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牛小歐 于建平 北京報道
背靠“新四化”,當下的汽車産業正處百年難遇的變革期,行業開啟全面新能源化,迎接“雙碳”時代。在此背景下,動力電池企業愈加受寵,資本市場的橄榄枝紛紛抛來。但物極必反,锂電池領域投資過熱的苗頭顯現,這也讓業内敲響警鐘,越來越多的業内人士呼籲警惕極速擴張下産能過剩的風險。
近日,長安汽車董事長、黨委書記朱華榮就公開表示,新能源汽車行業已從過去“少電、缺電、貴電”轉換到如今的電池産能過剩。朱華榮稱:“我們預計到2025年中國需求的動力電池産能約1000GWh,目前行業的産能已經達4800GWh,出現嚴重的過剩。”
産能過剩影響上遊企業
其實,不止朱華榮一個人存在這樣的擔憂,一汽集團總經理邱現東也在日前表示,從2022年至今,有50多家企業對外公布的億元以上投資項目超過125個,總投資預算超過1.4萬億,産能規劃超過2500GWh,動力電池産業已經成為科技進步和資本積累的熱土。邱現東認為,上述電池産能規劃如果真正實作,就會有産能過剩的風險。
資料顯示,2022年,大陸動力電池累計産量545.9GWh,累計同比增長達148.5%。與之相對的,去年大陸動力電池累計裝車量294.6GWh,累計同比增長90.7%。可以看到,2022年動力電池累計産量是累計裝車量的1.85倍。
而這種态勢也一直持續到今年。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産業創新聯盟最新資料顯示,今年前5個月大陸動力電池累計裝車量為119.2GWh,累計同比增長43.5%。今年前5個月動力電池累計産量為233.5GWh,累計同比增長34.7%。對比來看,今年前5個月動力電池的産量接近裝車量的二倍,動力電池産量遠高于需求。
從産業鍊角度不難發現種種資料均得出一個結論,如今锂電池産能大幅擴張,遠高于預測的需求量,動力電池産量與裝車量之差日益增加,而這也直接對锂電池上遊企業造成影響。近日,國内生産锂電負極材料的上市公司尚太科技釋出公告稱,其位于石家莊的生産基地将陸續停産。公司表示:“整個負極材料行業供需已經反轉,面臨産能過剩的局面。”
尚太科技表示,從需求端來看,2023年以來,電動汽車增速放緩,動力電池市場受去庫存影響,锂電池客戶排産不積極,導緻整個負極材料市場需求增長放緩甚至疲軟。從供給端來看,經過前幾年行業大幅度擴産,包括行業頭部企業在内的負極材料廠家均進入産能釋放期,整個負極材料行業供需已經反轉,面臨産能過剩的局面。主動停産也是尚太科技自身調整落後産能的積極舉措。
越來越多的上遊企業意識到了危機,除了主動縮減産能外,也有企業開始精化锂電投資規模。電解液一線廠商多氟多就釋出公告稱,結合目前市場環境變化及公司實際情況,将此前募集資金規模從不超過55億元調整為不超過20億元,主要募投項目“年産10萬噸锂離子電池電解液關鍵材料項目”募投金額由44億元大幅縮減至15億元。
汽車行業分析師王坤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如果動力電池産能過剩,可能導緻上遊企業面臨資金壓力和盈利能力下降的風險。畢竟建設和營運大規模的生産線需要巨額資金投入,如果産能無法充分利用,企業可能陷入困境。是以上遊企業勢必将審慎進行産能擴張,充分評估市場需求和長期發展前景,最快做出反應,避免過度投資。”
行業将進入優勝劣汰期
随着政策層面對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支援力度不斷強化,以及新能源汽車行業高速增長,車企也紛紛下場切入動力電池領域。
除了大衆、寶馬、通用、福特、豐田等擁有技術和資金實力的國際巨頭外,廣汽、長城、吉利、上汽等自主車企也積極通過自研、自建、合建、入股等方式入局。在市場漸成風口之時,各路跨界玩家還在不斷湧入锂電賽道,乘勢布局戰新賽道,探尋業績新增長極。
據電池網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已有超24家公司傳出跨界布局電池新能源賽道新動态,拟跨界的企業所在的行業形形色色,涉及房地産、環保、服裝、化工、物流、LED、酒業等多個領域。
而這樣的競争環境中,動力電池廠商隻能不斷擴産量,盡量多地搶占市場佔有率。
招銀國際研究部副總裁白毅陽對《華夏時報》記者坦言:“靜态來看,産能過剩機率比較大。目前動力電池前10大廠商競争格局基本确定,其他電池廠的産能規劃落地可能性較低。同時锂電産業鍊需要關注兩個額外變量,一個是中國锂電行業全球化步伐,第二是全球電化學儲能的發展。”
可以說,随着動力行業競争進入白熱化,滿足市場需求的前半程使命也逐漸完成,下半程的戰争正式打響,那就是站在行業健康發展的層面,把握目前的投資和技術趨勢,保持産業規模優勢與避免産能浪費應該達到相對平衡,促使産業邁向高品質躍升發展的階段。
甯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在2023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表示:“承載‘雙碳’戰略重要使命的動力電池,正成為世界新舊動能轉換和汽車消費複蘇的頂梁柱。未來5年到10年,全球降碳減排進入攻堅期、視窗期,對動力電池産業傳遞效率和傳遞品質都将提出更高要求。”曾毓群認為,動力電池行業已邁入了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新階段。
此外,動力電池行業也需要進行結構性調整。是以,有輿論認為行業目前存在低端産能過剩,高端産能不足的結構性問題。
對此,白毅陽指出,動力電池廠并不存在明顯的高端、低端問題,在滿足品質标準的情況下,更多是産業鍊的博弈,而非産品品質的重大差異。當然,像4680、半固态電池等先進技術産能仍然偏低,未來産能建設有望加速。動力電池産能過剩風險主要是對電池廠盈利能力有一定影響。在白毅陽看來,動力電池行業必須經曆優勝劣汰的過程,大浪淘沙才能有真正優秀的企業誕生,中國新能源電池行業有望出現全球領先的廠商。
至于如何化解锂電池的過剩産能,白毅陽給出建議:“從短期來看,除了儲能、布局全球化外,還有就是二三線電池生産企業可能會出現供求失衡狀況、部分企業因産能使用率低等問題,需要合理地兼并重組。且政府也會根據行業發展相應控制産能批複節奏。而從中長期來看,企業仍然需要提高研發水準,在電化學技術上有所突破,進而實作下一個技術躍遷和成本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