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算法】貪心算法:LeetCode 455 分發餅幹、LeetCode 376 擺動序列

LeetCode 455 :分發餅幹

(簡單)

題目

描述

假設你是一位很棒的家長,想要給你的孩子們一些小餅幹。但是,每個孩子最多隻能給一塊餅幹。

對每個孩子 i,都有一個胃口值 g[i],這是能讓孩子們滿足胃口的餅幹的最小尺寸;并且每塊餅幹 j,都有一個尺寸 s[j] 。如果 s[j] >= g[i],我們可以将這個餅幹 j 配置設定給孩子 i ,這個孩子會得到滿足。你的目标是盡可能滿足越多數量的孩子,并輸出這個最大數值。

示例 1:

輸入: g = [1,2,3], s = [1,1]

輸出: 1

解釋:

你有三個孩子和兩塊小餅幹,3個孩子的胃口值分别是:1,2,3。

雖然你有兩塊小餅幹,由于他們的尺寸都是1,你隻能讓胃口值是1的孩子滿足。

是以你應該輸出1。

示例 2:

輸入: g = [1,2], s = [1,2,3]

輸出: 2

解釋:

你有兩個孩子和三塊小餅幹,2個孩子的胃口值分别是1,2。

你擁有的餅幹數量和尺寸都足以讓所有孩子滿足。

是以你應該輸出2.

思路

這是一道十分典型貪心算法入門題目,題目要求每個孩子隻能給一塊餅幹,并且要求滿足較多的孩子,是以,我們可從最小的餅幹來滿足需求量最小的孩子開始配置設定,也就是将餅幹數組以及孩子需求數組進行從小到大的排序,并用 i,j 來分别訓示兩數組的目前下标,若可以滿足,則消耗一個餅幹,同時去除一個孩子,若不滿足,則根據常識,孩子是需求方,餅幹是消耗方,應停留在目前孩子,同時選下一個較大的餅幹(不能直接選下一個孩子,因為下一個孩子的需求更大),最終,隻要有一個數組周遊結束,那麼就需要結束并傳回結果。

這⾥的局部最優就是小餅⼲喂給需求小的,充分利⽤餅⼲尺⼨喂飽⼀個,全局最優就是喂飽盡可能多的⼩孩。

實作

public class TX1分發餅幹 {
    public int findContentChildren(int[] g, int[] s) {
        int num = 0;
        int i = 0;
        int j = 0;
        Arrays.sort(g);
        Arrays.sort(s);
        while (i < g.length && j < s.length) {
            if (g[i] <= s[j]) {
                i++;
                j++;
                num++;
            } else {
                j++;
            }
        }
        return num;
    }
}      
【算法】貪心算法:LeetCode 455 分發餅幹、LeetCode 376 擺動序列

LeetCode 376:擺動序列

(中等)

題目

描述

如果連續數字之間的差嚴格地在正數和負數之間交替,則數字序列稱為 擺動序列 。第一個差(如果存在的話)可能是正數或負數。僅有一個元素或者含兩個不等元素的序列也視作擺動序列。

例如, [1, 7, 4, 9, 2, 5] 是一個 擺動序列 ,因為內插補點 (6, -3, 5, -7, 3) 是正負交替出現的。

相反,[1, 4, 7, 2, 5] 和 [1, 7, 4, 5, 5] 不是擺動序列,第一個序列是因為它的前兩個內插補點都是正數,第二個序列是因為它的最後一個內插補點為零。

子序列 可以通過從原始序列中删除一些(也可以不删除)元素來獲得,剩下的元素保持其原始順序。

給你一個整數數組 nums ,傳回 nums 中作為 擺動序列 的 最長子序列的長度 。

示例1

輸入:nums = [1,7,4,9,2,5]

輸出:6

解釋:整個序列均為擺動序列,各元素之間的內插補點為 (6, -3, 5, -7, 3) 。

示例 2:

輸入:nums = [1,17,5,10,13,15,10,5,16,8]

輸出:7

解釋:這個序列包含幾個長度為 7 擺動序列。

其中一個是 [1, 17, 10, 13, 10, 16, 8] ,各元素之間的內插補點為 (16, -7, 3, -3, 6, -8) 。

示例 3:

輸入:nums = [1,2,3,4,5,6,7,8,9]

輸出:2

思路

此題比較容易想到的思路就是先求出差集數組,判斷此差集數組的正負交替情況,并統計結果,但這種方法需要周遊兩次數組,但完全可以在一次周遊的同時,進行求差,正負擺動情況的統計,是以,我們周遊數組的同時,計算出目前一對數的內插補點,并事先記錄好前一對數的內插補點,進行符号相異的判斷,判斷成功則記錄一次序列數量,因為兩兩判斷,考慮首或尾的單獨情況,還應再多記錄一次。

下面實作中的:pre >=0 和 pre <= 0,僅是為第一次判斷時提供周遊,進而使代碼更統一。

而更新前一對的內插補點,也就是:pre = now,必須放在 if 判斷的裡面,也就是在成功記錄一次序列數量時才可以執行,放在外面的話送出就不會通過,對于這一點我是十分想不通。

【算法】貪心算法:LeetCode 455 分發餅幹、LeetCode 376 擺動序列

局部最優:删除單調坡度上的節點(不包括單調坡度兩端的節點),那麼這個坡度就可以有兩個局部峰值。

整體最優:整個序列有最多的局部峰值,從⽽達到最⻓擺動序列。

實際操作上,其實連删除的操作都不⽤做,因為題⽬要求的是最⻓擺動⼦序列的⻓度,是以隻需要統計數組的峰值數量就可以了(相當于是删除單⼀坡度上的節點,然後統計⻓度)這就是貪⼼所貪的地⽅,讓峰值盡可能的保持峰值,然後删除單⼀坡度上的節點——此部分解釋,學習自公衆号:代碼随想錄。

實作

public class TX2擺動序列 {
    public int wiggleMaxLength(int[] nums) {
        int len = nums.length;

        if (len <= 1) {
            return len;
        }

        int count = 1;
        int now = 0; //目前這對的內插補點
        int pre = 0; //前一對的內插補點

        //周遊的同時,求差,統計
        for (int i = 0; i < len - 1; i++) {
            //得到目前對的內插補點
            now = nums[i + 1] - nums[i];
            //與前一對的內插補點進行判斷
            if ((now > 0 && pre <= 0) || (now < 0 && pre >= 0)) {
                count++;
                //更新前一對的內插補點
                pre = now;
            }
        }

        return cou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X2擺動序列 s = new TX2擺動序列();
        System.out.println("s.wiggleMaxLength(new int[]{1,2,3,4,5,6,7,8,9}) = " + s.wiggleMaxLength(new int[]{1, 2, 3, 4, 5, 6, 7, 8, 9}));

        System.out.println("s.wiggleMaxLength(new int[]{1,17,5,10,13,15,10,5,16,8}) = " + s.wiggleMaxLength(new int[]{1, 17, 5, 10, 13, 15, 10, 5, 16, 8}));
        //子序列為:[1, 17, 5, 15, 5, 16, 8]

        System.out.println("s.wiggleMaxLength(new int[]{1,7,4,9,2,5}) = " + s.wiggleMaxLength(new int[]{1, 7, 4, 9, 2, 5}));
        System.out.println("s.wiggleMaxLength(new int[]{0,0,0}) = " + s.wiggleMaxLength(new int[]{0, 0, 0}));

    }
}      
【算法】貪心算法:LeetCode 455 分發餅幹、LeetCode 376 擺動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