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貴陽華家和華茅酒的故事

作者:家在黔靈甲秀間

家在黔靈甲秀間:解讀《商界巨富》一書之十三

第八章,澤被西南

第一節提要:

捐資辦學造福社會,

首創書局澤被蒼生。

1901年華之鴻辭去仁懷廳訓學督導之職,上年他在北京,天津眼見成千上萬義和團拳民倒在血泊中,日本人在中國領土上耀武揚威而痛心疾首。他對清廷尤其是慈禧徹底失望,不再有入仕報國理想,此時華之鴻認為維新變革才是大清國的出路,成為維新派人物。華之鴻十四歲接掌家業,精于商道而自奉極薄,而姓好施與。當時華家财富不僅富甲西南,在國内也少有比肩者。華之鴻對于錢財,有獨到的見解,他說:“須知銀錢,本天地間公物,特假手于人使用之耳。用得其當則福,不當則為禍。爾等宜望我積德,不望我積財也“。他決心遵循父親華聯輝“造福社會,澤被蒼生”的遺願。華之鴻想到的第一樁事就是開設書局。他對田雨亭(田慶霖)談自己的想法:“貴州地處邊陲,交通阻塞,貴州落後久矣。要趕上各省,“端賴書籍“,所謂文以載道,通達心靈,我準備從日本采辦印刷機械,興辦西南第一個書局。“田雨亭說:“我聽聞黎庶昌大人雖然眼疾但仍在駐日大使任上,華兄可修書一封我即動身前住日本辦成此事。“華之鴻很是高興說:“田兄願擔重擔最好不過,此去山高路險,遠渡大洋,多多保重。你帶上我們華家的“銅鷹鐵燕牌“,一路之上,凡有用度但憑此牌支取。盼田兄早歸。“當年深秋季節,田雨亭遠赴日本而去。華之鴻想到的第二件事是“辦學“。他先在家鄉播州團溪辦了一所“團溪兩等國小堂“,又在息烽底寨辦一所“文昌閣國小校“。

1902年戊戌變法的核心人物貴陽人李端棻告老還鄉,貴州憲政改革核心人物華之鴻,唐爾镛,樂彩澄,任可澄四人迅速集中在李端棻身邊。這裡先簡單介紹另外三人,唐爾镛:唐炯之孫,早年中進士,任内閣中書,1902年棄官返築。樂彩澄:“貴州黃平人,才氣極高,西南三省學子領袖。任可澄:安順人,舉人,李端棻親戚,梁啟超學生。四人中華之鴻年長,稱“華兄“。

1905年慈禧下旨廢科舉,興新學。以華之鴻等人為主成立“貴州憲政學會“,正式打出憲政改革旗幟。1905年開始籌建“貴州通省中學堂“,(即現在貴陽一中)華之鴻出資二萬兩白銀。(包括李端棻在内其餘人皆有出資)在時任貴州巡撫龐鴻書的支援下,又籌款興辦貴州優級師範學校,憲群法政學堂,這兩所學校華之鴻捐銀萬兩。1907年由華之鴻出資,樂彩澄,任可澄任主編的貴州第一份報紙“黔報“問市,由“文通書局“印刷出版,每天銷上萬份。

貴陽華家和華茅酒的故事

黔報老照片

印“黔報”的“文通書局”就是華之鴻1902年開始籌建的書局。當年田雨亭奉華之鴻之命遠赴日本采購印刷裝置和紙張,找到駐日本大使黎庶昌。通過黎的關係采購到所需裝置,並與日本廠家達成協定教育訓練文通書局派出人員學技術,文通書局聘用日方專業技術人員到文通書局等。機器裝置由日本運到上海,沿長江水路到泸州,到茅台渡口上陸路到播州,過烏江渡口然後到貴陽。運輸時間長達一年,所耗費用二十萬兩銀子。文通書局選址在現中華路王家巷一片,占地約三十畝。到1907年文通書局正式開業時估計已用約40萬兩銀子。文通書局在貴州創若幹個第一:第一次派人出國采辦機器;派人出國學習技術;第一次聘用國外技術人員;專門教育訓練學生;第一次采用蒸汽作動力。文通書局不僅是貴州第一家現代工業企業;也是當時國内文化産業最大一筆投資;也是技術最先進的印刷企業。文通書局開業後首先出版鄭珍的“播雅“,“巢經巢詩“等著作,以完成華聯輝的遺願。華之鴻為文通書局立下八字箴言“文以載道,通達心靈”。

貴陽華家和華茅酒的故事

華之鴻像

貴陽華家和華茅酒的故事

解放後文通書局舊址

貴陽華家和華茅酒的故事

排字車間

貴陽華家和華茅酒的故事

鄭珍的播雅

貴陽華家和華茅酒的故事

文通書局1913年印刷的黔币

本節完

解讀:

1,華之鴻時代華家财産:

華之鴻十四歲接掌“永隆裕“鹽号,在他經營下僅貴州就有食鹽專賣店數百個,在十三個省也有鹽号。當時食鹽專賣就和今天煙草專賣一樣,稅後利潤率達百分之三十。據多種資料的記載估祘,永隆裕鹽号年淨收入在100到150萬兩銀子。至于華茅酒,由于産量有限無法和鹽業相比。

2,田雨亭:名慶霖,字雨亭。遵義人,曾在遵義官書局任職。約在1902年華之鴻聘為文通書局經理。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