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平原、黃天骥暢談嶺南文化——“生猛且務實,包容而交融”

作者:南方都市報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已成為一個風靡一時的字眼,作為世界四大灣區之一,粵港澳大灣區涵蓋港澳,以及廣州、深圳、珠海、佛山等九個珠三角城市,并以嶺南文化為核心文化。

9月17日上午,"嶺南文化新講座四:嶺南文化新變遷與大灣區未來"公益講座在南豐書院舉行,邀請嶺南文化名人黃天軒、陳平原暢談嶺南文化,展望廣東的廣闊未來, 香港、澳門和大灣區。

陳平原、黃天骥暢談嶺南文化——“生猛且務實,包容而交融”

陳平原(左)和黃天軒(右)

黃天璇1935年生于廣州,現為中山大學漢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戲劇學會會長,原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中山大學研究所學生院常務副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學術評審組成員, 和一位國家教學教師。出版了15卷黃天軒的《詩集》和《嶺南感》。

陳平原,1954年生于廣東潮州,現為北京大學教授、中央文化曆史博物館館長。先後出版了《中國小說叙事模式的轉變》、《千古作家之夢》、《中國散文小說史》、《感人曆史與五四》《東西方研究史》等30餘部作品。除了學習,寫論文,這樣才能關注現實生活,保持精神狀态和氣質的溫暖。

進取務實、包容與融合

在陳平原看來,廣東乃至大灣區的作風用一句話概括,即生而務實,關鍵在于"和",生人一般不踏實,務實的人一般不敢走彎路,而廣東人有這個特點,既生又務實。"生命意味着活蹦跳跳,猛犸象不是強風,不是兇猛的意義,是很活潑的意義。黃補充說。

除了咄咄逼人之外,黃教授認為廣東人還有一個特點——冷靜。"對于一些非常嚴重的問題,廣州人不要太害怕,一邊抗疫,一邊唱歌跳舞,還是廣東的發明,你看到這個精彩嗎?"但反過來,所謂的"冷靜",有時也會演變成"懶惰",因為"反正兩餐我能吃,賺點錢就可以,做小生意可以,懶惰。"同樣,過于激進也有問題,"有的廣東人喜歡打邊球,有時候很容易在地下捅。"黃天軒說。

陳平原、黃天骥暢談嶺南文化——“生猛且務實,包容而交融”

如果說生硬、務實、冷靜是廣東人的特質,那麼寬容、融合就是廣東人的哲學。"寬容是怎樣的,哪個省的人來到廣東,兩個兒子沒有差別,來後沒覺得是外國人。至于聖餐,黃天軒以食物為例:"最明顯的就是和初放粥,一切都放下,就好吃。我覺得這種粥裡面的雞、牛、魚片,都是混合的,雜交的就是混合的。不同的營養成分,不同的口味混合。中西合璧、南北、東西融合,古今融合,這就是嶺南文化的融合。"

黃天軒也談到了"羊城"這個名字的由來。最早的一個是中原人,來自彜族,彜族羊吃羊,後來又一分為二,一個去了四川地區;蕪湖華時期,大批中原人來到廣東,中原文化先進南都。據說,在晉代,廣州刺猬吳秀夢中,夢見五仙騎五隻羊,五隻羊内含五種糧穗,五道祥雲來到廣州。說起這話,黃天軒恍然大悟:"我忽然明白了。廣州叫羊城,沒有羊,也不吃羊,我們其實叫羊城。解釋當時的嶿南人承認他們是落後的,我們願意接受中原的先進文化。"可以看出,嶺南人非常善于将外國文化、外國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吸收到嶺南文化中。

嶺南水土與地域文化

深情地看待你出生在老的"水和土壤"是一個古老的挑戰,經濟的全球化必然會帶來文化變革,小文化體系基本上被摧毀,語言開始消失,文化開始衰落。對本土知識的探索、記憶、認識和傳承成為重要話題,陳平原從這個意義上探讨了區域文化如何進入學術視野。

陳平原、黃天骥暢談嶺南文化——“生猛且務實,包容而交融”

現代人除了人的意識、民族意識,還有家鄉意識、家庭意識。哪一個作為研究機關更合适,更容易掌握?這個問題在20世紀70年代引起了學術界的注意,因為"中國作為一個分析架構太大了,是以我們必須盡量把它切下來做一些區域研究,是以随着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一般是一個省來做,有些地方會稍微放幾個省與區域有關的地方來做讨論, 強調本地區的經濟文化如何走向現代化,這是一套書。後來出來的第二套書都是這樣的,一個城市是上海或北京,一個省或幾個相關地區的文化研究,這項工作基本完成到20世紀80年代末。"陳說。

同時,陳平原引用梁啟超的文章《廣東在世界曆史上的位置》說:"就中國曆史而言,廣東并不重要,我們可以擁有比廣東更重要的城市和地區。但是,生活在嶺南南部的廣東,由于交通、海運、對外開放,在世界曆史上變得更加重要,是以廣東在中國曆史上并不像廣東在世界曆史上那麼重要。"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人們對大型書籍充滿熱情。嶺大作為一個分析機關,越來越受到我們的關注。陳平原認為,雖然嶺南這個詞的地理範圍并不明确,但我們談論的是嶺南文化,我們談論的是廣東省的區域文化問題。

陳平原、黃天骥暢談嶺南文化——“生猛且務實,包容而交融”

陳平原2011年在中山大學談及城市文化的競争,用一個詞——三條腿站立。"三腳"不是粵港澳,而是尖峰、深圳、香港。這三個國際大都市,人口在1000萬左右,這麼小範圍的嶺南三大文化基因的國際大都市,未來該如何發展?在陳平原的願景中,三座城市将互相支援,共同發展和弘揚嶺南文化。

明天的嶺大取決于今天的教育

林雄的書《經典廣東》有一段話,說80年代的廣東第一,廣東又開始了"北伐",電視、電影、喇叭褲、牛仔褲等等。但在陳光誠看來,這不是廣東文化,而是香港文化,香港文化通過廣東廣州并将其推廣到全國各地。從某種意義上說,廣東的文化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确實對中國産生了很大的影響,流行音樂、飲食文化、服裝,但這種影響逐漸下降。陳指出,關鍵在于現代人文教育,廣東高等教育不上去就沒有可持續發展的可能。

嶺南文化一步一個腳印,其實人才争奪,人才有兩個說法,一個隻要高價能進來,那就是引進。另一種自我造血,自我修養。嶺南教育事業要實作自我供血,陳平原認為"當局要頭腦清醒",辦一所大學和辦廠是不一樣的,廣東從"三到一補充"起步,辦一家廠是有經驗的,而辦一所大學不一定,辦一所大學百年樹人, 相對不像經營一家工廠可以立即投入産出。太強有時候會出現一些問題,對教師、大學提出一些過于苛刻、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用這種方法提高各項名額,是快速成功的展現,效果不好。

陳平原、黃天骥暢談嶺南文化——“生猛且務實,包容而交融”

此外,高等教育必須有地方感。作為一所文教機構,大學的複雜性超乎我們的想象,大學不像工廠或超市,不能規範,必須有豐富的水土才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百年華人的北京大學的魅力在于它不在中國, 但長期在中國,與易受災害、不屈不撓的中華民族團結在一起。教育的國際化和本土化之間沒有沖突,國際視野需要具備,但堅持本土感受的大學才能做好,否則就會成為一個逾時闆。

陳希望大灣區的高等教育,包括香港、深圳、廣州,以及這麼多大學,能在某種意義上形成更好的聯盟,或者在某種意義上互相支援和幫助,希望這個地方再過20、50年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的熱點。最後,陳說:"我的母校在這個地方,我有可能盡可能多地參與這項事業。"

陳平原、黃天骥暢談嶺南文化——“生猛且務實,包容而交融”

嶺南文化是一個成熟而充滿活力的區域文化,在珠江三角洲地區仍保持着生機勃勃的狀态。嶺南文化也在不斷蛻變,以獲得新的生命。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達的珠江三角洲地區人口流動頻繁,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推動了嶺南文化的發展。黃天軒教授和陳平原教授從嶺南的地域文化角度,探讨了大灣區建設的可能性,以及嶺南文化傳統互相支援的可能性,以及日常生活和學術教育,并為大灣區的未來勾勒出不同的藍圖。

南都記者 朱偉實習生 盧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