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時魚明·儲巏江南四月筍蒲清,海錯時鮮亦有聲。玉骨箸橫犀角細,素鱗盤映水晶明。官船載去唯充薦,漁網遮來不管征。此日嘗新增感慨,野人芹曝愧平生。

鲥魚
<h1>1</h1>
時魚,即鲥魚,泰邑沿江一帶較多(清代《海曲拾遺》),與刀魚、河豚并稱“長江三鮮”。
其中,鲥魚味道尤其絕佳,一度被視為水中珍品,納貢之物。
古諺說“甯吃鲥魚一口,不吃草魚一簍。”
每年四月,鲥魚進入捕撈季節,人們以品嘗鲥魚為季節盛事。
鄉賢鄭闆橋也曾應時寫下:“江南鮮筍趁鲥魚,爛煮春風三月初。”
<h1>2</h1>
明代泰州鲥魚,已然成為一種名貴時鮮。據《萬曆野獲編》記載:
“其最急冰鮮,則尚膳監之鮮梅、琵琶、鮮筍、鲥魚等物。然諸味尚可稍遲,惟鮮鲥則以五月十五日進鮮于孝陵,始開船,限定六月末旬到京……其船晝夜前征,所至求冰易換,急如星火”,
又有詩雲“六月鲥魚帶雪寒,三千江路到長安”。
這則資料說了三件事:
一是鲥魚特别注重新鮮,挂網即死;
二是鲥魚成為當時皇家貢品,
三是運送鲥魚路途艱難,
與進貢荔枝一樣,故有“白日風塵馳驿騎,炎天冰雪護江船”之說。
<h1>3</h1>
儲巏(1457—1513),字靜夫,号柴墟,泰州人。連中解元、會元,殿試二甲第一。
一生為官清正廉明,累官至南京吏部左侍郎(三品)。去世後,明世宗賜谥“文懿”,追贈禮部尚書,榮顯一時。
對于家鄉鲥魚的稱贊,可從儲巏的細緻描繪中感受出來。
每逢江南四月,竹筍、菖蒲便從泥土裡鑽出小腦袋,清秀可人。
海鮮(黃海)、江鮮(長江)、湖鮮(溱湖)、河鮮(裡下河)紛紛登場。
明代泰州,這四種時鮮都有。
吃魚,是最常見的一種飲食方式。
溱湖八鮮
<h1>4</h1>
全詩沒有格律問題。颔聯,對仗謹嚴,詩人使用文學性語言,将筷子和鲥魚玉骨橫陳的樣子,比作細長的犀牛角;将置于盤中白色的魚鱗,比喻一顆顆明亮的水晶,真是明豔動人,讓人舍不得吃。
欣賞完其貌,接下來應寫鲥魚味道如何鮮美。
比如詞人賀鑄筆下:苦筍鲥魚鄉味美,夢江南。
鲥魚的味美,讓遠在他鄉的遊子無時無刻不思念。
也有說味道雖美,但魚刺太多的。
比如,張愛玲說人生有三大遺憾:鲥魚多刺、海棠無香、《紅樓》未完。
可見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可是,儲巏不這樣寫。
他宕開一筆,轉而寫官家的橫征暴斂與漁民生計艱難。
儲巏
<h1>5</h1>
儲巏對于家鄉是帶着深深的個人感情的,他一生孝敬母親,熱愛工作,在當地百姓口中留下許多動人傳說。
這次品嘗鲥魚,心情卻與以往大不相同。
成為貢品的鲥魚,讓漁民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心中甚為不安。
頸聯,詩人用“官船載去”對“漁網遮來”,“唯充薦”對“不管征”,表明官民在鲥魚問題上的對立立場。
官家不管漁民生計,隻管一味地充薦媚上,着實讓人生恨。
尾聯,詩人道出嘗鲥魚的滋味,不是味美,而是感覺對不起老百姓辛辛苦苦打上來的鲥魚。
為什麼呢?
因為作為一名官員,沒能解決漁民的生計問題,深感愧疚,這才是這首詩的主旨。
<h1>6</h1>
多少年後,平民詩人吳嘉紀從鹽民的角度來寫鲥魚,又是另一番滋味:
打鲥魚,暮不休。前魚已去後魚稀,搔白官人舊黑頭。販夫何曾得偷買,胥徒兩岸争相待。人馬銷殘日無算,百計但求鮮味在。民力誰知夜益窮!驿亭燈火接重重。山頭食藿杖藜叟,愁看燕吳一燭龍。
一首詩好不好,不但要看對仗的妙不妙,更要看語言背後的格局與氣象,亦即思想深不深。
如果隻是一味的描寫鲥魚的美味,那就沒什麼深意了。
如今,鲥魚幾乎絕迹,古人詩句“鲥魚不見江邊來”,不幸應驗。
人們隻能在四月靜靜回味鲥魚“鱗品第一”的盛世殊榮了。
-作者-
作者簡介:嚴勇,文學碩士,主攻唐宋詩詞的整理與研究,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全國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學員。已出版文史集《泰州史話:運鹽河邊的城市》,散文集《讀書旅行》。公開發表文章二百餘篇。《泰州晚報》專欄作家、唐詩宋詞古詩詞(tcgsc8)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