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怎樣打造一款新聞資訊類産品?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怎樣打造一款新聞資訊類産品?

公衆号背景回複“圖書“,了解更多号主新書内容

作者:啊莊

來源:曉莊同學産品

新聞資訊擷取一直是人們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生活活動。

從最開始的紙媒體時代,到各大門戶并立的網站時代,再到各種新媒體、自媒體、移動用戶端紛争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新聞資訊類産品在這數十年間經曆了重大的變遷。

現如今更是一個百花齊放、群雄逐鹿的年代,各大内容平台都有自己的産品,并且也都有着自己的獨特優勢。

要想打造一款新聞資訊類産品,出路何在?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怎樣打造一款新聞資訊類産品?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怎樣打造一款新聞資訊類産品?

01

時代背景解析

以史為鑒,方知興替。任何的事情,如果離開時代大背景而單獨去讨論,都将是毫無意義的。

讓我們先來看一張移動新聞資訊的發展趨勢圖。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怎樣打造一款新聞資訊類産品?

從發展趨勢表象的背後,我們可以梳理出其内在邏輯的幾點變化:

1. 人與資訊的連接配接結構變化:由被動轉為主動

人與資訊的連接配接結構上,資訊由被動搜尋變為主動推薦,帶來人擷取資訊的效率提升。

如今是資訊爆炸時代,搜尋不再是一個高頻行為,推薦的比例在不斷提高。

就好比有到了午飯時間了,你要點外賣。當你打開美團的時候,很少會精準地搜一家店鋪,而是會檢視一下附近的美食,看看有什麼好吃的推薦。(我說的對不對?别問我怎麼知道的,因為我就是這麼點的...)

是以說,使用者開始更關注事物與自己本身的合适程度,早已超越了簡單的擷取資訊需求層面。

人找資訊的産品形态:搜尋引擎,最典型的産品就是百度。

資訊找人的産品形态:推薦引擎,最典型的産品就是頭條。

2. 資訊連接配接的深度提升:資訊向知識進化

百度搜尋連接配接的是爬取的第三方資訊。在資訊橫向上的擴充即廣度上幫助人找到精準的資訊,以及提供内容入口更具有優勢,但在幫助人擷取更有價值的資訊上沒有優勢。

比如:你想知道産品經理的核心能力是什麼,在知乎上找到你想要的資訊可能性更大,而不是百度。

是以就有了知乎的産生。知乎連接配接的是人大腦的知識,在資訊的深度上擴充,幫助人擷取更具有價值的資訊,即知識。

讓使用者獲得有價值的資訊,主要的産品形态是問答,典型産品就是知乎。

3. 資訊消費的方式改變:由文字進化為音頻、視訊、直播

人性是懶惰的,與文字比起來,音頻、視訊、直播的方式更加簡單高效。

因為音頻、視訊、直播是一種技術上的提升,需要創作者花時間把大量知識揉碎拆開給你,讓你聽的更明白。同時又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能讓你在碎片化時間擷取知識。

短視訊賽道也是一個重要的機會點。長視訊在内容的深度上捕獲使用者完整的時間,短視訊則在内容廣度上捕獲使用者碎片化時間,因而巨頭都在布局短視訊。

4. 資訊的生産門檻降低:PGC向UGC轉變,中心化變為去中心化

内容生産由PGC向UGC轉變,中心化的内容生産變為去中心化。使用者不再隻是内容生産者,還是内容消費者和傳播者,即自媒體模式。

網際網路時代利用技術,降低個人内容生産門檻,“分享”讓有價值的内容連接配接更友善。自媒體模式使得内容創作門檻降低、個人品牌提升。

基于社交和算法推薦的内容生産和傳播模式,實作了内容産業鍊條供需兩端精準有效對接。

02 

市場背景分析

我們再來看一下目前的市場大環境是怎樣的。

1. 産品市場分析

市場上現有的新聞資訊類産品,可分為這三大類:

(1)傳統資訊類

主要有騰訊新聞、網易新聞、搜狐新聞等,由門戶網站發展起來的,競争力在于其有廣泛性的内容源以及強大的媒體團隊。内容集中在大而全的最廣大人民群衆關心的内容。

(2)聚合新聞類

以今日頭條為首,還有一點資訊、天天快報等,核心競争力是其個性化推薦的算法,将現成的新聞資源進行整合,根據喜好千人千面的将内容推薦給使用者。内容涉及各個細分領域,更加多元化。

(3)垂直領域類

比如專注于科技領域的36氪和專注體育的虎撲等,尋求垂直領域的突破形成自己的社群,内容主要是此領域聚集人士關心的内容。

移動新聞咨詢行業發展至今,市場生态劃分已經比較明确。

2. 使用者市場分析

随着移動手機的大規模普及,新增使用者紅利早已消失殆盡,現階段是存量的争奪戰。

(1)使用者畫像

通過小米聚合、百度指數以及艾瑞資料的人群畫像分析可以得知,新聞資訊行業的使用者男性遠大于女性,且年齡範圍在20-30歲之間的最多,性别角色與傳統新聞時代的的主要差別為年齡。

年紀稍大的使用者更多地還是傾向于從紙媒電視等傳統管道方式擷取新聞。

(2)使用者需求

在資訊多樣化的時代,使用者更多地在關注擷取資訊的便捷性,時效性,是否體驗好以及是否感興趣,對于資訊的權威性以及敏感度有所下降。

這也同時解釋了上文中為什麼傳統老牌新聞媒體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會被新聞分發平台逐漸超越的原因。

03 

新聞資訊類産品架構設計

閱讀新聞資訊是高頻次的軟體需求,大部分使用者花時間來閱讀都是希望達到以下幾點目的:

  • 随時随地關注社會熱點與行業資訊,及時了解時事新聞,保持與外界的資訊溝通;
  • 通過輕松有趣的内容滿足自身參與互動、自我表達的休閑娛樂需求;
  • 從海量的資訊中快速得到自己想要的資訊,擷取對浏覽新聞時的幸福感。

基于時代背景、市場背景以及使用者想要達到的目的,我們來探究一下,打造一款新的新聞資訊類産品,它的主體架構,都應該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1. 内容生産與稽核機制

我們在前面時代背景的第四條中也說了,目前資訊生産的門檻正在逐漸降低。是以說,打造一個“UGC+PGC+OGC”相融互促的平台,是内容生産的必經之路。

但這種内容生産機制,也會暴露出相應的問題:人人都是生産者,也帶來内容供給碎片化以及内容可信度低的問題。

于是,一個完整的内容平台,首先需要有相應的内容稽核機制。通常來說,稽核機制應該包含以下四個方面的内容:

(1)機器稽核

是按照制定好的規則或機器學習算法對内容進行稽核。

通常,成熟的稽核系統能将95%甚至99%以上的内容都自動稽核并做出處理。确定有問題的會被自動删除,難以判斷是否有問題的會被标注,進入人工稽核程式。

(2)人工稽核

雖然使用者投訴稽核和結果複審大多時候也是人工稽核,但這裡所說的人工稽核,特指稽核機器無法判别的内容,通常占平台内容數量的比例不超過5%。

但對于一些大型的内容平台,絕對數量已經很多了。在内容爆炸的時代,我們看到許多平台在全國都有多個稽核中心,每個稽核中心的員工數量都成千甚至上萬。

(3)使用者投訴稽核

是前兩者的彌補,有很多違規内容以前沒有出現過;是以不在規則可以過濾的範圍内,或者非常隐蔽,規則難以嚴格過濾。

使用者的投訴是發現新問題的重要管道。通過知乎的危機事件,我們更應該重視對投訴的稽核,并及時據此對機器稽核做出補充。

(4)結果複審

通常采取抽查方式,比如通過複審機器删除的内容,看規則或算法是否過于嚴格;比如通過檢視人工删除和通過的内容,看員工的工作是否按要求執行;比如通過内容的整體巡查,看是否存在新的問題未被注意到。

2. 資訊分發模式

怎樣将有價值内容按照一定的手段分發出去,這也是平台必須要考慮的事情。常見的分發機制有以下幾種:

(1)聚合分發

即按照預先設計好的内容分類,直接進行分發。

比如微網誌的熱門分類,B站的頻道頁,在各個入口處有明顯的入口引導使用者進入主題頁面,消費其中聚集的同主題内容。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怎樣打造一款新聞資訊類産品?

(聚合分發)

(2)關聯分發

即使用者在消費内容時,推送相關内容,促進連續消費。

比如單篇微網誌下的相關微網誌,展示目前部落客的其他熱門微網誌,或者相關的其他熱門微網誌,引導使用者持續閱讀。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怎樣打造一款新聞資訊類産品?

(關聯分發)

(3)熱點分發

即分發站内最高價值的内容。

例如B站榜單,按照頻道展示該頻道下24小時熱門視訊;微網誌熱搜,則是通過使用者的實時搜尋行為,從各種角度展示内容榜單。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怎樣打造一款新聞資訊類産品?

(熱點分發)

(4)使用者關系分發

使用者在平台上的關注行為,産生的關系鍊,也可以用來分發内容。

最簡單就比如關注功能,當關注了某一個使用者之後,系統也會推薦這個使用者的相關内容。(我們拿肖戰舉例子...)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怎樣打造一款新聞資訊類産品?

(使用者關系分發)

(5)個性化推薦

平台會通過為使用者繪制使用者畫像,來為TA推送符合其興趣和預期的内容。即我們常說的,利用算法打造的,“千人千面”的内容模式。

使用者畫像的建立主要通過讓使用者選擇興趣領域,或者記錄使用者在平台上的操作行為;再通過比對算法,推送相應内容。這是目前非常主流的内容分發管道。

這個就不截圖了,作為網際網路人應該都知道咋回事了...

3. 使用者留存政策

我們的使用者分為兩類,一類是内容的生産者,一類是内容的消費者。

對于内容的生産者來說,想要留住他,有以下政策可用:

(1)精神激勵

  • 做好IP形象打造,對頭部使用者來說至關重要,産品機制上不僅要做好“關注”功能,還要做好優質作者批量推薦,讓創作者擁有十足的網紅感;
  • 做好創作日榜、周榜、月榜,并對上榜使用者給予勳章海報等榮譽(同樣适用實物激勵);
  • 頭像+V及相關頭銜,先行對使用者分層,拔出頭部、腰部等核心使用者,給與其獨特的V标及頭銜,放大這部分使用者的話語權,幫助使用者提升領袖标杆;
  • #非獎勵熱門話題#,适當抛出當下比對本平台的熱門話題,大批量推送到使用者面前讓其進行讨論,支援優質使用者獨顯尊貴身份,乘機梳理權威性;
  • 做好内容消費的激勵模式:使用者對内容的有效消費,也可正向回報給創作使用者。消費使用者對自己感興趣的作品進行有效閱讀、評論、點贊、分享、收藏、打賞等等行為,會是産出使用者最直接的激勵。

(2)物質激勵

  • 固定基礎獎勵機制,每篇高品質文章可獲得A-X獎勵,以此正向回報創作者,逐漸形成閉環,适用于日常内容征集。
  • 讓使用者/客戶掏腰包激勵生産使用者,最常見的有付費閱讀、打賞、圖文帶貨、廣告分潤等。

對于内容的消費者來說,想要留住他,可搭建使用者成長體系。

使用者成長體系,是使用者核心利益維護的關鍵,也是平台對使用者分層營運的名額,更是将種子使用者轉化為核心使用者的關鍵。

一般情況下,使用者成長體系可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等級體系

有助于提升使用者活躍和留存,主要由使用者目前等級和升降提示、相對等級激勵政策、等級之間的升降規則(量化名額)、等級層級數量和關系組成。

(2)使用者更新

分為主動行為、被動行為兩種,即使用者主動參與各種任務更新,或者産品端給予使用者的激勵/處罰而導緻的更新/降級。最簡單正常的更新行為有:每天登陸、簽到等,适當降級也可反向激勵使用者活躍。

(3)積分體系

有提高使用者活躍度、刺激消費、增加粘性、提升使用者忠誠度、提升使用者離開成本主要作用。是對産品端内虛拟貨币把控的一種營運政策,與之相對比對的則是積分商城(前文有提到),也可以再設定抽獎(大轉盤)回收積分。

(4)任務系統

與積分體系相對應的便是任務體系,使用者可通過新手任務、日常任務、活動任務、勳章任務、遊戲任務等刺激做出不同行為,達到相關要求即可獲得相應獎勵;

(5)勳章系統

可單獨存在,也可并入任務系統,主要是通過相應的任務,讓使用者獲得相關虛拟勳章激勵等榮譽。

(6)會員體系

這個得看社群是否有這個需求,一般情況下是不需要的,會員體系基本适用于視訊、音頻、電商等平台。

4. 盈利模式

平台側、創作者側、使用者側,如何有機關聯這三方,使之健康運轉,最終組建成為一個不斷發展、健康穩定的利益共同體,是每個内容平台官方都應該考慮的問題。

首先我們可以看下這三方的角色和訴求。

(1)平台側

以平台、創作者和使用者為紐帶留存創作者和使用者,進而實作内容平台的一系列商業行為。主要訴求在于創作者和使用者,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同時承擔創作者和使用者基礎體驗和功能需求的責任。

(2) 創作者側

依靠平台産品功能、營運支援擷取大量粉絲使用者,通過精細化營運,不斷收獲精神和物質激勵,維持創作狀态。

(3)使用者側

使用者側訴求很簡單,和認可的創作者建立聯系(如關注、點贊、私信),擷取有價值的資訊(娛樂、學習、解決問題)。

内容平台的變現模式已經非常清晰,無非就是流量廣告、内容電商、知識付費等,就看每個階段适用于哪種政策即可,這裡不再贅述。

04

結語

以上内容如果能夠搞定,那麼想要設計一款新聞資訊類産品,相信不在話下。

但以上也僅限于共性的部分,隻能夠為我們的産品賦其“形”。

想要彙其“神”,還需要根據實際的使用者需求,找到個性的部分,這樣才能使我們的産品發揮真正的價值!

最後再說一點個人見解吧:

對于媒體來說,傳統的方式是“我寫你看,我說你聽”,而廣大使用者期望的或許是“我有所需,你有所應”。

這樣的話,最直接的方式是什麼呢?或許“知乎”的問答形式,會成為下一步改革的方向。讓我們看看,我會不會一語成谶吧~

◆ ◆ ◆  ◆ ◆麟哥新書已經在當當上架了,我寫了本書:《拿下Offer-資料分析師求職面試指南》,目前當當正在舉行活動,大家可以用相當于原價5折的預購價格購買,還是非常劃算的:
           
資料森麟公衆号的交流群已經建立,許多小夥伴已經加入其中,感謝大家的支援。大家可以在群裡交流關于資料分析&資料挖掘的相關内容,還沒有加入的小夥伴可以掃描下方管理者二維碼,進群前一定要關注公衆号奧,關注後讓管理者幫忙拉進群,期待大家的加入。
管理者二維碼:
猜你喜歡
● 卧槽!原來爬取B站彈幕這麼簡單● 厲害了!麟哥新書登頂京東銷量排行榜!● 笑死人不償命的知乎沙雕問題排行榜
● 用Python扒出B站那些“驚為天人”的阿婆主!● 你相信逛B站也能學程式設計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