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私人财富管理師 | 未來10年,中國資産管理行業機遇倍增!

作者:美國私人财富管理協會
私人财富管理師 | 未來10年,中國資産管理行業機遇倍增!

目前,全球宏觀經濟、市場環境已出現大變局,這對資産管理行業的結構、業績表現和發展前景都正在帶來顯著的影響。

“大變局動搖了過去十年來關于宏觀經濟的根本假設,改寫了資管行業奉行整整十年的業務規則。面對如此變局,全球資管行業需要迅速行動、重組結構、重塑業務,行業競争格局或将是以迎來劇變。”在5月11日全球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公司釋出的報告《應對當下,面向未來:中國資産管理高品質發展制勝之道》中,麥肯錫指出。

聚焦中國市場,自2018年資管新規推出以來,中國資管業曆經錘煉、積極轉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資管市場。

上述報告指出,中國資管行業在資管新規推動下,已邁入高品質發展新階段,并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報告預計,2025年中國資管行業的管理資産規模将增長至約170萬億元,2030年有望突破280萬億元。

但蓬勃發展之下,行業仍面對諸多不确定因素的挑戰,基于對中國資管市場的深入研究和項目經驗,麥肯錫認為面向2030年,中國資管公司應重點關注财富管理、個人養老、ESG等五大戰略發展機遇。

麥肯錫:預計未來十年中國資管行業将呈現倍增機遇

2018年資管新規推出,拉開了中國資管行業轉型大幕。經過2018-2021年金融監管結構性改革陣痛期,中國資管行業已邁入高品質發展新階段。資管行業從原來依賴于影子銀行、非标通道業務的舊有模式,轉向以标準資産為主體、完全淨值化的新模式。

考慮到國記憶體款和财富管理行業持續增長、養老金改革和對海外資本進一步開放帶來的增量流入,麥肯錫預計未來十年中國資管行業将保持穩健增長,呈現倍增機遇。

同時,資管新規的落地帶來了中國資管行業商業模式的巨大變化,業内各類經營主體在此過程中也進一步成熟。

麥肯錫總結,中國資管行業在以下五大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成就一,資管行業普惠性提升。在投資門檻進一步降低和數字化管道崛起的驅動下,金融産品的普惠性和覆寫程度大幅度提升。

成就二,資管業務脫虛向實。至2022年影子銀行相關業務規模已壓降至小于20萬億元。2022年全年銀行理财産品淨值化率達到95%。

成就三,産品政策更為多元。更多創新政策落地,其中FOF、固收+、被動、ESG等政策高速增長。2017-2022年期間,上述政策基金産品規模的年化增速分别為71%、33%、33%及34%。

成就四,國際化程序穩步推進。在出境方面,截至2022年末,外彙局準許的176家QDII機構合計投資額度較2016年末增長5倍;獲準開展QDLP試點的省市已擴充至9個;在入境方面,2022年末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的境内股票和債券規模是2016年的3倍左右;截至2022年2月,QFLP試點區域也進一步擴大至全國27個地區。

成就五,資管參與主體多元化。銀行理财子及券商資管子機構化發展,外資機構數量增加。截至2023年2月,30家銀行理财子正式開業,其中外資控股機構4家;25家券商資管子公司中,9家子公司已擷取公募牌照;外商獨資基金公司增至7家,并均已申報發行公募基金産品。

仍具有五大挑戰

在監管環境、參與主體、客戶認知的共同推動下,中國資管行業逐漸向好發展。不過,麥肯錫也認為,在蓬勃發展之下,國内資管行業仍存在五大結構性挑戰,對中國資管機構高品質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挑戰一:客戶和管道仍需适應産品全面淨值化的新時代

麥肯錫認為,随着資管行業全面走向“淨值化”時代,原先以理财和信托為代表的剛性兌付已成為“過去式”,但投資者對全面淨值化的接受仍然需要時間。

例如,2022年在房地産市場風險集中暴露和資本市場大幅波動下,理财和信托投資者一度出現恐慌情緒。其中,2022年國内理财市場共經曆了兩次波動,而11月份的債券市場持續下跌引發銀行理财産品大面積破淨,破淨率最高時超22%,暴發“踩踏式”贖回。

挑戰二:以産品銷售為核心的行業生态導緻“基金賺錢、基民虧錢”困局

對此困局的原因,麥肯錫在上述報告中分析:一方面,管道對産品銷售規模和中收等方面的關注與要求,導緻資管公司更加重視短期銷售名額與業績排名,偏好高位發行基金,進而忽視了持有人利益。另一方面,在此影響下個人投資者陷入短期持有、追漲殺跌、追逐熱點等投資誤區。

例如,2021年一季度,市場走高帶動了新基金發行,該季度新成立的基金達數量占全年總數的36%,但是,截至2023年2月,上述新基金中約有六成收益為負。

對此,麥肯錫認為,資管機構應聯同管道積極推動考核體系、激勵機制等方面的優化,加強投顧服務模式建設,提升投資者獲得感。

挑戰三:結構性資産荒導緻優質投資标的與相關賽道擁擠

上述報告指出,相較于全球資管同業,中國資管機構仍以境内的配置政策為主,資産投向的多元化程度不足,造成國内優質賽道和優質标的下更容易出現機構的“抱團”現象,增大了投資品種的波動,不利于資産淨值的回撤管理。

面對這一挑戰,麥肯錫認為,資管機構需不斷夯實投研能力及體系建設,形成創新的多元化投資政策。例如加強對金融債、消費金融類非标等優質資産的挖掘,以及提升權益類資産配比等。

挑戰四:機構化能力缺失與優質人才短缺

“國内資管機構仍較為依賴明星基金經理,而當核心人物出現變更、離任等情況時,常引發投資風格漂移、業績可持續性等問題。”在前述報告中,麥肯錫認為機構化能力的缺失展現在工業化、體系化、系統化能力缺乏,較為依賴于“人治”,難以實作對專業能力的留痕和固化。

麥肯錫認為,人才管理能力的缺乏和複合型人才的稀缺是國内資管機構在人才方面的兩大核心問題。一方面,資管機構内部以垂直領域的專業化人才為主,多數管理崗位人才均為業務出身,上司力有待提升、管理經驗也較為缺乏;另一方面,随着行業的快速發展與變革,資管機構對諸如養老、數字化、ESG投資等領域優質人才的搶奪越發激烈。

除此,在上述報告中,麥肯錫指出的最後一個挑戰是,在整體營收增長和利潤率承壓的背景下,資管公司的精細化管理能力和商業模式創新能力亟待提升。

面臨五大戰略機遇

截至2022年末,中國資産管理行業規模逾人民币130萬億元,預計2030年将突破280萬億元。

為充分挖掘這一市場潛力,麥肯錫建議,資管機構應重點關注财富管理、個人養老、可持續投資、投資政策多元化及高水準對外開放這五大戰略機遇:

一、财富管理将成為資管行業最重要的淨流入來源:随着個人财富進一步積累,預計2022-2030年中國個人金融資産仍将保持9%的年均增長,至2030年達到人民币475萬億元;2030年預計個人持有資管産品規模将達到人民币118萬億元,較2022年新增70萬億元資金淨流入;

二、養老金體系的成熟将帶來可觀的長期資金:随着個人養老金制度落地,中國養老金第三支柱進入實質性發展階段。預計至2030年,中國養老金規模接近人民币42萬億元,其中二三支柱合計占比有望提升至70%,帶來約19萬億元資金淨流入;

三、雙碳戰略推動ESG及可持續投資加速發展:預計到2030年,大陸ESG理财及ESG公募基金規模合計有望接近人民币6萬億元。屆時,ESG将成為中國資管行業主流政策,也将成為頭部資管公司的重要戰略;

四、産品與模式創新驅動政策多元發展:在産品和商業模式創新的驅動下,投資政策日益多元,其中,以“固收+”為代表的理财替代産品及以被動政策為代表的工具類産品增長機遇尤其值得關注。預計到2030年,中國被動政策基金規模将突破12萬億元;“固收+”政策基金規模将達到11萬億元;

五、資本市場高水準對外開放推動資管行業雙向開放提速:随着跨境投資通路逐漸成熟,在海外客戶配置中國和國内客戶出海投資需求驅動下,跨境資管規模将持續增長。

麥肯錫全球董事合夥人馬奔表示:“對于中國資管公司而言,要在行業競争中脫穎而出,最重要的是在不确定環境中發現相對确定的中長期趨勢和結構性機遇,重點聚焦五大關鍵行動,不斷更新自身商業模式和核心能力,踐行高品質發展。”

這五大關鍵行動包括:建設專業化、工業化投研平台,打造多樣化投資政策;以客戶需求為核心,更新産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針對不同客戶類型,建構貼近客戶綜合需求的立體化覆寫模式;培養卓越人才與上司力,打造靈活協同的組織文化;借力數智化技術,規模化賦能業務發展,推動“數字化”向“數智化”轉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