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驗血能預測10年後患糖尿病風險?《自然》這項研究颠覆你的認知

根據2021釋出的資料顯示,全球糖尿病患者已經突破5億的大關,而且等到2045年患病人數甚至會增加2億多。面對這樣嚴峻的形勢,很多人會選擇進行相關的檢查來盡早發現或是預防糖尿病,驗血就是其中一種。它包括血脂、血糖、肝功能、血正常檢查等。

大多數人覺得驗血隻能觀察當下是否有患糖尿病的風險,但是《自然》子刊上的一項研究卻颠覆了大衆的認知:通過驗血,可以預測10年後個體患糖尿病的風險。如果真的得到驗證,未來或許能更精确地識别對減少或是延緩我們衰老時疾病發生的信号。下面我們就結合糖尿病的認知來詳細看看這項研究。

驗血能預測10年後患糖尿病風險?《自然》這項研究颠覆你的認知

一、2型糖尿病不可怕?《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研究:後果比想象中要嚴重

大多數人以前都覺得2型糖尿病是老年人才會得病,可是現如今随着生活品質的提升,年輕人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缺乏運動、對甜食的偏愛等)使該病的患病人群更加年輕化。而且越來越多的資料顯示,在年齡在40歲以下的年輕人2型糖尿病裡,其中β細胞功能的惡化要比晚發的2型糖尿病還要快。

實際上伴随着年輕2型糖尿病患者人數的增多,相關研究預測在發達國家、開發中國家該類型疾病可能會成為更廣泛的糖尿病人群的常見特征,特别是對于某些民族來說。但是其中有些方面依然不完全清楚,比如過早死亡和事件并發症的過度風險的程度。

而《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上發表的這項綜述,正是針對這一問題開展進一步研究。他們強調年輕人群的2型糖尿病發病率與過早死亡存在相關性,并且回顧了開發中國家、發達國家與年輕發病的2型糖尿病,以及當下和未來該病負擔的患病率、發病率相關的證據。相信通過對這項研究的仔細閱讀,我們能對2型糖尿病的危害有個更清楚的認識。

驗血能預測10年後患糖尿病風險?《自然》這項研究颠覆你的認知

2型糖尿病是因為胰島素無法正常工作,或是胰腺不能制造足夠的胰島素所造成的一種嚴重的疾病,其會迫使血糖水準升高,進而引起一系列中風、足部、神經損傷等問題。該研究在闡述年輕人群2型糖尿病的危害方面,主要是從疾病發展快、多項并發症風險升高來說的。

相比于晚發型的2型糖尿病,年輕人群發生該病的疾病進展會更快,這就意味着兩者的病理生理學機制是不同的。雖然年輕發病和晚發型的2型糖尿病病因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比如其他肥胖驅動的機制、β細胞功能紊亂、胰島素抵抗等,但不可否認的是,年輕發病β細胞衰竭的更快。

具體表現在晚發型2型糖尿病的β細胞功能下降率每年大概為7%,而平均年齡在14歲的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β細胞功能的每年下降率為20%~35%,由此可見年輕型2型糖尿病的β細胞功能會伴随時間的進展下降的速度比晚發型2型糖尿病要快很多。

驗血能預測10年後患糖尿病風險?《自然》這項研究颠覆你的認知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年輕型2型糖尿病肥胖的影響更大,大概有遠超一半的年輕患者在發病時出現肥胖的情況,但是這一比例在晚發型糖尿病患者身上下降了30%。而且根據相關研究顯示,年輕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肌肉、肝髒中的脂肪會比晚發型患者高出大概3倍。

雖然研究者是将年輕型和晚發型2型糖尿病所産生的危害進行對比,但是這之中我們能很清楚的看到,不管是哪種人群患上該病,都可能會對出現β細胞衰竭、肥胖等問題,隻是兩者的嚴重程度存在一定的差異。

在多項并發症風險升高方面,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腎病、微血管并發症、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這5個方面,研究者同樣是拿年輕型和晚發型2型糖尿病來做對比。就以腎病為例,年輕型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蛋白尿的患病率會相對較高,未來進展到大量蛋白尿的比率也較高。

驗血能預測10年後患糖尿病風險?《自然》這項研究颠覆你的認知

根據相關研究顯示,這類患者在就醫診斷的時候,微量白蛋白尿的患病率在6%,可是等到4年後卻有明顯的升高。再加上加拿大的研究也顯示,相比于晚發型2型糖尿病,年輕型2型糖尿病患者出現腎功能衰竭的機率要多出4倍,并且青少年患者最早可在該病診斷15年出現腎功能衰竭,生存率也相對較低。

那麼年輕型2型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風險又是怎樣的呢?

實際上,年輕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死亡風險都呈現增加的趨勢,如果把診斷的年齡提前10年,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會增加60%,而全因死亡風險将會增加20%~30%。

且年輕型和晚發型患者出現大血管并發症的風險也有不同,前者比後者風險增加了1倍。更嚴重的是在心肌梗死方面,年輕型2型糖尿病發生該種情況的風險要比晚發型增加十幾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晚發型2型糖尿病,它發生心肌梗死的風險也會增加4倍,對身體和健康的危害都是不容忽視的。

驗血能預測10年後患糖尿病風險?《自然》這項研究颠覆你的認知

總而言之不管從以上哪個方面來說,2型糖尿病的危害都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就拿年輕型2型糖尿病患者來說,因為代謝功能的迅速惡化,該病就類似于侵襲性的疾病,進展往往會導緻早期就發生大血管、微血管并發症,同時還伴随着過早死死亡的風險。是以我們在生活中要及早做好預防工作,及時觀察血糖的變化情況,盡可能降低糖尿病的患病風險。

二、驗血能預測10年後患糖尿病風險?《自然》子刊這項研究颠覆你的認知

糖尿病疾病進展迅速,還可能會出現并發症對患者健康和生活帶來諸多不利影響,此情此景很多人會想要是有什麼方法能盡可能早的預測糖尿病患病風險就好了,這樣針對的預防、治療措施也會更加有效。

驗血能預測10年後患糖尿病風險?《自然》這項研究颠覆你的認知

其實這種想法并不是天馬行空,2型糖尿病作為主要的經濟和健康負擔之一,是能夠通過改善早期預測、幹預減輕相應壓力的。愛丁堡大學研究者在《自然》子上發表的發表的相關研究顯示,标準風險因素雖然表現出良好的預測性能,可他們釋出的這項研究發現,運用基于血液DNA甲基化資訊能夠顯著改善對未來10年2型糖尿發病風險的預測。

具體表現在研究者通過檢測血液中DNA變化的方式,來對個體在未來10年發生2型糖尿病的風險進行預測,并表示對DNA甲基化資料、常見的2型糖尿病風險因素進行綜合,能夠表現出更加準确的風險預測結果。

驗血能預測10年後患糖尿病風險?《自然》這項研究颠覆你的認知

可是什麼是DNA甲基化?為什麼它在這項研究中這麼重要呢?

事實上研究DNA甲基化模型對于追蹤衰老過程、疾病發展是有幫助的,因為當甲基基團和DNA結合的時候,DNA甲基化或會通過阻止該基因的轉錄過程來改變相關基因的功能,讓其不能産生建構新蛋白質的RNA副本。

在實驗方法方面,愛丁堡大學的研究者也都展現出了創新性。既往的相關研究都存在一個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胞嘧啶-鳥嘌呤對一次一對的使用和二進制結果、線性假設的限制。于是該研究者針對這點,提供了一種更新的方法,基于一系列線性和樹內建模型,且其結合了時間到時間的資料來進行預測。

随後研究者通過結合兩個資料建立了幾個潛在的模型,并在将近一萬人的隊列中對算法模型展開了訓練,結果發現這之中患上2型糖尿病的共374人。為了進一步研究和分析,研究者把這些模型運用到了另一組受試者身上,發現在所有模型中表現最好的模型曲線下面積為0.872。

驗血能預測10年後患糖尿病風險?《自然》這項研究颠覆你的認知

正是基于這一數值,研究者認為相比于标準的無甲基化評估方法, 該模型在10年風險預測能力方面的表現出了顯著的提升,因為無甲基化評估方法的模型曲線下面積為0.839。後續經過重複分析、推算相關模型的預測性能,研究者得出一個這樣的結論:假設應用于一個将近有三分之一的人在接下來10年中會患上糖尿病的1萬人群體,根據該模型目前的風險評估能力,可以正确識别出比無甲基化标準評估方法相對多的高風險個體。

而且研究者表示,這個模型不僅能預測2型糖尿病的風險,最終還能作為一種工具去評估其他疾病的風險評分。當我們在面對其他常見的疾病時,或許也能采用類似的方式,根據單一的唾液或是血液樣本生成廣泛的健康預測因子

可以說這項研究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不僅能讓高危人群有機會在糖尿病發病前就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還能捕捉病情的早期“警報”,以便于在更廣泛的範圍内改善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治療結局。同時這項研究成為可能,還能幫助我們更精确地識别減少、延緩衰老時疾病發出的信号。

驗血能預測10年後患糖尿病風險?《自然》這項研究颠覆你的認知

參考文獻:

[1]Danni A. Gadd, Christian Gieger.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DNA methylation scores in two European cohorts augment 10-year risk prediction of type 2 diabetes.2023.04.06.

[2]Harding, Edward W. Gregg.Young-onset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 implications fo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2020.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