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維經斯基:中共建黨之初的國際牽線人

作者:正奇視點

溫/老馮武道

維經斯基:中共建黨之初的國際牽線人

中國共産黨的曆史始于任命"南陳備立,開會建設黨"。這是上個世紀著名的五四運動之後的大事件。

1920年8月,上海共産黨小組成立,陳獨秀任書記。10月,李大昭、張國軒、張申福在李大昭的辦公室正式成為北京共産黨組。兩個共産黨組成立後,為了确定黨的名稱,陳獨秀在上海專門寫信給李大昭,張申福被稱為"社會黨"或"共産黨",他自己做出了不同的決定,與李大秀商量。

據張申福回憶:"我跟正規軍一起學,叫共産黨。"這就是第三國際的意思,我們回信了。就這樣,陳獨秀和李大秀共同确定了"共産黨"這個名字。

"共産黨"與"第三國際意義"的關系是什麼?要揭開曆史的煙雲,讓我們更清楚地感受到,中國共産黨的成立得益于共産國際的指導和支援,沒有或缺乏共産國際的指導和支援,中國共産黨的成立将不得不等待相當長的時間。張申福所稱"第三國際",又稱共産國際,是共産主義和共産主義組織的國際組織,于1919年3月26日在列甯的上司下成立,總部設在蘇聯莫斯科。

維經斯基:中共建黨之初的國際牽線人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共産國際是世界共産主義運動的上司機構,由列甯上司的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積極倡導、組織和主持,指導歐美無産階級政黨進行革命鬥争,密切關注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的革命運動。1920年春,共産國際準許成立俄共遠東局,根據中國五四運動的影響和現狀,決定派代表團赴華,其使命是"與中國革命組織建立聯系"。代表團團長,或全權代表,是維津斯基,他率領代表團通路了五四運動後中國革命運動的發展情況,以及是否有可能建立共産黨組織的問題。

Wijnski是俄羅斯人,全名是Gregore Naumovich Wijnski,又名Charkin,中文漢名是Wu Tingkang。1893年4月5日出生于俄羅斯維切布斯克州内維爾,父親是森林工廠管理者,高中畢業後在印刷機上打字機,20歲的窮少年來到美國謀生,在美國的經曆使他成為一名國際活動家。聽到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後,他立即傳回符拉迪沃斯托克加入俄國共産黨,奉命參加地下工作。1919 年 5 月,他被白人土匪逮捕并被監禁,之後他從一次成功的暴亂中獲釋。1920年1月,維津斯基加入俄共東方民族部,俄羅斯共産黨遠東局在他派代表團訪華時選中了他。

這位27歲,中等身材,溫文爾雅,知識淵博,經曆過嚴峻的生死考驗,有地下工作經驗,能說流利的英語出國工作。1920年4月,魏因斯基率領代表團通路中國。代表團由三男兩女組成,即維津斯基和他的妻子庫茲涅佐娃、擔任秘書的馬馬耶夫、他的妻子瑪瑪耶娃以及翻譯楊明澤。他們先是去了北京,住在離最繁華的王府井大街不遠的一套外國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經過幾天的走訪,他們對陳獨秀去過上海的《南陳備麗》特别感興趣。維恩斯基先生是被朋友介紹去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李大昭看望的。

維經斯基:中共建黨之初的國際牽線人

這是俄羅斯特使與中國共産黨運動上司人李大昭之間的第一次正式接觸。31歲的李大昭比維津斯基大四歲,談得很愉快,很快達成了"中國應該有像俄共這樣的組織"的共識,這與"南陳備利"組建黨的願望不謀而合。這首先要感謝維辛斯基,一位充滿激情的革命家,他準備來到中國,召開座談會了解中國的事實,單獨談論中國革命,主動介紹十月革命勝利的經驗,對中國革命充滿信心,極大地鼓舞和鼓舞了中國知識分子的革命熱情。 特别是共産黨人。

對這位年輕好鬥的國際戰士抱有極大信心的李克強告訴維恩斯基,要了解中國的共産主義運動,他不禁拜訪了上海《新青年》雜志的創始人兼主編陳獨秀。還專門寫了一封手寫給維納爾多夫斯基先生的信,作為拜訪陳獨秀的介紹信。

當維恩斯基先生抵達上海時,陳光誠以極大的熱情接待了共産國際代表團。陳獨秀當時住在上海法租界龍路老漁陽裡2号,是《新青年》雜志的主編,如今已成為極具影響力的社會主義宣傳家,并繼續堅定地從事革命活動。這時,陳獨秀不是空談,這有建黨的意圖,維納爾多的到來讓他很開心,兩人如故相遇,多次長談,反複交換意見。根據他的所見所聞和他在實地的了解,維納爾杜姆認為中國有條件建立共産黨,并建議陳獨秀在必要時盡快組織共産黨,陳獨秀決定立即啟動中國共産黨的組織。

維經斯基:中共建黨之初的國際牽線人

一個月後,1920年5月,在維辛斯基的幫助下,陳獨秀積極開展黨的建設運動。那年年底,他去廣州做活動。1921年初,他接到一份秘密指令,傳回工作崗位,離開廣州後,途經上海到北京,從北到南,從南到北,他一路播下了共産主義的火焰,非常成功地完成了俄共遠東局委托的"與中國革命組織建立聯系"的任務, "組織正式的中國共産黨和青年團。

當時的目擊者張國軒在回憶錄中描述,維西克能夠與中國共産黨人建立密切的關系,原因有很多,他充滿了青春的熱情,與5月4日之後中國新人物的氣味形成鮮明對比。維津斯基被描述為"俄國革命和中國革命運動之間的第一座橋梁"。"

在共産國際的指導和支援下,中國共産黨人和他們建立的雛形組織迅速聯合起來,1921年7月23日,來自世界各地的共産黨團體代表聚集在上海望治路106号的兩層磚砌建築中,開啟了中國近代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幕, 正如韋申斯基所希望的那樣:第一次全國共産黨代表大會,中國共産黨正式成立,并迅速加入共産國際作為它的一個分支。

在随後的幾年裡,維辛斯基六次來華,宣傳共産國際與中國共産黨的聯系,是共産國際中第一個幫助建立中國共産黨的人,也是共産國際與中國共産黨之間的橋梁,為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産黨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

維經斯基:中共建黨之初的國際牽線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