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決方案制定和誤區分析

之前遇到一個傳統行業的朋友,他想改造他所在的教育訓練行業,因為教學流程中有很多可以優化的地方,比如教材可以電子化、學生上課可以打卡等等。

但是這些問題作為學校、作為學生,都很需要解決嗎?這是存在疑問的。現在看似低效的使用過程中,真的回遇到問題嗎?

在聊到關于使用者需求和産品方案的時候,他們中有很多邏輯判斷上會存在幾個嚴重誤區:

1.   我的産品隻要夠好,就絕對有人用。

我見過的創業者有的誤會了這件事情。

所有的産品都是要解決真實的問題。沒有問題,就沒有需求,也就不會有産品

比如在大街上看到好多胖子,于是做一個健身房,請了最好的教練,制定了最合适的價格,然後請他們去。結果他們說:我們是胖,但是我們不覺得有問題啊。

比如做了一個新的微信,界面精美,互動喜人,安全性翻倍、流量消耗減半,但是現在大家都不會去,因為日常在使用微信時根本沒有遇到問題。貿然轉移到你的平台上,反倒會造成很多問題。

2.   市場很火、使用者很多、他們經常遇到問題。是以我的産品肯定行

從問題到産品的邏輯鍊條應該是完整的,清晰的,合理的

市場à使用者à問題à需求à功能à産品

并不是說~最近某某市場很火~就能證明~我的産品是應運而生的肯定赢的

某某市場很火隻能證明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向,具體面對市場中的那些使用者?要解決這些使用者遇到的什麼問題?這些問題反映了什麼樣的需求?什麼樣的處理方式可以滿足這樣的需求?怎麼實作這些處理辦法?

這些都是環環相扣的,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展現在整個體系中,就是有人用和沒有人用的差別。

這其中有個極其重要的環節需求反複思考清楚:他們的問題,我們用的方案是不是能解決?

因為很多時候,問題擺在那裡、使用者也是有抱怨的,但是不代表事情就能得到解決。各種因素會錯綜複雜,不是隻用方案實作計劃就可以解決的。

如農民所在的農業領域有很多O2O項目,從需求分析上是很需要增加一些APP來提高這樣的低效率的處理方式的,但是讓農業都熟練使用APP來做事,幾乎是不可能的。

3.   滿足使用者越多需求越好

很多人習慣性定性思維覺得服務就要一條龍,或者覺得這裡就應該是大雜燴,然後将不同的東西整合在一起去迎合盡可能多的使用者。殊不知使用者角度看到的大雜燴,在設計者嚴重會完全不同:有的使用者的核心定位是重中之重,有些隻是臨時應用或者輔助的功能。但是對于産品開發或者方案實施來說每一部分付出的都是很龐大的一部分支出【人員、金錢、精力等等資源】

另外方案設計的需求多了,反而證明沒有哪個需求是重要的、剛性的。

一個最簡單有效的檢驗目前方案重點的方法:當你的方案為了解決十個需求完成了十套不同的環環相扣的解決模式,這樣的思路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在特定的情況下,必須要去掉方案中的五項;砍掉這樣一部分,方案會是什麼樣的一個場景?如果砍掉八項?砍掉九項?最終你會給自己的方案留下什麼樣的一個解決問題的體系呢?

如果你非要說我的方案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或則五個或者更多的需求的前提下才能見效,那這套方案基本不能實施了。隻能說在問題的分析和處理上可能我們想法不一樣了。

就像之前有一個朋友說要做一個微信平台,這個平台上專門用于提供便捷的線上日常服務,可以交話費、交電費、電影訂坐、用餐預約、互動聊天、紅包系統、

線上交易等等各種功能。當聊起他的這個微信平台的重點功能的時候,他說這些需求都是使用者日常最需要的,一個都不能少,并且自信滿滿,其他的任何産品沒有他的産品功能全面……

我們檢視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好的解決方案,都會發現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使去掉很多功能,讓能解決的問題減少,但是不影響方案的核心價值。QQ去掉郵箱、大衆點評、應用中心、騰訊視訊、QQ浏覽器等等各項功能,但是照常可以使用并且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4.   使用者有需求,我們就做。

使用者的需求成分中,要分析清楚什麼樣的需求是真實需求、虛假需求

同樣在真實需求中,我們需要理清楚那些需求是值得去做的。

值得去做的需求,同樣我們需要分析考慮團隊的能力和狀況。

隻有這些方面分析到位,才能将方案成功的實施下去。

我們要在具體制定方案的過程中,第一步需要缜密的分析需求的邏輯嚴密性,有些需求分析根本證明不了自身的邏輯合理性。比如O2O的教育訓練模式,教育訓練師和學員之間的需求足夠清楚嗎?

沒有地方可以看到老師資訊、不知道大家對老師的評價如何、教育訓練沒有擔保

如果隻是松散到如上的程度,就不能構成通常的解決方案

學員的需求和老師的需求挂鈎,才是最基本的邏輯。像文中開始提到的教育訓練問題,通過補貼和獎勵措施吸引教育訓練師,通過友善的打卡記錄、電子教程把學生吸引過來,這樣的話方案中的兩部分主體成員都具備了,但是~~~重要的是但是,老師的好處你來給、學員的好處也是你來給,持續發展的方向在哪裡?

通常情況下:所有人在你的方案中的需求都能互相得到滿足,打車平台司機賺錢、乘客擷取服務;網絡直播平台上,主播獲得獎賞,觀衆擷取樂趣。才是可實施和可操作的方案。

很多情況下,不是【我覺得現在這個行業太落後了】就能證明需求是合理的。

要确定需求是不是真實,不是一句【我在這個行業多年的經驗】就能打發的

是以就是一句話~實踐是檢驗整理的唯一标準

了解核心需求,我們跟使用者面對面溝通;了解合理性,我們就方案中的主體群體進行了解并确定需求;了解可實施性,我們需要在方案制定的情況下,方案中的群體都應該互動起來進行操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