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要注重哪些方面?

作者:黃軍雷

一、注重【業務牽頭】

業務牽頭既包括業務人員主導,也包括業務發展、業務問題的牽引。

在實踐中經常碰到,做了一堆資訊技術工作,卻苦苦找不到方向和價值展現,原因在于沒有業務的牽引。

在制造業企業中,核心是産品的銷售,是訂單的傳遞,是供應鍊的管理,是經銷商的管理,是财務名額的良性發展。

企業需要思考:目前重點是穩定既有産線,保證交期,優化成本?還是尋求差異化發展,如尋求新的訂貨管道,新的工廠建設,新的産線建設……

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要注重哪些方面?

二、注重【全局設計】

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是個系統工程,需要系統的全局設計。

就像汽車轉彎一樣,需要方向盤、車輪、車身等所有部分的協同,少了那個環節的參與都無法實作轉彎。

就像汽車從油車到電車的更新一樣,不隻是換個發動機,需要更換儲能裝置,需要換控制系統……

制造業工廠是個系統,從産品研發到市場宣傳,從銷售訂單到原材料采購,從生産管理到品質管理,從物流運輸到安裝實施,每個環節都是重要的一環。

全局設計的好處是能基于一條主線,将所有環節協同起來。

全局設計的好處是能從企業外部來思考工廠的發展,來設計工廠轉型的路徑。

同時,全局設計與局部實施是協同關系,全局設計必然從單點試點開始。

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要注重哪些方面?

三、注重【持續疊代】

數字化轉型是個持久的過程,這個過程在制造業會更難、更持久。

制造業的特點是固定裝置多,僵硬的産線難以實作靈活調整,即使是同一個品類内部都難以快速在不同型号間調整。

制造業的産線投資額大、投資期長,需要幾年才能收回投資成本,不太可能針對新産線持續投資更新。

制造業的工藝調整慢,調整慎重。品質是制造業的生命,品質的穩定依賴于工藝的穩定和固化,也依賴于一線人員對工藝的掌握水準。

伴随着裝置,固化的還有現場作業人員、管理人員的工作習慣、作業套路、思維模式等。很多情況下,這些的更新需要比裝置更新更長的路、更多的挑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要注重哪些方面?

四、注重【資料驅動】

制造業從來不缺資料管理,資料管理是制造業企業的基礎。進銷存是筆帳,訂單管理是筆帳,工資是筆帳,水氣煤電也是帳。

過去受限于手段、成本、能力,隻能事後查,月度查,年底對,中間的跑冒滴漏太多,說不清楚的環節太多。

如今這些賬可以記得更細、更全、更準、更快,于是經營管理也可以做的更細、更全、更準、更快。

過去受限于手段、成本、能力,工廠的運轉的推動力主要依靠組織層級。

如今有可能,依靠資料來驅動工廠的運轉,給每個崗位以推動力和指導。

數字化轉型需要推動資料飛輪,不斷的依靠資料來推進企業發展,同時業務又會産生更多的資料,這些資料又會産生新的推動力。

剛開始資料飛輪很慢,能力有限,需要更多的毅力、信心。

由于制造業資料龐雜,或者說制造業是天生的大資料資料源,會面臨更多的資料管理的挑戰。

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要注重哪些方面?

五、注重【技術支撐】

資料作為新型生産要素,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基礎,已快速融入生産、配置設定、流通、消費和社會服務管理等各環節,深刻改變着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2022年12月2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構資料基礎制度更好發揮資料要素作用的意見》

傳統制造業企業的核心技術是工業技術,是營運技術,而現在需要将處于邊緣的資訊技術和部門拉到核心技術的位置。

傳統制造業企業的資訊技術工作可能是由一個工藝部門的人員兼職,也可能是一個網管,也有可能是有十幾個組成的資訊化部分,但相較于産品研發部門、工藝研發部門而言,人員和能力都差很多。

同時,也受限于對于資訊安全的擔心,技術建設過程中也傾向于自建、自籌等政策,而非制造業正常的供應鍊管理政策。這個擔心需要找到一個兼具自主可控和成本效益的平衡點。

企業傳統的總工由于是工業技術專家,在面臨數字化轉型的工作時,需要補充資訊化建設的技術,以便實作技術領域的統籌協同。

制造業傳統的采購更多的面向于原材料、裝置的采購,而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面臨更多看不見、摸不着的軟體采購、技術服務采購。這些帶給采購和履約帶給采購部門新的挑戰。

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要注重哪些方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