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陝西科技報
作者: 廷德科

"在一切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曆史時期,我們黨都高度重視科學技術。這是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20屆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革命時期,中國共産黨探索和實踐科學文化建設,倡導科學知識和方法研究,樹立科學思想和精神。随着改革開放的進行,我們迎來了科學、科技創新和科普的春天,促進了職工科學文化水準的不斷提高。在科技創新飛速發展的新時代,科學文化蓬勃發展,公民科學素質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大時代的科技革命大潮,廣泛而深刻地更新了人們的自覺、思想和行為,日益鮮明的科學品質展現在中國思想文化的内涵中,彰顯了它的作用和價值。
我。中國共産黨早期革命鬥争中對科學文化和科學素質的探索和實踐。
注重科技、科學文化的發展和科學素質的提高,是中共與生俱來的品格。陳獨秀是中國共産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也是中國共産黨的早期上司人之一,他在上世紀初倡導新文化運動,于1915年9月創辦并編輯了《青年雜志》,從《緻青年》出版之時起, 以自然和生産生活為基礎,讨論闡述了重視學習科學知識、培養科學能力、樹立"科學"等"思想"、"信仰"、"思想"的思想,反映了早期共産黨人對科學素質的探索。
1919年,毛澤東為回應和支援新文化運動而創辦了《香江評論》,傳播革命者對科技、科學文化的思想觀點和人民素質,堅定信奉和大力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充滿信心。毛澤東在《湘江評論》上發表的《人民大同盟》有一個深刻的願景:"中華民族的改革将比任何其他民族都更加徹底,中華民族的社會将比任何民族的社會都更加光明。二十年後,1940年1月,毛澤東出版了《新民主主義》,闡述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綱領,即在新民主主義政治的廣闊視野下,建立民族的科學大衆文化,即中華民族的未來和命運的政治。展現基于唯物主義曆史觀和辯證法的科學信念和科學思想,理性探究、求真樂觀奮鬥的科學精神,以求實、理論和實踐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思維的科學品質,将科學方法結合起來,開展先進的文化培養、科技知識和運用能力。這是毛澤東關于科學文化的重要觀點,也是共産黨人的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觀點。
"抗日戰争"時期基地和解放區的建設生動地實踐了毛澤東的科學文化思想,共産黨人上司人民努力培養和提高科學素質。展現在黨中央和基層黨政組織經濟社會工作的決策上,展現在生産發展、生态建設的總體建設上,充分發揮科技作用的服務基地和解放區建設。在毛澤東科學文化思想的指導下,延安時期和"抗日戰争"時期創造了有效而長期的科技體系和科技教育機制,在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吳恒在《延安時代的科技史》中說,延安時期的科技教育,遵循馬克思主義理論聯系現實的風格,"注重政治思想教育",強調"給被教育者必要的知識和研究方法","前提是政治學習隻占用20%的時間, 80%的時間學習文化和專業知識","確定學生有崇高的理想,為民族解放,為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奮鬥,為生活而奮鬥的堅定信念。同時,掌握必要的文化和一定的專業知識,掌握邊疆地區建設、祖國建設人才。"
第二,黨的創新思想弘揚科學文化,科學品質已成為中國思想文化時代鮮明内涵。
新中國吹響了"走向科學"的号角,改革開放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的論斷,勞工的科學文化水準和生産經驗、勞動技能在工業化、現代生産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鄧小平在1978年全國科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說:"隻有科學文化水準高,生産經驗豐富,勞動技能先進,勞工才能在現代生産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進入新世紀,我們将深入實施知識創新、科教戰略,發展強國戰略,不斷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創新型國家,科技事業在黨和人民事業中将發揮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和十分重要的戰略作用。科技創新促進了高技術産業的快速發展,黨的勞動者科學文化水準創新思想上升到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和勞動公民素質的高度。
2001年6月,江澤民在中國科協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一國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從根本上決定了人民的整體國力和國際競争力。科學的品質,對人們利用知識、開展科學思維、提高科技創新的能力,對社會生産力和精神文化的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2006年1月,胡錦濤在全國科技大會上發表了題為《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之路,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講話,指出要堅持科技,朝着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人民服務的方向發展, 科技創新要與人民生活水準和素質的提高,與人民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的提高緊密結合,使科技創新的成果惠及人民群衆。
在當今科技革命的時代,我們黨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等新思想、新思想,把科技創新放在國家發展的總體核心位置,形成高效的組織動員體系和協調配置設定的科學布局。 和科技資源模式、基礎前沿研究領先,原創創新推動科技關鍵領域自主要制,創新鍊産業鍊整合,重大科技創新體系改革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随着人才創新生态環境的健全發展, 科技開放合作進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科技在黨和人民事業中的重要戰略地位更加突出,重要的戰略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科技進步來自黨創新思想的豐富和發展,離不開勞工素質的提高和創新人才的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勞動者的素質對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發展至關重要","創新必須把創新作為發展的第一動力,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把創新放在國家整體發展的核心位置, 要在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領域不斷推進創新,使創新貫穿黨和國家各項工作,使創新成為全社會的潮流。"
在2016年5月召開的全國科教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就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工作進行了讨論:"中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關鍵是建設規模化、 結構合理、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隊伍,激發各類人才的活力和潛能。要大力調動和充分尊重廣大科技人員的創造精神,鼓勵他們成為創新的推動者和實踐者,使規劃創新、促進創新、實施創新成為有意識的行動。習近平強調,"科技創新和普及是創新發展的兩翼,科普化要與科技創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的普遍提高,就很難建立一支高素質創新的大軍,就很難實作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黨的科技創新思想、科普化和公民科學素質的提高不斷豐富和升華,使公民的文化素質更加突出。"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相關的"國民素質"要求,在"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目标和願景目标中明确提出。《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計劃的建議》和《2035年願景》中,對"十四五"期間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标提出:"社會文明水準有了新的提高,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深深植根于人民的心中, 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得到明顯提高"。在到2035年實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設想中,明确指出,我國科技實力将躍上創新型國家的前列,建設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人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使人類全面發展取得更加明顯的實質性進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和2035年願景的建議》豐富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的内容。黨和國家第十三、十四次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和願景檔案,為我國科學文化和素質的建設和發展賦予了新的内涵和使命。
第三,本着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充分認識科學文化,促進公民科學素質建設。
科技革命引發的産業變革,将對思想文化特别是科技革命的發展方向産生重要作用和影響,科技革命高度重視生态文明建設。在談到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時,習近平總書記說:"就是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中國文化的立場,立足中國當代實際,結合當今時代的情況,發展現代的、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科學的群衆社會主義文化,促進社會主義公德心與物質文明的協調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學三國群衆"面向"人民"的"文化",基本上是面向科技革命和科技革命帶來的産業變革,歸根到底是面向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已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争從未如此激烈,"習近平在第20屆中國科學院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學院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講話時說。率先,正視問題,正視困難,肩負時代賦予的重任,努力實作高水準的科技自力更生!"
發展"科學"文化,是新時代賦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而鮮明的方向性特征。從某種意義上說,科學文化的發展和公民科學素質的提高,在建設強大的科技強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過程中,上升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必然是科技自力更生的基礎工作,關系到創新發展的大局。社會文明的進一步提高,對于進一步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将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科學文化發展、公民科學素質提高中,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态文明建設。"過去三個世紀以來,經濟和工業發展的發展方式打破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經濟的無限發展,資本指數的積累,自然栖息地的破壞,為最大利潤,嚴重破壞了人類在地球上生存的光明前景。(保羅·費列羅:"弘揚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共産黨新的曆史使命",《光明日報》2021年6月29日第12期)"新冠肺炎的爆發及其造成的危機要求世界全面思考'新自由主義'發展模式。在這種思考中,生态環境的可持續性、和平與各國人民之間的合作等問題密切相關。(保羅·費列羅: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共産黨的新曆史使命,光明日報,2021年6月29日,第12版)回顧人與自然的危機,基于人與自然和諧的觀念,充分認識發展科學文化、促進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始終堅持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作為習近平科學文化發展的指南。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思想話語深入貫徹,開展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艱巨光榮使命,已成為新時代内涵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科技強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