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血液中高咖啡因水平或可抑制体脂总量,降低糖尿病风险?研究详解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影视剧,总有主人公会端着咖啡优雅入场,这也从侧面说明咖啡是世界范围内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可人们对它的态度却是矛盾的。咖啡中有大量的咖啡因,经常饮用可能有助于提神醒脑,但是也有不少人担心其中的咖啡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癌症的患病风险。

另一方面相关数据显示,等到2045年全球糖尿病患病风险可能会突破7亿大关,而饮食干预在成年人2型糖尿病控制血糖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因为根据糖、其他成分的含量,饮料的不同种类或许会对身体健康产生的影响有所差异。下面我们就针对2型糖尿病这一特定的疾病,来看看咖啡在其中充当着什么角色,其中的咖啡因是否能抑制体脂总量,降低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呢?

血液中高咖啡因水平或可抑制体脂总量,降低糖尿病风险?研究详解

一、咖啡对身体百害而无一利?BMJ Medicine期刊、《科学报告》两项研究告诉你答案

对于每天需要熬夜加班的人来说,咖啡又像一根“救命稻草”,可以撑过困顿的黑夜,但其实在生活中不少人对喝咖啡是持抗拒态度的,他们觉得咖啡不管喝多少都不好,对身体百害而无一利。而发布在《BMJ Medicine》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却显示:在降低2型糖尿病、肥胖风险方面零卡含咖啡因饮料潜在的作用或许值得研究。

这项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讨长期血浆咖啡因浓度对2型糖尿病、肥胖以及主要的心血管疾病中的潜在因果影响,具体表现在研究者设计了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把和血浆咖啡因相关的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在全基因组显著阈值的关联、其结果的关联设置为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总结数据。

血液中高咖啡因水平或可抑制体脂总量,降低糖尿病风险?研究详解

可是研究者为什么要使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呢?

其实既往的研究已经显示,每天喝3杯~5杯含有大量咖啡因(平均每杯大概70mg~150mg咖啡因)的咖啡和较低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等疾病患病风险是有相关性的,只是这些研究也存在局限性。比如大多数研究都注重于观察性研究,忽视其他潜在的影响因素而无法可靠地确定其中的因果关系。

而孟德尔随机化是一种利用基因变异作为某种风险因素替代品的一种方式,目的是获得支持特定结果的基因证据。通过这种方式研究者可以找出血液中高咖啡因子水平对2型糖尿病和中风、心力衰竭、冠心病等一些主要心血管疾病、不规则心律以及体脂长期风险的影响。

血液中高咖啡因水平或可抑制体脂总量,降低糖尿病风险?研究详解

具体表现在研究者以将近一万名主要为欧洲血统的人为研究对象,对他们开展了6项长期的研究,并且还针对这些参与者研究了和咖啡因在体内代谢速度有关的两种基因: AHR和CYP1A2 基因。结果发现携带咖啡因代谢较慢相关的基因变异的参与者,就算平均下来喝的咖啡比较少,血液中的咖啡因含量也比那些快速代谢维持(或达到)咖啡兴奋作用所要求水平的人高。

经过详细的分析研究者发现,基因预测的血液咖啡因水平越高,体脂、BMI就会越低,而且基因预测的血液中更高的咖啡因水平和2型糖尿病风险的降低存在相关性。为了开展进一步研究,研究者又分析了咖啡因对2型糖尿病风险的影响在多大程度是因为同时出现的体重减轻造成。

血液中高咖啡因水平或可抑制体脂总量,降低糖尿病风险?研究详解

随后发现基因预测的血液咖啡因水平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两者无表现出明显的强关联。也就是说血液中高咖啡因水平或许真的能抑制体脂含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2型糖尿病的风险。

虽然研究者表示咖啡因能够增加脂肪燃烧等是已经被公认的,且每天摄入适当的咖啡因就能增加不少能量的消耗,或能起到降低患肥胖症风险的可能性,但是这项研究确实有不少局限之处。

例如仅仅对欧洲血统的人进行研究、只使用了2种基因变异等。未来需要针对这些发现在减轻代谢性疾病负担方面的转化潜力做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还有必要通过随机对照实验对零卡含咖啡因饮料是否降低2型糖尿病、肥胖症方面发病风险方面起作用进行评估。

血液中高咖啡因水平或可抑制体脂总量,降低糖尿病风险?研究详解

在另一项研究中同样表明了咖啡因可以促进热量的消耗,这对于2型糖尿病、肥胖症的治疗或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研究者表示现如今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健康挑战,而特定成分对褐色脂肪的功能未来可能会调节人体的脂肪和葡萄糖,从而成为糖尿病、肥胖的一种治疗方案。

这里所说的褐色脂肪,其实是人类或其他哺乳动物体内2种脂肪的其中一种,可以促进脂肪、糖的消耗以此来发热。另一种则是能够储存多余的能量白色脂肪。值得注意的是,褐色脂肪处于寒冷的环境中往往会被激活,不仅能改善血脂、血糖水平的控制,还可以消耗额外的卡路里,这对于有体重减轻是有重要意义的。

只是既往的研究显示,并没有找到具体的方式去激活褐色脂肪。针对这一现状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科学家作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咖啡中的咖啡因能否直接激活褐色脂肪呢?为了揭开谜团相关的研究者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把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报告》上。

血液中高咖啡因水平或可抑制体脂总量,降低糖尿病风险?研究详解

研究者先是从干细胞研究角度下手,结果推断出咖啡因的确能对褐色脂肪发挥刺激作用。因为研究者发现,脂肪细胞在暴露在咖啡因之后,增加了细胞内线粒体中的解偶联蛋白-1(UCP1)的丰度,随着耗氧量的增加,相应的细胞代谢的速度也加快了。而且UCP1蛋白相关的基因表达、一些具有褐色脂肪选择性的生物标志物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但是仅仅通过干细胞研究并不够,还需要在人体试验中开展进一步验证。随后研究者以5名女性、4名男性健康成年人为研究对象,借助非侵入性的热成像技术对参与者体内的褐色脂肪进行了追踪。结果发现在喝了咖啡后,人体锁骨上方颈部区域(人体褐色脂肪主要的分布区域)的体温明显升高。也就是说在喝完咖啡褐色脂肪发挥了产热的作用。

血液中高咖啡因水平或可抑制体脂总量,降低糖尿病风险?研究详解

研究者表示,通过对人体内的褐色脂肪进行激活,咖啡成分能够起到促进热量消耗的作用,未来或许能为糖尿病、肥胖提供新的解决方案。由此可见咖啡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并非对身体而无一利,重要的是人们怎样使用或是适量饮用。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有一类人要减少咖啡的饮用量。

二、喝咖啡别盲目!《Ophthalmology》研究:这类人要少喝,有可能增加失明的风险

《Ophthalmology》上发表了一项研究对习惯性咖啡因摄入和眼内压、青光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另外还包括高眼内压的遗传倾向是否会改变上述相关性。结果发现对于高眼压遗传倾向最强的参与者来说,咖啡因摄入量越多眼压就会越高,相应的青光眼的患病率也会越高。

血液中高咖啡因水平或可抑制体脂总量,降低糖尿病风险?研究详解

具体来说咖啡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多喝的,对于有些人来说摄入的咖啡因过量,可能会增加失明的风险。比如在高眼压遗传倾向人群中,每日大量摄入咖啡因会增加3倍以上患青光眼的风险。

很多人对青光眼并不了解,它在主要致盲性眼病中排行世界第2位,属于进行性和不可逆性视力丧失、以视神经损害为特征的一种眼病,而且多数情况下该病并没有什么症状,却能给患者的视力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值得注意的研究者所述的眼内压其实和青光眼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青光眼的一个主要风险因素就是眼内压升高,患者常常需要终身控制眼压,情况严重时甚至需要接受手术治疗。而这项研究的研究者主要以大型生物医学数据库BioBank为研究对象,对12万以上年龄在39岁~73岁人群进行分析,主要包括饮食调查问卷、DNA样本、健康记录等。

血液中高咖啡因水平或可抑制体脂总量,降低糖尿病风险?研究详解

给参与者提供的问卷是有针对性的,比如每天进食多少含咖啡因的食物、喝多少含咖啡因的饮品等,当然还包括是否有青光眼或是青光眼家族史等视力相关的问题。整个研究期共有3年,等到随访时间结束参与者还需要接受眼部测试、眼内压检查。

结果研究者发现,高咖啡因的摄入量和青光眼或是高眼内压的总体风险增加并没有相关性,但是针对前25%有眼内压升高最强遗传倾向的参与者中,高咖啡因的摄入量和更高的青光眼、高眼内压患病率存在相关性。即每天饮用大概4杯(咖啡因摄入量超过480g)的参与者,眼内压高0.35mmHg。

血液中高咖啡因水平或可抑制体脂总量,降低糖尿病风险?研究详解

而且相比于遗风险评分最低不很少摄入或从不摄入咖啡因的人,遗传风险评分最高的人如果每天都喝大概3杯咖啡(咖啡因摄入量超过321mg),会增加3.9倍青光眼的患病风险。

所以对于有眼压升高遗传风险高的人来说,平时最好少喝咖啡,毕竟这项研究表明只有在这类人群中,咖啡因的摄入量多与青光眼患病风险两者的负面关系才是明显存在的。

血液中高咖啡因水平或可抑制体脂总量,降低糖尿病风险?研究详解

参考文献:

[1]Susanna C Larsson, Benjamin Woolf.Appraisal of the causal effect of plasma caffeine on adiposity, type 2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wo sample mendelian randomisation study.2023.03.30.

[2]Marleen A.H. Lentjes.Intraocular Pressure, Glaucoma, and Dietary Caffeine Consumption: A Gene–Diet Interaction Study from the UK Biobank2020.12.14.

[3]Hilda Anaid Lugo Leija, Ian Bloor.Caffeine exposure induces browning features in adipose tissue in vitro and in vivo.2019.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