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年輕人為什麼不要輕易進入區塊鍊行業(不要來币圈)?

作者:Crypto獵人

關于區塊鍊行業的兩個刻闆印象

人們對于區塊鍊行業的印象一般存在兩個極端:

  1. 高端而神秘莫測:充斥着各種凡人聽不懂的術語,讓人不明覺厲,以及能一定程度上代表這個行業的比特币,價格漲跌變幻莫測……
  2. 妖魔鬼怪騙子橫行:各種山寨币、空氣币橫行,從暴富到歸零隻需一瞬間,上線即破發、團隊跑路、無處維權……

但實際上,這些印象其實是對币圈的印象,而币圈又是區塊鍊行業目前最熱鬧的地方。

是以,本文題目也可以了解成,不要輕易進入與币相關的區塊鍊項目——不要來币圈。

為什麼這麼說呢?

當你還沒有什麼工作經驗時,看到區塊鍊行業的招聘,也許你會好奇向往。

一方面是對區塊鍊行業本身的好奇。區塊鍊行業”去中心化“、”全球分布式辦公“一直都是看上去很美,但現實就是,大部分員工還是隻能老老實實在某個進階或普通的辦公樓(或者聯合辦公)集中辦公,集中搬磚。

另一方面是這個行業一直充滿“暴富”神話。誰誰誰之前買了什麼什麼币,賺了100倍,公司哪個看似普通的程式員三年前就實作了财富自由,出去開場會認識的不是合夥人就是VP以上級别,誰誰誰之前是從華爾街投行回來的……

這個行業到底充斥着什麼樣的妖魔鬼怪?

第一層:前海外投行從業者、前傳統金融從業者(P2P大佬也很多)、其他行業聞風而來的人、媒體等,主要負責項目研發、宣傳包裝,讓項目看上去高大上。

第二層:KOL、KOC等社群頭目,負責項目宣傳。

看上去客觀理性的分析文章、小視訊等,都是各方利益交織後的結果,在這個行業,沒有絕對的公平客觀。

這在金融界也不是什麼奇聞,一部叫《監守自盜》的紀錄片中,還原了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華爾街的金融精英與政客、經濟學家、财經記者互為謀利、互相妥協的内幕。

這放在金融圈不足挂齒的區塊鍊”币圈“也同樣适用,隻是玩的沒那麼進階。

為什麼勸年輕人不要進入區塊鍊行業(币圈)?

  1. 行業太年輕,沒必要拿自己的時間與之賽跑。

這個行業很年輕,拿國内來說,OKCoin和Huobi在2013年成立,後來者币安,一直打着國際牌,本質的技術和營運團隊也在國内。他們是在中國網際網路高速發展後的十多年之後才出現的,在兩個不一樣的曆史節點上,網際網路行業成熟,商業模式清晰可見;相比之下,區塊鍊行業嗷嗷待哺,一切都是新的,規律難尋,在異業合作和管理上,遇到不按照規則辦事的幾率更大。

如果大家都不按規則辦事,那你會選擇按照規則辦事嗎?答案很模糊,你不能高估人性。

如果沒有任何社會經驗就直接來到這裡,一定不是一個最優選擇。它看上去很美好,未來的餅也畫得很圓,但實際上,虛幻的價值感會讓人溫水煮蛙,因為一直沒有真正觸摸到價值所在,就好像團隊一直在努力做一件皇帝的新衣,知道的人說好,外人看來其實是虛無缥缈。

那這個圈子有什麼玩法?項目有什麼價值?使用者從哪來?項目的具體應用在哪裡?

答案一般是,不得而知。

2. 選擇與誰一起并肩作戰,比較重要。

其次,這是個不認真的行業。我說的不認真,并不是所有項目都是玩玩,而是大部分情況下,你看到的、聽到的、經曆的事情過程都會發現”還能有這種操作“?

具體的,可以在各大社群裡看到。小到一張海報,大到一次項目方高層的AMA(線上問答),你都會發現其中的奧妙所在。币圈的人仿佛沒有真正在這個世界存在過,名字是假的/昵稱/英文名,很少有人真名真姓的站出來說,”我是這個項目的創始人合夥人“。

2020年3月13日比特币暴跌40%,看上去”數字黃金“的故事就要終結了,這一年的開始,好像是某些數字貨币白皮書上的概要,全球疫情、美股暴跌……人們一直從一個信仰流轉到另一個信仰,馬不停蹄地在危機中轉換生存的思維。

任何行業都有灰色,隻是因為規則和法律,制約了這些不合理的地方。現在在區塊鍊行業裡的人,都想成為制定規則的那個人。如果說這個行業有一天被正名了,那不是靠某個項目、某個交易所、某個礦、某個技術要付出努力,而是整個區塊鍊行業的方方面面都要努力去污名化。也許首先,是從交易所抵制上辣雞币開始。

3. 簡單概括币圈運作本質,從0到1,再從1到0

币圈項目最基本的職責分工:技術、營運、市場

如果把整個項目當成一個工廠,那麼技術生産币,營運包裝币,市場分銷币。

技術團隊,不用多說,是一個項目基礎的基礎,把代碼搞定,币就出來了。

營運團隊,主要負責推廣,用各種各樣的形式,隻要市面上有的和不被封的就可以,SEO、社交媒體、社群,内容形式可以是文字、圖檔、短視訊,具體也可以是H5、長圖、海報等……營運團隊如果細分的話有内容營運、活動營運、新媒體營運、社群營運等,無論這個團隊有多少人,多少工種,宗旨是産品(币)包裝得看上去是那麼回事,然後上市,賣掉,完成融資。

市場團隊,有時候市場和營運不是完全割裂開,市場的職責可能更加對外,外部品牌合作、媒體合作、社群合作等等都在職責範圍内。

看上去營運是dirty work,市場的工作更加光鮮,市場負責人出現在朋友圈AMA海報的幾率遠遠大于營運負責人。

技術、營運、市場三方通力合作,生産、研發、銷售了一個從無到有的币,從0到1的過程算是全部經曆了。如果在交易所,這個從0到1的過程可能有細微差别。一些交易所會有專門的項目孵化團隊,聽上去神神秘秘,簡單可以了解為自産自銷,從無到有到上市,如果交易所自帶流量,使用者基礎好,根本不愁項目怎麼賣,賣多少。

那麼,從1到0是怎麼回事?

币圈變化太快,這裡的變化有:

行情變化大,周期輪回快,在傳統金融市場輪回十多年的周期,數字貨币行情可能一個月就給你輪完了,上個月比特币還一萬美金,現在直接腰斬至5000刀,咱也不敢說,咱也不敢問。

政策情況不明朗,關于區塊鍊行業的政策經常發生變化,時而收緊時而放寬松,總的來說,國家對區塊鍊技術是大力支援的,比如區塊鍊溯源、證照、票據上鍊,在金融方面有央行數字貨币DCEP的研究……但是,對普通的代币發行和出售,一直處于一個不明的狀态,但是指令禁止1C0,這一點是人盡皆知的。那怎麼說明這個項目不是1C0呢?去年火起來的IEO是不是變相的1C0呢,這個其實不言而喻。

看一個行業,除了厘清正常的商業模式,還需要把控這個行業的政策走向。像前幾年盛行的P2P、現金貸……這些業務早期讓投資人賺到不少,但也有人是有命賺錢沒命花,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行業受政策影響大的情況下,風險是很大的,最後基本形成的格局也是龍頭企穩,小羅羅隻能拼命上趕着也喝不到湯。

綜上,因為行情、政策的變化,讓币圈項目本身就變得撲朔迷離,币圈項目團隊撕逼、跑路已不算是什麼新聞,年輕人在這樣項目和團隊中工作,除非有極強的主人翁意識和區塊鍊信仰,否則很容易被這些烏煙瘴氣的聲音打亂了節奏。

個人價值歸零:

我是誰?我要做什麼?做這件事情的意義是什麼?——靈魂三問……

在項目從0到1的過程,也是個人價值不斷提現和拉升的過程,等達到這個峰值的時候,你的個人價值對于這個項目而言其實已經被榨幹了。

這些經驗,換到其他行業,甚至可以說是一文不值。

為什麼這麼說呢?隔行如隔山,外界看待區塊鍊行業的眼神,在本文開頭已經明确了,區塊鍊行業的商業邏輯、營運方式,拿到傳統行業、網際網路行業都沒有直接的參考意義。區塊鍊概念太新,很多概念又沒法落地,營運的樣本也太少,不像傳統行業動辄幾億流水和幾百萬GMV,小項目日活能超過兩位數,都算是呱呱叫了。

當然,沒必要太過于糾結跨行業個人價值歸零的難題,摒棄區塊鍊行業好高骛遠的壞毛病,養成将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極緻的好習慣,腳踏實地,勤奮好學,這個普世通用的法則到哪裡也是行得通的。

資産歸零:

一個币圈項目的最終,無非是上了交易所,無論大所小所,都算是在二級市場與觀衆們見面了,至于表現如何,就看背後的市值管理和社群喊單能力了。至此,币圈項目的1完成了,至于什麼時候歸零,我想也隻是時間問題。

如果你聽說身邊的人因為某個内幕消息而暴富了,那也一定會聽說有人因為合約而破産。又或者,那個人過于貪心,在身價快過億之時沒有及時套現,到現在還和其他人一樣繼續搬磚。

一個币圈朋友推給我他前同僚做的微信公衆号,裡面明确介紹自己在2017年做過代投。代投,是币圈最火熱之時的一個特殊職業,就好比掮客,撮合項目和使用者的交易,是早期1C0的樣态。

币圈最怕的不是不要臉,而是臉皮薄。當你看到一些項目币山寨币鋪天蓋地的宣傳時,一定記住,看看就好,不要買。

年輕人為什麼不要輕易進入區塊鍊行業(不要來币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