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血液中高咖啡因水準或可抑制體脂總量,降低糖尿病風險?研究詳解

不管是國内還是國外的影視劇,總有主人公會端着咖啡優雅入場,這也從側面說明咖啡是世界範圍内最受歡迎的飲料之一,可人們對它的态度卻是沖突的。咖啡中有大量的咖啡因,經常飲用可能有助于提神醒腦,但是也有不少人擔心其中的咖啡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癌症的患病風險。

另一方面相關資料顯示,等到2045年全球糖尿病患病風險可能會突破7億大關,而飲食幹預在成年人2型糖尿病控制血糖中起着比較重要的作用。因為根據糖、其他成分的含量,飲料的不同種類或許會對身體健康産生的影響有所差異。下面我們就針對2型糖尿病這一特定的疾病,來看看咖啡在其中充當着什麼角色,其中的咖啡因是否能抑制體脂總量,降低2型糖尿病的患病風險呢?

血液中高咖啡因水準或可抑制體脂總量,降低糖尿病風險?研究詳解

一、咖啡對身體百害而無一利?BMJ Medicine期刊、《科學報告》兩項研究告訴你答案

對于每天需要熬夜加班的人來說,咖啡又像一根“救命稻草”,可以撐過困頓的黑夜,但其實在生活中不少人對喝咖啡是持抗拒态度的,他們覺得咖啡不管喝多少都不好,對身體百害而無一利。而釋出在《BMJ Medicine》期刊上的一項研究卻顯示:在降低2型糖尿病、肥胖風險方面零卡含咖啡因飲料潛在的作用或許值得研究。

這項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讨長期血漿咖啡因濃度對2型糖尿病、肥胖以及主要的心血管疾病中的潛在因果影響,具體表現在研究者設計了兩樣本孟德爾随機化研究,把和血漿咖啡因相關的2個單核苷酸多态性在全基因組顯著門檻值的關聯、其結果的關聯設定為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總結資料。

血液中高咖啡因水準或可抑制體脂總量,降低糖尿病風險?研究詳解

可是研究者為什麼要使用孟德爾随機化方法呢?

其實既往的研究已經顯示,每天喝3杯~5杯含有大量咖啡因(平均每杯大概70mg~150mg咖啡因)的咖啡和較低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等疾病患病風險是有相關性的,隻是這些研究也存在局限性。比如大多數研究都注重于觀察性研究,忽視其他潛在的影響因素而無法可靠地确定其中的因果關系。

而孟德爾随機化是一種利用基因變異作為某種風險因素替代品的一種方式,目的是獲得支援特定結果的基因證據。通過這種方式研究者可以找出血液中高咖啡因子水準對2型糖尿病和中風、心力衰竭、冠心病等一些主要心血管疾病、不規則心律以及體脂長期風險的影響。

血液中高咖啡因水準或可抑制體脂總量,降低糖尿病風險?研究詳解

具體表現在研究者以将近一萬名主要為歐洲血統的人為研究對象,對他們開展了6項長期的研究,并且還針對這些參與者研究了和咖啡因在體内代謝速度有關的兩種基因: AHR和CYP1A2 基因。結果發現攜帶咖啡因代謝較慢相關的基因變異的參與者,就算平均下來喝的咖啡比較少,血液中的咖啡因含量也比那些快速代謝維持(或達到)咖啡興奮作用所要求水準的人高。

經過詳細的分析研究者發現,基因預測的血液咖啡因水準越高,體脂、BMI就會越低,而且基因預測的血液中更高的咖啡因水準和2型糖尿病風險的降低存在相關性。為了開展進一步研究,研究者又分析了咖啡因對2型糖尿病風險的影響在多大程度是因為同時出現的體重減輕造成。

血液中高咖啡因水準或可抑制體脂總量,降低糖尿病風險?研究詳解

随後發現基因預測的血液咖啡因水準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兩者無表現出明顯的強關聯。也就是說血液中高咖啡因水準或許真的能抑制體脂含量,進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2型糖尿病的風險。

雖然研究者表示咖啡因能夠增加脂肪燃燒等是已經被公認的,且每天攝入适當的咖啡因就能增加不少能量的消耗,或能起到降低患肥胖症風險的可能性,但是這項研究确實有不少局限之處。

例如僅僅對歐洲血統的人進行研究、隻使用了2種基因變異等。未來需要針對這些發現在減輕代謝性疾病負擔方面的轉化潛力做進一步的臨床研究,還有必要通過随機對照實驗對零卡含咖啡因飲料是否降低2型糖尿病、肥胖症方面發病風險方面起作用進行評估。

血液中高咖啡因水準或可抑制體脂總量,降低糖尿病風險?研究詳解

在另一項研究中同樣表明了咖啡因可以促進熱量的消耗,這對于2型糖尿病、肥胖症的治療或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研究者表示現如今糖尿病患者越來越多,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俨然已經成為了一種健康挑戰,而特定成分對褐色脂肪的功能未來可能會調節人體的脂肪和葡萄糖,進而成為糖尿病、肥胖的一種治療方案。

這裡所說的褐色脂肪,其實是人類或其他哺乳動物體内2種脂肪的其中一種,可以促進脂肪、糖的消耗以此來發熱。另一種則是能夠儲存多餘的能量白色脂肪。值得注意的是,褐色脂肪處于寒冷的環境中往往會被激活,不僅能改善血脂、血糖水準的控制,還可以消耗額外的卡路裡,這對于有體重減輕是有重要意義的。

隻是既往的研究顯示,并沒有找到具體的方式去激活褐色脂肪。針對這一現狀英國諾丁漢大學的科學家作出了一個大膽的猜想,咖啡中的咖啡因能否直接激活褐色脂肪呢?為了揭開謎團相關的研究者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并把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報告》上。

血液中高咖啡因水準或可抑制體脂總量,降低糖尿病風險?研究詳解

研究者先是從幹細胞研究角度下手,結果推斷出咖啡因的确能對褐色脂肪發揮刺激作用。因為研究者發現,脂肪細胞在暴露在咖啡因之後,增加了細胞内線粒體中的解偶聯蛋白-1(UCP1)的豐度,随着耗氧量的增加,相應的細胞代謝的速度也加快了。而且UCP1蛋白相關的基因表達、一些具有褐色脂肪選擇性的生物标志物也呈現出增加的趨勢。

但是僅僅通過幹細胞研究并不夠,還需要在人體試驗中開展進一步驗證。随後研究者以5名女性、4名男性健康成年人為研究對象,借助非侵入性的熱成像技術對參與者體内的褐色脂肪進行了追蹤。結果發現在喝了咖啡後,人體鎖骨上方頸部區域(人體褐色脂肪主要的分布區域)的體溫明顯升高。也就是說在喝完咖啡褐色脂肪發揮了産熱的作用。

血液中高咖啡因水準或可抑制體脂總量,降低糖尿病風險?研究詳解

研究者表示,通過對人體内的褐色脂肪進行激活,咖啡成分能夠起到促進熱量消耗的作用,未來或許能為糖尿病、肥胖提供新的解決方案。由此可見咖啡也是一把雙刃劍,它并非對身體而無一利,重要的是人們怎樣使用或是适量飲用。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有一類人要減少咖啡的飲用量。

二、喝咖啡别盲目!《Ophthalmology》研究:這類人要少喝,有可能增加失明的風險

《Ophthalmology》上發表了一項研究對習慣性咖啡因攝入和眼内壓、青光眼之間的相關性進行了研究,另外還包括高眼内壓的遺傳傾向是否會改變上述相關性。結果發現對于高眼壓遺傳傾向最強的參與者來說,咖啡因攝入量越多眼壓就會越高,相應的青光眼的患病率也會越高。

血液中高咖啡因水準或可抑制體脂總量,降低糖尿病風險?研究詳解

具體來說咖啡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多喝的,對于有些人來說攝入的咖啡因過量,可能會增加失明的風險。比如在高眼壓遺傳傾向人群中,每日大量攝入咖啡因會增加3倍以上患青光眼的風險。

很多人對青光眼并不了解,它在主要緻盲性眼病中排行世界第2位,屬于進行性和不可逆性視力喪失、以視神經損害為特征的一種眼病,而且多數情況下該病并沒有什麼症狀,卻能給患者的視力帶來不可逆轉的傷害。值得注意的研究者所述的眼内壓其實和青光眼之間有密切的聯系。

青光眼的一個主要風險因素就是眼内壓升高,患者常常需要終身控制眼壓,情況嚴重時甚至需要接受手術治療。而這項研究的研究者主要以大型生物醫學資料庫BioBank為研究對象,對12萬以上年齡在39歲~73歲人群進行分析,主要包括飲食調查問卷、DNA樣本、健康記錄等。

血液中高咖啡因水準或可抑制體脂總量,降低糖尿病風險?研究詳解

給參與者提供的問卷是有針對性的,比如每天進食多少含咖啡因的食物、喝多少含咖啡因的飲品等,當然還包括是否有青光眼或是青光眼家族史等視力相關的問題。整個研究期共有3年,等到随訪時間結束參與者還需要接受眼部測試、眼内壓檢查。

結果研究者發現,高咖啡因的攝入量和青光眼或是高眼内壓的總體風險增加并沒有相關性,但是針對前25%有眼内壓升高最強遺傳傾向的參與者中,高咖啡因的攝入量和更高的青光眼、高眼内壓患病率存在相關性。即每天飲用大概4杯(咖啡因攝入量超過480g)的參與者,眼内壓高0.35mmHg。

血液中高咖啡因水準或可抑制體脂總量,降低糖尿病風險?研究詳解

而且相比于遺風險評分最低不很少攝入或從不攝入咖啡因的人,遺傳風險評分最高的人如果每天都喝大概3杯咖啡(咖啡因攝入量超過321mg),會增加3.9倍青光眼的患病風險。

是以對于有眼壓升高遺傳風險高的人來說,平時最好少喝咖啡,畢竟這項研究表明隻有在這類人群中,咖啡因的攝入量多與青光眼患病風險兩者的負面關系才是明顯存在的。

血液中高咖啡因水準或可抑制體脂總量,降低糖尿病風險?研究詳解

參考文獻:

[1]Susanna C Larsson, Benjamin Woolf.Appraisal of the causal effect of plasma caffeine on adiposity, type 2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wo sample mendelian randomisation study.2023.03.30.

[2]Marleen A.H. Lentjes.Intraocular Pressure, Glaucoma, and Dietary Caffeine Consumption: A Gene–Diet Interaction Study from the UK Biobank2020.12.14.

[3]Hilda Anaid Lugo Leija, Ian Bloor.Caffeine exposure induces browning features in adipose tissue in vitro and in vivo.2019.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