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自從8世紀上半葉,阿拉伯人便不斷向伊比利亞半島移民

作者:巴普羅的獨白

文|巴普羅的獨白

編輯|巴普羅的獨白

從711年穆斯林将領塔果克侵入西哥特人統治下的西班牙,直至756年後倭馬亞王朝當政這段時期,西班牙一直處于動蕩不安之中。

自從8世紀上半葉,阿拉伯人便不斷向伊比利亞半島移民

當穆薩駐軍在塞爾維亞的時候,在西哥特人的迫害下幸存的猶太人把他們當作粉碎基督教殘酷統治的解放者來歡迎。“穆斯林占領者為了感謝猶太人,便委托他們攻克的城市。是以,猶太人作為少數民族,在穆斯林統治下的西班牙,從一開始就受到了新當權者的信任。

中心轉移

11世紀下半葉,伊比利亞半島猶太人的中心逐漸移向了西班牙北部和葡萄牙。基督教國家的君主奪回比利牛斯山以南各省之後,這裡猶太人的狀況并沒有發生多大變化。就像昔日南方穆斯林各省--樣,内部角逐和對外戰争決定着北方基督教朝廷的政治氣候。

國王常把猶太人看作可信賴的盟友。另外,在重建和開發被基督教國家奪回的人門較少的落後地區時,猶太人也表現了他們的聰明小智,他們中那些來自南方的難民也把從事農業和手工業的經驗帶到北方,他們是為躲避穆拉比特王朝和穆瓦希德王朝軍隊的戰亂而逃到這裡的。

自從8世紀上半葉,阿拉伯人便不斷向伊比利亞半島移民

猶太人也作為國務活動家、顧問和醫生為天主教徒服務,就像他們過去為穆斯林服務一樣。由于當時的猶太人通曉阿拉伯語,常作為基督教國家的宮廷使節被派往穆斯林各國。

另外,在文化生活中,猶太人也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猶太學者以天文學家和航海儀器發明家而著稱。

可是,這種特殊地位逐漸引起了基督教會的仇視。1109年卡斯蒂利亞一雷翁的阿方索六世死後,托萊多發生了迫害猶太人的嚴重事件。後來,其他猶太居住區也受到打擊。教會害怕天主教徒在生活習俗上受猶太人影響過深,強令執行拉特蘭公會議(LateranCouncil)制定的有關天主教徒與猶太人分居的法令。

自從8世紀上半葉,阿拉伯人便不斷向伊比利亞半島移民

随着西班牙天主教王國驅逐穆斯林的收複失地運動日漸推進,驅猶浪湖也随之湧起。1391年,西班牙人掀起了一次大規模的反猶浪潮。

埃西哈的副主教費蘭德·馬丁内斯(FerrandMartinez)煽動群衆對猶太人使用暴力,仇恨猶太人的浪潮波及卡斯蒂利亞和阿拉頁王國的很多城市。一些猶太區在暴亂中兒平被夷為平地,另一些猶太區或被洗劫、或被燒毀。

喪失一切公民和經濟權利

此外還有一種迫害手段,即宣布他們喪失一切公民和經濟權利。面對這樣的嚴重威脅,許多猶太人屈從了看來不可避免的命運,改信了天主教。而當危機過去後,有些改宗者重又恢複了猶太教信仰。

自從8世紀上半葉,阿拉伯人便不斷向伊比利亞半島移民

不過,也有少數人對新的宗教信仰表示虔誠,他們中甚至有人登上了天主教會的進階職位,像帕波羅·德·桑塔·馬利亞,也就是所羅門哈列維拉比(SolomonhaLevi),就做到了布爾戈斯(Burgos)的主教。他在折磨他過去的宗教同胞方面開了先河。

又如洛爾卡(Lorca)的約-書亞,1414年他曾參加托爾托薩(Tortosa)的一次公開辯論會,竟在這次辯論會上宣稱《塔木德》(Talmud)有罪。

1479年,基督教王國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正式合并之後,斐迪南國王和伊莎貝拉王後(FerdinandandIsabella)要在伊比利亞半島建立起一個純粹基督教的嶄新國家,于是,把驅逐猶太人看作他們最神聖的義務之一。

自從8世紀上半葉,阿拉伯人便不斷向伊比利亞半島移民

猶太人作為異教徒,遭到了滅頂之災。西班牙統治者把猶太人從國家機關清除出去,并像其他歐洲君主那樣對待他們。1481年,共有40萬猶太人受審,3萬人被處死。

至1492年,大批猶太人被驅逐出境,形成社會風潮。要迪南和伊莎貝拉忑不了在當初阿拉作人入侵時猶太人對入侵者的幫助,他們完全無視猶太人對西班不文明所曾作出的無與倫比的貢獻,而隻把猶太人看作先前敵人的盟友。

更何況伊莎貝拉早就向紮馬斯·德·托爾奎瑪達(TomasdeTorquemada,1420-1498年,西班牙多明我會教士)承諾隻要她登上王位就将全力鏟除異端。山于天主教國王的救令,猶太人被勒令在極短的時間内離西班牙。

自從8世紀上半葉,阿拉伯人便不斷向伊比利亞半島移民

他們被迫在草草清理完各自的事務之後匆匆踏上了流亡之途,慘然離開了這個他們先祖曾經生活了多少代的國家。剩下的隻有已經皈依基督教的猶太人-一瑪拉納人,以及也已成為天主教徒的穆斯林,他們被稱為版依者

在歐洲曆史上常常可見,戰争利内部角逐最終可能導緻對猶太人迫害的事例。特别是天主教會,他們總是企圖以一種微妙而間接的方式使世俗統治者相信驅猶或滅猶對于穩固其制度是最明智的。但問題在于,西班牙為什麼要使用這樣殘忍的暴力來追害和驅趕猶太人呢?

某一團體或個人對自身的界定,從很大程度來說,是在于使其察覺到威脅的距離最近的“彼”。15世紀未業已實作政治統一的西牙,依然感受到無處不在的阿拉伯影響和猶太影響。

自從8世紀上半葉,阿拉伯人便不斷向伊比利亞半島移民

或許在伊莎貝拉女王的心目中,疆域的統一必須要由種族上的絕對一體化來保證,才能真正達到完整無缺。也隻有通過根本上的種族和文化清洗,也才能真正清算過去,確定未來。列康吉斯達運動不僅被看作是一場争取民族自由的戰争,也是一場聖戰,具有特殊的神聖性。

其神聖性和與之相伴随的民族身份也就似平自然受到來自王國内殘存的穆斯林和猶太人的威脅,特别是受到秘密的猶太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的威脅。在民族主義者和天主教徒的想象中,有大量的“兩面派”隻是假裝自己是西班牙人和天主教徒。

是以,人們對所有血液純潔而又真正信仰耶稣基督的人們,寄予厚望,而對于其餘的人則都視作面目不清的可疑分子,必欲逐之而後快。

自從8世紀上半葉,阿拉伯人便不斷向伊比利亞半島移民

國家利益、宗教觀念、長達幾個世紀的抗擊外敵的殘酷戰争,使得摻雜着狹隘民族與國家因素在内的極端情緒滋長泛濫,以緻被強化到了一種不恰當的程度。

如果說英法百年戰争之後兩個民族是以各自的民族語言水鞏固和加強自身民族意識的話,那麼西班牙則是采取了另一種不太能夠為人接受的方式一驅逐和迫害境内的阿拉伯人以及猶太人。

通過大規模的驅逐行動,西班牙人加深了木民族與異族間的“認異”強化了自身的民族意識。是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西班牙民族形成過程中的一個環節。

自從8世紀上半葉,阿拉伯人便不斷向伊比利亞半島移民

伴随着驅逐的浪潮,一條又一條船隻載走了西班牙無數的智者、詩人和能工巧匠。

苛酷的宗教觀念

就這樣,偏狹的文化眼光和苛酷的宗教觀念,送了曾經領先于歐洲的繁榮,使西班牙失去了自己最寶貴的一部分人才資源,也給西班牙的大一統文化留下了沉重的陰影,喪失了一個創造曆史的重要機會。

然而,曆史并非風過無痕,一-切在這片土地上存在過、發生過的,即便化作了泥土塵埃,卻還會在新的一輪循環裡催生着新的生命。從長遠來說,曾經紮恨于伊比利亞半島的猶太人和穆斯林,留給西班牙民族的曆史性影響,終究是無法磨滅的。

自從8世紀上半葉,阿拉伯人便不斷向伊比利亞半島移民

自從8世紀上半葉踏上這塊新的地以來,阿拉伯人便不斷向伊比利亞半島移民。公元800年時,西班牙境内的阿拉伯人隻占西班牙總人口的8%,100年之後,已達到25%,950年的時候,又提高到50%,到1000年時,占到當時人口總數的75%之多。

阿拉伯人初到半島時沒有攜帶姿室,他們就娶當地婦女為妻。這一次大規模的跨族通婚,使西班牙民族又一次經曆了人種與文化的融合。

穆斯林治理下的西班牙,曾占到伊比利亞半島面積的50%以上,0憑借其先進的農業技術,當時那裡養活着為數衆多的人口。直到很多年以後,其他歐洲人才達到當年穆斯林在安達盧西亞曾經有過的富庶程度。

自從8世紀上半葉,阿拉伯人便不斷向伊比利亞半島移民

山阿拉伯人引入納食品,依然是今天大多數西班習人的日常食品。至今仍有大約4000多個阿拉伯語詞彙,被當代西班牙人使用着。西班牙語中不少與行政管理、灌溉、數學、建築和醫藥有關的詞,便可追溯到阿拉伯語。

穆斯林把棉花帶到伊比利亞半島,西班牙語裡的棉花一詞lgodon,就來自阿拉伯語alqutn。他們還在安達盧西亞發展了絲綢業,那果也是以成為中世紀生産絲綢的主要地區之一,歐洲國家曾經引以為豪的精美絲綢,就來自那裡的阿拉伯人之手。

穆斯林建立了貫穿整個安達盧西亞的灌溉系統,正是這種複雜的水渠網絡保證了農作物的豐産豐收。巴倫西亞灌溉平原,是當時西班牙衆多受益于穆斯林農業技術的地區之一。在西班牙南部地區,穆斯林創造的奇迹被曆史學家稱作人間天堂。

自從8世紀上半葉,阿拉伯人便不斷向伊比利亞半島移民

M·德富爾諾(MDefourneaux)在他的著作《西班牙黃金時代的日常生活》(DailyLifeinSpainintheGoldenAge)中寫到:“最值得稱頌的地方位于格拉納達一帶,摩爾人曾經長期居住、生活在這片自出的王國。

他們通過水渠和隧道将水從白雪覆寫的山戀引來澆灌平原及其周圍鮮花盛開的山坡,進而使得那裡成為具有世界上最美麗景色的地方之一。”

參考文獻

自從8世紀上半葉,阿拉伯人便不斷向伊比利亞半島移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