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再談10000小時,三闆斧破四困境

轉載自吳軍老師的《矽谷來信》

《矽谷來信》–自己花錢在得到買的,後整理的全部文章,分享連結如下:

http://note.youdao.com/noteshare?id=078bd29f778ed223f0d7fdb851eecaa2

國慶長假後第一周上班,希望我們都能快速從休假切換到緊張的工作狀态中。

前兩封信我們聊了“僞工作者”有關的問題,聊了它産生的原因,以及防治的辦法。繼而聊了另一個和時間相關的問題——“一萬小時定律”,講到了很多人對它了解的四個誤區,包括:簡單重複、習慣性失敗、林黛玉式的困境和狗熊掰棒子。那麼你可能馬上就會問我怎麼辦。我隻能把我的經驗和你分享,對我是管用的,别人管不管用我不知道。很多時候,沒有絕對正确的方法和錯誤的方法,隻有适用和不适用的。

任何可操作的方法必須簡單易行,而且數量少。我從來認為那種“十個改變你生活的方法”,“20條xxx制勝法寶”沒有意義,因為那麼多數量不具備可操作性。是以我給出一個叫做“三闆斧破四困境”的簡潔執行方案。具體是哪三闆斧呢?

第一闆斧,願景-目标-道路。既然我們練習10000小時是為了提高,精進,不是簡單的重複,就需要有一個方向,這個方向就是願景。比如有些人會想成為優秀的軟體工程師,這個願景非常好。相反,如果有些人就滿足于五年(正常工作大約10000小時)堅持不懈地寫JavaScript,非常糟糕,因為這是低水準重複,即便五年後你把它練熟了,可能JavaScript已經過時了,或者是由計算機來寫了。我們看到太多熟練工種找不到工作的事情了,因為技能過時了。當然願景隻是方向,人還得有階段性目标。前幾天羅老師在一次節目中講戰略(羅輯思維視訊第184期《什麼是戰略》),戰略的核心就是設定階段性目标,實作願景,這個我就不多講了,大家可以去看羅老師的那期節目。

一個計算機工程師,如果能做到自己上司一個團隊做出一件世界級的産品,就可以算是我心目中的三級工程師了,這是一個一般人能夠實作的願景,至于什麼是一級、二級,或者四級、五級,以後有機會講。做到這一點,對計算機科學的本質要有了解;對于它每年的變化要掌握;對于它的工具(程式設計不過是工具而已)要用得随心所欲;對于産品設計要有常識;對于未知的問題,要知道如何入手解決;對于一個大問題,要知道如何分解交給下面的員工去做。這裡面每一項都是一個階段性目标。

為了實作目标就要有道路,這就是戰術,也就是一系列可操作的步驟。我在前面講到過一次了,提高程式品質水準,可以從寫單元測試這種可操作的事情做起。當一種技能稍微熟悉了,你可能需要做一件新的有挑戰的事情,以便達到下一個目标,任何一個公司裡,上司對于這種不斷挑戰自己往上走的人都是歡迎的。當然,不斷挑戰自己的人要付出的代價不僅僅是辛苦,而且可能在短期内還有經濟上的損失,因為畢竟從短期講,重複自己駕輕就熟的工作績效顯得好,獎金多。

第二闆斧,即便遇到不中聽的話,也要試着找出其中的合理之處。這是我中學的校長萬幫儒先生在我畢業前和我講的,講這個話的背景以後有機會再聊,他大概的意思有這樣三層:

第一層相當于我們今天說的換位思考,當然當時還沒有換位思考這個詞。

第二層意思是,凡事要習慣回過頭來三思。比如某個人和你講一件事,你第一感覺可能覺得他完全是胡說八道;但是,一定要想第二遍,是否我錯了,他對了,這一遍思考,一定不能假設自己是對的;如果又想了第二遍,還是覺得自己對,對方錯,要想第三遍,是否我的境界不夠,不能了解他。為什麼要想這第三遍呢?因為任何一個想要精進的人,要和比自己強的人多來往,如果整天和臭棋簍子下棋,隻能越下越臭。既然是和比自己強的人交往,第三種情況就很可能發生,是以這時候不妨進一步交流,深入了解對方那麼說的原因。隻要經常這麼做,就能避免習慣性失敗。

第三層意思是,即使對方真的是胡說八道,要思考他為什麼這麼說,找出其中的合理性。舉一個極端的例子,你在公司裡遇到一個罵街的潑婦,你也沒有招惹她,她對你劈頭蓋臉就是一通臭罵。對此我們有三個做法,一個是罵回去,一個是裝作沒聽見,但是我會采取第三個,就是要思考為什麼她沒原由地罵我,或許她就是一個瘋子,那麼我以後走路躲她遠點,也算接受一個教訓;或許她真有一個罵我的原因,這個原因就是合理性,如果我們找到了這個原因,我們不僅僅是了解她的問題,我們對人性的了解就有了提升。

如果我們總是能從不中聽的話中找到合理性,我們不僅進步快,而且眼界、氣度都會比常人大出很多,才不會陷入林黛玉的困境。這一點看似不容易做,但我的做法很簡單,就是每次遇到别人和我有不同意見時,就立即啟動找對方合理性的開關,直到找到對方的合理性為止。我也不知道這樣是否有強迫症,但對自己的進步真的特别有益。相反,當對方看法和我們一緻時,反而不需要找合理性讓自己沾沾自喜。

第三闆斧更簡單,就是凡事做記錄,這樣可以避免狗熊掰棒子。做任何職業工作的人,比如工程師,會計師,律師,都會遇到一些難題,解決了這些難題,我們就進步了。遺憾的是,大部分人過分相信自己的記憶力,以為自己能記住,但實際上很快忘了。是以,第二次,第三次,遇到同一個問題時,還是束手無策,或者花了很多時間來解決。做記錄的另一個好處是,在記錄的過程中,又思考了一遍,進步得會更快。相比之下,歐美人比較喜歡記錄,他們發明一個東西,當時是如何做實驗的,今天依然能找到記錄。這樣經驗也容易積累和傳承。相反,在中國,失傳是個非常常見的詞,以至于常常在低水準上重複發明。

這三闆斧靈不靈我不知道,不過我想我們做事情,總是聽天命,盡人事!

祝秋安

吳軍

2016年10月11日于矽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