整個遼東,然後展開屠殺。他屠戮十五歲以上男子一萬餘人,築造京觀,威懾遼民。

華夏曆史上曾經擁有過的七塊寶地,哪塊失去最可惜?都是誰之過?

之後,司馬懿又以遼東偏遠,不好控制為由,盡遷遼東漢民于内地,徹底動搖了中原對遼東的控制。遼東出現真空後,垂涎已久的高句麗和鮮卑,發動了潮水般的入侵。最終前燕的慕容皝于342年擊敗高句麗,占領了整個遼東,随後慕容氏南下參與中原争霸,樂浪、帶方(東漢末在樂浪郡南設立)故地落入百濟和高句麗之手。

随後的二百多年,中原大亂,高句麗趁勢崛起,不僅占有了大半個北韓半島,還将勢力延伸至遼東。

華夏曆史上曾經擁有過的七塊寶地,哪塊失去最可惜?都是誰之過?

為了收複遼東,隋朝二帝耗費百萬大軍,四征高句麗,但不成;貞觀年間,李世民又率軍親征遼東,還是不成。後來唐高宗趁高句麗内亂,才由李勣将其消滅。

但是高宗并未在北韓半島設定郡縣,僅設安東都護府于平壤,不久又内遷至遼東,由此新羅崛起,統一大同江以南的北韓半島。

華夏曆史上曾經擁有過的七塊寶地,哪塊失去最可惜?都是誰之過?

五代十國遼金時代,半島北部統治薄弱,都護府時設時廢,而中南部,高麗又于936年取代新羅,成為新的統治者。

元朝統一後,對半島的壓力加強,半島北部歸屬蒙元遼陽行省直接控制,并設兩大軍府——雙城總管府和合蘭府,駐兵管理。1274年,高麗向元朝請婚,忽必烈将自己的小女兒下嫁給高麗世子。此後的高麗國王,多娶元朝皇族女子,元朝公主在高麗享受很高的權力和地位,高麗淪為元朝的驸馬國。此後,元朝又在高麗設定征東行省,以高麗國王兼任行省丞相,對高麗實行羁絆政策。

華夏曆史上曾經擁有過的七塊寶地,哪塊失去最可惜?都是誰之過?

元末,中原大亂,高麗趁機攻占兩大軍府,完成了北韓半島的統一。

明初,朱元璋本想在半島北部設立鐵嶺衛,恢複對北韓北部的統治。但高麗不同意,派李成桂率五萬大軍西征遼東,結果李成桂走到半路就效仿趙匡胤來了個黃袍加身,回師政變,建立了李氏北韓。考慮到北元還不安分,半島又換了主子,朱元璋于是決定改征為撫,将鐵嶺衛内遷至遼東,以此來拉攏北韓。

華夏曆史上曾經擁有過的七塊寶地,哪塊失去最可惜?都是誰之過?

朱棣繼位後,應女真人所請,向北韓索要古為遼、金之地的鹹州迤北,北韓以太祖已默許鐵嶺之地歸本國為由推辭。當時的北韓太宗李芳遠是朱棣的小兄弟(朱棣為藩王時,曾與李芳遠在北平私會,史載兩人性格相近,相談甚歡),而且對明朝“事大至誠”,最終朱棣表态:“北韓之地,亦朕度内,朕何争焉?”同意正式将鐵嶺以北,公崄鎮以南割讓給北韓。此後北韓不斷向北擴張領土,至1443年,北韓将鴨綠江南岸納入了版圖,鴨綠江随之成為中朝兩國邊界的界河。

華夏曆史上曾經擁有過的七塊寶地,哪塊失去最可惜?都是誰之過?

彙總而言,北韓半島,特别是北部,自武帝設立漢四郡以來,一直就處于中原王朝的直接控制之下,直到司馬懿屠殺公孫氏,将遼民内遷,北韓半島始有脫離中原的趨勢。後來唐滅高句麗,已經算是純軍事占領了,再加上李治既未對半島設定郡縣進行實控,也未加大移民,北韓才有原著新羅的崛起。最後朱棣正式割讓鐵嶺以北,北韓半島才完全獨立出華夏。

可以說,失去北韓半島,司馬懿、李治、朱棣之過也,這也是現在為什麼狂吹武帝的原因: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民族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号成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

華夏曆史上曾經擁有過的七塊寶地,哪塊失去最可惜?都是誰之過?

試想,如果我們擁有漢四郡,還怕東三省沒有入海口?還怕美日對我們圍追堵截?那時不用說渤海,就是黃海也都是我們的内海。

前一段時間,網上有一段視訊,說一外賣小哥願意将任意增加的五厘米加在中國的版圖上,被評為“神回複”,如果讓我補充,我願意将其加在北韓半島,也不貪多,原來的漢四郡回歸即可。

二、交趾

交趾,中國古地名,今越南北部紅河流域。

從漢到唐長達1000多年的時間裡,越南北部一直都是華夏的郡縣,有大量中原人移民在此。

秦統六國後,征服百越(越南北部屬于駱越),就在此大量移民,置象郡管理。秦末,南海尉趙佗建立南越國,越南中北部成為南越國的一部份。

西漢時,南越國無故殺死漢使,武帝遣五路大軍滅南越,設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華夏曆史上曾經擁有過的七塊寶地,哪塊失去最可惜?都是誰之過?

漢獻帝初平年間,越南土著占族人區連殺死象郡縣令建立林邑國,與東漢以順化(今越南中部的順化省)為界。此後林邑國時常與中原王朝交戰,互有勝負,比如與東吳的于灣大戰,東吳戰敗。後來南朝宋武帝“大略其都而還”,林邑再無力北侵,于永明九年受南齊封号為安南将軍、林邑王,這是越南作為藩屬的開始。

隋朝時,炀帝南征,滅林邑,分其地方為三郡。之後的唐朝武力更勝,三郡更加不敢造次。

華夏曆史上曾經擁有過的七塊寶地,哪塊失去最可惜?都是誰之過?

從秦至唐,今越南中北部一直都是中國各朝代的直屬領土,越南曆史上也将這一時期稱為“郡縣時代”。

公元937年,南漢靜海軍節度使楊廷藝之婿吳權在“白藤江之戰”中擊敗南漢,在交趾稱王,建立吳朝,這是史書公認的越南脫離中國之始。

三十年後,丁部領又在交趾建立丁朝,國号大瞿越,自稱皇帝,正式獨立出華夏。

華夏曆史上曾經擁有過的七塊寶地,哪塊失去最可惜?都是誰之過?

吳朝建立并不能過多的怪罪于南漢,畢竟它隻是南方的一個割據政權,國力有限,但後來的大宋王朝不謀求收複故土,就說不過去了。

據《宋史》載,丁部領稱帝時,北宋立國已有6年,當時的大宋有足夠的實力收複交趾,但因為趙匡胤誤判交趾不足懼,而且考慮到要先平定背靠遼朝的北漢,于是接受了丁部領的朝貢,冊封其為交趾郡王,承認了其藩屬地位,兩年後,丁部領稱帝,越南再也沒有回到宋朝疆域之内。

趙匡胤可以說是越南獨立的始作俑者!

華夏曆史上曾經擁有過的七塊寶地,哪塊失去最可惜?都是誰之過?

趙光義雖然身上有很多的黑點,但他還是嘗試着收回交趾,可惜志大才疏,沒能抓住機會。

980年,丁朝發生内亂,宦官杜釋發動宮廷政變,殺死丁部領,部将黎桓等人又殺死杜釋,自稱皇帝,建立黎朝。宋知州侯仁寶上奏趙光義,請求趁機南下,恢複漢唐故疆。于是,趙光義任命侯仁寶為交州水陸轉運使整軍備戰,伺機進攻。

華夏曆史上曾經擁有過的七塊寶地,哪塊失去最可惜?都是誰之過?

次年,北宋征伐交趾的白藤江之戰爆發,宋軍先勝後敗,侯仁寶也于此戰中陣亡,趙光義不得已下令撤軍回國,大宋恢複故疆的計劃破産,交趾繼續保持獨立。

北宋的前兩任帝王都沒能完成收複故土,更不用說以後的宋帝了。此後宋朝承認越南是自治的藩屬國而不再是中原王朝直接統轄的領土。

元朝雖然武力強大,先後滅遼、夏、金、花剌子模、南宋,但卻未能把交趾收回。史載,忽必烈曾兩次派軍收複交趾,但均因為高溫、沼澤緻使水土不服,遭遇失敗。而越南的陳朝也見好就收,遣使向忽必烈朝貢修好,雙方恢複過往的宗藩關系。雖然忽必烈晚年有再度興兵的打算,但終因去世而終止。此後終元一朝再也未對越南興兵。

華夏曆史上曾經擁有過的七塊寶地,哪塊失去最可惜?都是誰之過?

1406年,朱棣趁陳朝君主遭外戚篡位之機,攻占了安南,并設郡縣、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進行直接統治。可惜好景不長,朱棣死後4年,清化豪紳黎利發動藍山起義将明軍逐出安南,越南再次獨立。

此時大明正是明宣宗當政,然而朱瞻基卻認為國中疲憊,遠征無益,于是冊封陳朝之後陳暠為安南國王,罷兵休戰。後來黎利又篡奪陳暠之位自立為王,建立後黎朝。群臣建議朱瞻基派兵征讨,結果他還是不許,反而改封黎利為安南國王。

華夏曆史上曾經擁有過的七塊寶地,哪塊失去最可惜?都是誰之過?

從趙匡胤開始到清朝建國,越南已經處于半獨立狀态接近600年,如果強求清朝再收複越南,确實有點強人所難,但他們最起碼要保住中國的宗主國地位,可是到了慈禧統治時期,中國連這一點名義都失去了。

光緒十一年,清政府與法國簽訂《中法新約》,承認越南獨立。自此,越南徹底從中國版圖中脫離出來。

華夏曆史上曾經擁有過的七塊寶地,哪塊失去最可惜?都是誰之過?

如果問交趾脫離中國是誰之過?小編以為當屬趙匡胤和朱瞻基為最。因為相比南漢、趙光義、忽必烈,他們畢竟曾經努力争取過,未放一槍一彈的趙匡胤和朱瞻基更令國人心寒、不恥!

不說紅河流域是嶺南最完美的膏腴之地,就說其戰略位置,控南海東南亞,就是一塊寶地,如果交趾還屬于中國,南海還會有争端嗎?第一島鍊也将不複存在。想一下怕是都會夢中笑醒。

三、庫頁島

庫頁島位于黑龍江出海口之東,東北面臨鄂霍次克海。其地形南北狹長,面積約七萬六千平方公裡,是大陸台灣島的兩倍。

華夏曆史上曾經擁有過的七塊寶地,哪塊失去最可惜?都是誰之過?

庫頁島原本是中國領土,我們是最早知道庫頁島的國家,西漢初年的地理書《山海經》就對庫頁島上的原著居民費雅喀人有明确記載:“毛民之國,為人身生毛”,除此之外,《後漢書》、《開元新志》等其他古書也對該族有過相似記載。

中國也是最早管轄庫頁島的國家,最遲從唐朝開始。武德四年,李淵在庫頁島上設定總督府,并派出長史對其進行管轄。此後不管是李世民還是李治都給予了庫頁島較大的自治權。而且大唐也一直秉承天朝上國的理念,為費雅喀人提供了諸多福利,幫助他們獲得了一定的發展。是以費雅喀人一直對中原王朝抱有深深的好感,後來不論中原王朝怎樣更疊,也不論統治者是誰,庫頁島一直和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朝貢關系,且一直唯中原統治者馬首是瞻。

華夏曆史上曾經擁有過的七塊寶地,哪塊失去最可惜?都是誰之過?

元朝時期,社會較為動蕩,費雅喀人和中原沒有太大的聯系,在此期間,庫頁島受東征元帥府管轄。

明朝建立後,朱棣多次北征蒙古,期間費雅喀人為明軍提供了很多幫助。為了表示感謝,朱棣将他們歸于努爾幹都司之下,并給予種種優惠政策,比如不上貢,不納稅等等。

後金時,由于曾和滿人生活在一個地方,費雅喀人的地位更見提高。他們不僅歸入了滿人旗下,在政治上擁有諸多特權,還在滿人入關後,代管滿人的老家東北。

後來為了更好的籠絡費雅喀人,清廷不僅鼓勵費雅喀族的頭人迎娶宗室之女為妻,甚至還将皇族的公主嫁給費雅喀人。清朝以聯姻的方式,對庫頁島進行了有效管轄,在此過程中,他們也将中原的物質文明帶回了庫頁,極大的促進了庫頁島的經濟和文化發展。

華夏曆史上曾經擁有過的七塊寶地,哪塊失去最可惜?都是誰之過?

1715年之後,沙俄開始向東北亞擴張,但他們遇到了如日中天的大清。沙俄被康熙皇帝擊敗,簽署了《尼布楚條約》。當時俄國人還不知道庫頁島的存在,但是清朝認為,庫頁島包括在“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以東”,屬于中國領土。

華夏曆史上曾經擁有過的七塊寶地,哪塊失去最可惜?都是誰之過?

乾隆後期,大清開始衰落,日俄由此開始了庫頁島的争奪。

1790年,日本派松井幹藩到庫頁島上窺探,并在島南的白主設定市集。1806年,赫沃斯托夫率艦隊襲擊了日本在庫頁島上的稅務所,并宣布庫頁島為俄國所有。不久日本德川幕府又派軍在庫頁島駐守,庫頁島又落入日本人之手。

華夏曆史上曾經擁有過的七塊寶地,哪塊失去最可惜?都是誰之過?

就在日本和沙俄争奪庫頁島的時候,清朝正被内憂外患攪得焦頭爛額,無暇顧及。1860年,沙俄逼迫清廷簽訂《瑷珲條約》、《北京條約》,正式占有了庫頁島。

從此,庫頁島又在日俄手中多次易手,但這都和中國沒有什麼關系。庫頁島的丢失,毫無疑問,清朝之過也!

庫頁島不僅經濟價值巨大,擁有超過6000條河流及1600個湖泊,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自然資源豐富,盛産各種魚類,而且戰略位置也極其重要。

華夏曆史上曾經擁有過的七塊寶地,哪塊失去最可惜?都是誰之過?

庫頁島靠近日本海,毗鄰俄日,不僅可以扼守俄國的出海口,還可以随時南下,對日形成戰略威懾,對俄日而言,幾乎是關乎國運之戰略位置。

如今的庫頁島,卻成了俄國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每年,給俄國外貿出口帶來豐厚的收益。

如果庫頁島還在的話,東三省也不會被困于内陸,經濟陷于停滞,對俄日關系也會處于優勢地位。

四、貝加爾湖

曆史上貝加爾湖也曾是中國的領土。

西漢初年,貝加爾湖是在匈奴的控制範圍之内,名曰“北海”,一開始是匈奴的流放之地,當年蘇武牧羊就在這裡。漢武帝北征匈奴後首次将其納入勢力範圍。

華夏曆史上曾經擁有過的七塊寶地,哪塊失去最可惜?都是誰之過?

由于貝加爾湖地區氣候寒冷,人煙稀少,此後的東漢、兩晉和隋都未對其進行實控,直到貞觀時期,貝加爾湖才成為大唐帝國版圖的一部分,歸關内道骨利幹屬,稱為“小海”。不過唐末,貝加爾湖複歸突厥,後又歸回鹘所轄,下一次重新進入中國版圖,已經是元朝。

忽必烈時,中國疆域達到鼎盛,貝加爾湖被劃在了嶺北行省。明朝時,貝加爾湖又先後被瓦剌不裡牙惕部、布裡亞特蒙古控制。

十七世紀中葉,沙俄勢力率先到達貝加爾湖畔,此時的中原正處于明清交替之中,無暇顧及這個苦寒之地。直到1682年,沙俄一路東進到了黑龍江以北,威脅到了清朝的老家,清廷才反應過來,為了收複雅克薩,康熙兩次對俄展開自衛反擊。

華夏曆史上曾經擁有過的七塊寶地,哪塊失去最可惜?都是誰之過?

雅克薩戰争雖然最終以清朝獲勝告終,但在随後的邊境談判中卻吃了啞巴虧。當時葛爾丹已經攻陷了庫倫,外蒙岌岌可危,康熙隻好放低身段與沙俄簽署了《尼布楚條約》。

總體來說,《尼布楚條約》是一個公平的條約,但獲勝的清廷卻沒占到絲毫便宜,沙俄認定康熙會抽身去對付葛爾丹,于是拖延劃界時間,貝加爾湖周邊逐漸俄化。

乾隆二十二年,中俄簽署了《恰克圖條約》,據說,當時清廷在談判時根本沒有疆域圖,于是以沙俄提供的地圖為準,最後劃定了邊界“自額爾古納河至沙畢納依嶺以北歸俄國”,自此,清朝失去約1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貝加爾湖也就此離開了中國。

失去貝加爾湖的罪魁禍首是誰?乾隆是也。

華夏曆史上曾經擁有過的七塊寶地,哪塊失去最可惜?都是誰之過?

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水容量有23.6萬億立方米,相當于美國五大湖的總和,是青海湖的240倍,占世界淡水資源的20%。

除了淡水,貝加爾湖還有豐富的漁業、天然氣等等,1987年發現的科維克塔大氣田,已經勘探到2萬億立方米的天然氣,是中國最大氣田—— 蘇裡格氣田的4倍。

另外,貝加爾湖水深湖闊,是實驗潛艇的絕佳場所,蘇俄所有的潛艇都是在這裡實驗成功,目前它也是俄羅斯最重要的海軍基地之一。

華夏曆史上曾經擁有過的七塊寶地,哪塊失去最可惜?都是誰之過?

除了以上四塊寶地,另外還有包括海參崴在内的外東北、蒙古高原、碎葉鎮西邊的巴爾喀什湖等(蒙古人占領的多瑙河以東就算了),都曾是華夏的領土,這裡就不再一一叙述了。

哪塊故土丢失最可惜?

雖然對祖國來說,沒有一寸土地是多餘的,當然是都有最好,但假設讓我們收回其中一塊,你覺得哪塊最好,或者說哪塊失去最可惜?

小編以為,以現在的戰略和經濟價值來看,是靠海的漢四郡和西南的交趾郡最好。

交趾,扼守南半島和半個南海,同時也是南亞香料木料海産的交易通道。擁有交趾,不僅得到了肥沃的紅河三角洲,更關鍵的是擁有了南海大半的海岸線,衆多的優良港口,南海近在咫尺,可以随時出擊,大半個南沙群島盡在掌握。

華夏曆史上曾經擁有過的七塊寶地,哪塊失去最可惜?都是誰之過?

漢四郡則南望東海,東扼倭人。擁有漢四郡,不僅将使東北有了夢寐以求的出海口,還将黃海變成我們的内海,遼東半島+山東半島隻是很小的半島,拱衛不足的弱點将不複存在,不但第一島鍊不攻自破,華北地區也不再受威脅。

交趾和漢四郡一個控南海東南亞,一個直接震懾日本本島,可謂天賜寶地。

如果說可惜程度,則是交趾和庫頁島,漢四郡是很難守住的,畢竟漢化不深,而交趾漢唐1000多年已經漢化的差不多了,可惜弱宋愣是沒收回來。就算後來短暫的收回來,也是不服王化久亦。至于庫頁島,清廷在打了勝仗的情況下,都未能保住,實在可惜。

大家以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