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神”到“人”,這一次周潤發返璞歸真

從“神”到“人”,這一次周潤發返璞歸真

從“神”到“人”,這一次周潤發返璞歸真

紙醉金迷的賭場、狀如癫狂的賭徒、慘烈的街頭火并,《别叫我“賭神”》的預告片恍惚然間讓人夢回那段香港賭片最鼎盛的歲月。

《别叫我“賭神”》一開始叫《驕陽歲月》。很多觀衆都覺得在片名裡加上“賭神”兩個字是片方為了票房強蹭周潤發“賭神”高進的經典銀幕形象,當電影的預告片出來之後,對影片“炒賭片冷飯”、“消費港影情懷”的懷疑也越來越多。

但電影上映之後,我卻發現《别叫我“賭神”》這個片名反倒是與電影本體最為貼合的:“驕陽歲月”有着濃濃的不舍之感,像是在透過銀幕,對往日的輝煌歲月眷戀地回望;但《别叫我“賭神”》一名中,不管是“别叫我”三字,還是賭神兩個字上的引号,都表明着其反賭的姿态與戳破冠于其上的神話濾鏡的态度。

從“神”到“人”,這一次周潤發返璞歸真

是的,這部《别叫我“賭神”》并不是一部賭片。

在影片中,賭博隻是故事的背景與點綴,展現的重點更多的是發哥飾演的“賭鬼老爸”吳光輝與柯炜林飾演的自閉症兒子這對父子之間溫情脈脈的救贖故事。

在剝去賭片這一濃重的類型化油彩後,整部影片呈現出了一種動容的現實主義與“反類型”氣質,溫情以外也不失港式幽默。

而周潤發也借着“吳光輝”這一與其本人分外貼合的角色,從“賭神”的高壇上緩步走下,返璞歸真,完成了他近年來在大銀幕上最為自然流暢的表演。

從“神”到“人”,這一次周潤發返璞歸真

這部《别叫我“賭神”》最先吸引所有觀衆目光的,應該是它的演員陣容:

兩位周潤發和袁詠儀都是港影黃金年代的代表人物,對于所有港片迷來說,他倆都是很難避開的青春回憶。

從“神”到“人”,這一次周潤發返璞歸真

除了兩位領銜主演以外,影片中飾演方中Sir的方中信、飾演花叔的廖啟智,也都是港影中的黃金綠葉,後者在2021年因病離世,這部《别叫我“賭神”》也成了他的遺作之一。這幾位演員的出演,與影片中的賭片、古惑仔等元素,構成了影片對港影往日“光輝歲月”的追憶與投射。

作為主演的周潤發如今已經年近七十,這部《别叫我“賭神”》也極有可能成為他最後一次在大銀幕上擔綱主角。

從“神”到“人”,這一次周潤發返璞歸真

同時,圍繞着“賭神”二字,周潤發與袁詠儀之間還有着一段銀幕舊事:

當年周潤發在拍完《賭神1》與《賭神2》後,婉拒了王晶導演第三部的片約。無奈下,第三部的劇情由延續前作變成了賭神前傳,找了黎明來飾演少年賭神,而在《賭神3》中,扮演黎明版高進女友細七的,正是袁詠儀。而時隔27年後,“細七”與“高進”在銀幕上終于再度聚首。

從“神”到“人”,這一次周潤發返璞歸真

但與當年“高進”于槍林彈雨中喋血,在賭桌上縱橫捭阖不同的是,《别叫我“賭神”》中的周潤發演出的,是一個賭徒到了晚年真實的凄涼晚景。

吳光輝用自己的一生诠釋了“久賭必輸”四個大字,他輸的不光是兜裡的籌碼,更是自己的人生:因為賭博,懷着孕的女友離開了自己,收債的人的紅油漆潑在臉上,人不人鬼不鬼,像個小醜,更像個笑話,終于他從香港搬到了澳門,既是躲債,也是躲那段如下水道老鼠般的人生。

從“神”到“人”,這一次周潤發返璞歸真

但搬到了澳門之後他依然流連賭場,換了條下水溝,也沒有改變他爛賭鬼的性子。直到有一天,他曾經的夫妻,袁詠儀飾演的李夕帶着他的親生子吳陽出現在了他的面前,用十萬塊換他陪自己的兒子一個月。

因為身上已經沒了賭資,并且還背着賭債,在十萬塊的面子上,吳光輝答應了下來。他不知道的是,此時的李夕已經身患絕症,找他隻是想讓身患自閉症的兒子能夠有所托付。而憑着自己身為父親的責任與對兒子的愛,吳光輝也從賭博的泥潭中脫身出來。

從“神”到“人”,這一次周潤發返璞歸真

雖然是造化弄人錯有錯着,但在結果上,李夕拯救了賭鬼吳光輝的人生。

在剝開“賭神”這層類型化和傳奇性賦予“賭博”這件事情的神話外衣之後,吳光輝和李夕之間的故事,也許正是《賭神》中高進與細七的現實版本。

從“神”到“人”,這一次周潤發返璞歸真

在影片中,知道一切真相幡然悔悟的吳光輝,将帶着兒子和亡妻骨灰去一趟妻子一直心心念念的沙漠,作為自己向亡妻悔過、與自己的過去告别的儀式。這樣的劇情設定,讓人不覺聯想到周潤發的那部《阿郎的故事》。

“浪子回頭金不換”的含義,不是說人改過後,曾經犯的錯誤就能一筆勾銷,而是說曾經犯過錯的人在付出代價之後,也能有做好人的權利。

不管是《阿郎的故事》中阿郎為了重返賽場一次次的從摩托上摔下來還是《别叫我“賭神”》中為了能夠替亡妻實作願望練習長跑的吳光輝,他們都用肉體的苦行救贖着曾經犯下的罪孽。

從“神”到“人”,這一次周潤發返璞歸真

《阿郎的故事》劇照

在整部影片中,除了發哥飾演的吳光輝外,最令人眼前一亮的要屬在片中飾演自閉症兒子的柯炜林的表現。

兩個人的對手戲份在影片中占據了相當的比重,并且這個自閉症角色能否诠釋的好,是能否讓觀衆相信這個故事,并對這對父子産生共情的關鍵。

就在影片中的表現來看,雖然是新生代演員,但柯炜林完全接住了發哥的戲,并且他對自閉症兒子一角的诠釋,絲毫不輸《海洋天堂》裡的文章,完全建立起了觀衆對這一故事的信念感。

從“神”到“人”,這一次周潤發返璞歸真

與此同時,這部《别叫我“賭神”》中展現的精神,還讓我想到了一部在某種程度上堪稱是港人時代畫像的神作——《歲月神偷》。

雖然講述的都是浪子回頭的故事,但與《阿郎的故事》中最後車毀人亡的悲劇收尾不同,《别叫我“賭神”》裡,帶着自閉症兒子完成了亡妻夙願的吳光輝選擇和兒子共同面對接下來的人生。

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自作自受,但客觀來看,吳光輝的一生是可以用“悲苦”二字形容的:作為賭徒渾噩一生,像陰溝老鼠一般天天躲債;因為好賭,被夫妻抛棄,幡然醒悟後但夫妻卻已撒手人寰;所幸有一個兒子,但卻罹患自閉症。

但就像是《歲月神偷》中的那段經典台詞一樣:鞋子半邊難,亦有半邊佳,做人總要“信”。

從“神”到“人”,這一次周潤發返璞歸真

這個“信”,是信心的“信”。而支撐吳光輝下定決心做出改變并開始陪着兒子一起練長跑的,也正是這個“信”字。

電影裡,挂在門上的那雙跑鞋,也很難說不是導演對那部《歲月神偷》的隐晦緻敬。就像港影港劇裡常說的那樣,“輸一時未必輸一世”,“無”陽“無”光輝,也未必沒有大放光彩的一天。

從“神”到“人”,這一次周潤發返璞歸真

在最後,說回發哥。早年受困于“小馬哥”、“賭神”的角色形象,出走好萊塢之後又受限于華裔身份,周潤發從影半生,但出演的電影都以類型片居多,拍現實題材的很少,也幾乎沒怎麼演過“吳光輝”這種生活感濃厚的角色。

但洗盡類型片的鉛華之後,巨星氣質反倒愈發凸顯,表演的流暢自然,如水流行于河道一般。就像是他在電影中,對着李小龍手辦說出的那句“be water,my friend”一樣,亦舒亦急,可湍可緩。

從“神”到“人”,這一次周潤發返璞歸真

而這八個字,同樣是對當下香港電影的寫照。在經過類型商業片如火如荼的“湍流”時代,從《逆流大叔》、《麥路人》到《别叫我“賭神”》,香港電影在近年來,呈現出了一種向着靜水流深的現實主義轉變的趨勢。

對于電影藝術性的發展,行業人才的積累,這未必是一件壞事,而我們也期待着在這樣的積累和蓄勢之後,香港電影也能迎來它的下一個黃金時代。

從“神”到“人”,這一次周潤發返璞歸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