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古代皇帝,絕對繞不開秦始皇。書同文、車同軌、設郡縣、稱皇帝,橫掃六合八荒,他做的這一件件事情都是史無前例了。後來的那些朝代全都是照搬秦始皇的這套,一直延續了2000多年。
但是秦始皇這人也有“荒唐”的一面,比如求長生。人們都以為秦始皇是到了晚年才開始對長生感興趣的,其實不然。早在他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初露端倪了。
而這一切,都源自一枚“公雞蛋”。
為求長生,啥都敢信,7歲“神童”巧解難題
說起秦始皇求長生,人們第一個想到的便是徐福。畢竟他連“千古一帝”秦始皇都能忽悠,某種意義上說,此人也是個人才。
害怕死亡是人類的本能,即使貴為九五之尊也一樣不能幸免。秦始皇一生都在追求長生。可惜他嘗試了各種方法,都未能如願以償。
也就是這個時候,徐福來到了秦始皇身邊。他告訴秦始皇:“長生之法是存在的,隻可惜大王的方法不對,是以遲遲未能成功。海外有仙山蓬萊,山中有仙人,可傳授長生之法。”
此時的秦始皇已經時日無多了,雖然他對徐福所言心有疑慮,但是他已經别無選擇,隻得相信徐福的話。給了他一大筆金銀,讓他出去尋找仙人。
誰知,徐福接連出海幾年,也沒有進展,最後幹脆一去不複返。很顯然,他腳底抹油了。
不過秦始皇第一次“求長生”,卻是在他剛繼位不久的時候。那時候秦朝的大權掌握在呂不韋手中,秦始皇每天閑得很。
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可能是出于無聊,也可能是好奇,年紀輕輕的秦始皇竟然開始對“長生不老”開始感興趣。
他讓身邊的人多方打聽,最後得到一個消息:隻要吃下“公雞蛋”,就可以“長生不老”。
“我怎麼覺得這消息不靠譜?公雞還能下蛋?”秦始皇半信半疑道。
“絕對靠譜,您想呀,公雞如果能下蛋,那一定是有了大造化,這蛋絕對不簡單。隻要吃下這蛋,自然能夠‘長生不老’”,來人說道。
秦始皇想了想,覺得言之有理,接着他叫來了左丞相甘茂:“愛卿,寡人現在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任務交給你,限你三天内找來‘公雞蛋’。找不來,你就提頭來見吧!”
甘茂心裡咯噔了一下,但是君令難為,隻得接旨。
其實,秦始皇是故意為難他的,因為此前甘茂得罪過他,秦始皇是在敲打他。
回到家中,甘茂那叫一個茶不思飯不想。這“公雞蛋”肯定是找不到的,完不成,那是欺君之罪,後果不堪設想。
他也想過逃跑,但是他拖家帶口的,這點時間根本來不及。而且秦始皇八成會派人蹲在他家附近,他敢走,秦始皇第一時間會知道。
至于忽悠秦始皇,用顆母雞蛋糊弄過去,後果隻是更嚴重。
甘茂混迹官場這麼久,他自然看得出來秦始皇是在有意為難他。他就算找到“公雞蛋”,秦始皇也會說是母雞蛋的,這事情是無解的。
就這樣一連過了兩天。到了第三天,他7歲的孫子甘羅看不過去了,找到甘茂:“爺爺,你這是怎麼了?整天愁眉不展的,是遇到什麼麻煩了嗎?和我說說吧,也許我有辦法。”
雖然甘茂不信一個小孩能有啥辦法,但是這事情憋在心裡太久,他确實想找個人傾訴一下,否則要憋出病來。于是他将秦始皇的要求對孫子說了一遍。
“這事簡單,到時候爺爺隻要将此事交給我就可以了。”甘羅自信滿滿地說道。
聞言,甘茂難以置信地看向自己的孫子。他這個孫子,平時确實聰穎好學,不像同齡人那樣貪玩,但是要說甘羅能破解這個無解之局,他不太相信。
不過此時甘茂已經無計可施,本着“死馬當作活馬醫”的原則,他問道:“哦,想不到我孫子這麼聰明,那你說說裡有何辦法?”
“爺爺,你附耳聽來。”接着,甘羅便把自己的主意說了出來。
“好,這個方法雖然不完美,但是确實值得一試,就按你說的來辦。”甘茂略帶興奮地說道。
隔日上朝的時候,秦始皇打算問問甘茂事情辦得怎麼樣了,結果喊了兩聲,隻見一個幼童站了出來。這幼童正是年僅7歲的甘羅。
原來,他讓甘茂今天待在家裡,然後自己替甘茂上早朝來了。
至于甘羅是如何進到王宮的,自然是甘茂的手段。隻要甘羅身上沒帶什麼能傷到秦始皇的東西,找個熟識的大臣将甘羅帶進宮還是沒問題的。甘茂好歹是左丞相,這點事情都做不到,這麼多年官場是白混了。
看到這個少年,秦始皇好奇道:“你是誰家孩子,怎麼跑到王宮裡來了?”
“回大王,我是甘茂的孫子甘羅,我爺爺身體不适,是以我替他來上朝了。”甘羅不卑不亢地回答道。
秦始皇笑道:“身體不适?我看是你爺爺找不到‘公雞蛋’不敢來見我吧?”
“大王,我爺爺真的身體不适,他昨天剛生下個大胖小子。”甘羅回答道。
秦始皇大怒道:“一派胡言,且不說甘茂一把年紀了,男的怎麼可能生孩子?竟敢拿這種話來敷衍我,以為我是三歲頑童嗎?”
甘羅聞言,心裡樂了:大王中計了。
隻聽他不慌不忙地答道:“大王所言極是,既然男人沒法生孩子,那公雞自然也無法下蛋,大王您說是不是這個理?”
秦始皇一下子愣住了,他是萬萬沒想到,自己竟然栽在了一個小孩子手裡。但是當着這麼多大臣的面,他也不好以大欺小,隻得承認甘羅言之有理,收回了此前的成命。
甘羅憑借自己的智慧,救了爺爺。
不過這和甘羅後來的成就相比,根本算不了什麼,因為他5年後就成為了秦國的丞相,取得了和他爺爺一樣高的地位。
甘羅屢立奇功,12歲拜相
甘羅當時在朝堂上的表現引起了一個人的注意,那便是呂不韋。呂不韋此人十分愛才,他覺得甘羅是個人才,隻要好好培養,假以時日,必定能成為自己的左膀右臂。于是任命甘羅為少庶子,在自己身邊做事。
當時秦國和燕國關系密切,秦國派剛成君蔡澤到燕國擔任大臣,燕國則派太子丹到秦國做質子,雙方結為同盟。
為了進一步控制燕國,呂不韋打算派張唐去燕國做相國。可是在張唐聽到任命後,一個勁地搖頭:“文信君(指呂不韋),你又不是不知道,我當年曾帶兵攻打趙國,趙國君臣對我恨之入骨,高價懸賞我的人頭。此次前往燕國,要途經趙國,我怕是兇多吉少呀。”
“你有秦國給你撐腰,還怕區區趙國不成?”呂不韋勸說道。
張唐不愧是老油條,立刻答道:“不怕一萬隻怕萬一,我死了事小,耽誤了秦國的計劃事大呀,請文信君三思。”
呂不韋也明白,對方說的是實情,隻得打消了主意。
結果,等張唐離開後,站在一旁的甘羅突然說道:“文信君,我有辦法讓張将軍改變主意。”
呂不韋笑道:“我都做不到的是,你一個娃娃能有什麼辦法?”
甘羅答道:“項橐做孔子的老師時才7歲,我現在都12歲了,何不讓我一試?”
呂不韋一想,橫豎沒啥損失,便答應了。
甘羅見到張唐後,問了他兩個問題:張唐和白起比較,誰的功勞更大?範雎和呂不韋比較,誰的權勢更大?
張唐回答道:白起的功勞更大,呂不韋的權勢更大。
接着甘羅又問了張唐一個問題:當初白起不聽範雎的話,被賜死。現在他不聽呂不韋的話,下場會比白起好嗎?
張唐聞言,大驚失色,急忙趕到呂不韋面前,表示自己願意去燕國。
等張唐離開後,甘羅請求呂不韋替他準備車架,允許他出使趙國。由于對甘羅的表現很滿意,呂不韋不假思索地答應了。
呂不韋原本的計劃,是聯合燕國,一起出兵攻打趙國,好擴大其在河間地區封地。不過甘羅覺得這個計劃不劃算,燕國弱小,趙國強大,到時候秦國付出的代價太大了。于是他提出了自己的B計劃。
他見到趙王,說道:“秦國和趙國的關系之密切,想必大王已經知曉了。秦、燕準備一起出兵,奪取河間地區,張唐也是為此前往燕國的。秦國所圖,幾座城池而已,大王不如先給秦國幾座城池,然後先下手出兵燕國,到時候秦國自然會作壁上觀的。”
趙王覺得甘羅言之有理,于是送了五座城池給秦國,接着出兵征伐燕國,奪下30座城池。為了表示和秦國的親近,趙國特意将其中的十一座城池送給秦國。
到頭來,秦國沒有費一兵一卒,就白得了16座城池,而趙國和燕國的國力卻被減弱了,此乃一石二鳥之計。
為此,秦始皇任命甘羅為上卿,相當于丞相的位置。
甘羅12歲拜相的事迹,被後人不斷傳頌,以激勵年輕人好好讀書。可是奇怪的是史書上對于甘羅此後的經曆卻是一片空白,到底發生了什麼?他的結局如何呢?
“神童”不是那麼好當的
關于甘羅的結局,流傳最廣的說法認為:他是自己尋死。
雖然甘羅的智慧遠超常人,但是他畢竟隻是個小孩子。見多了朝堂上的争權奪利,陰謀詭計,他感到了厭倦。
他想辭官回家,遠離朝堂,可是秦始皇不同意。時間久了,甘羅的内心越來越壓抑,于是想要擺脫這種生活。
有一次,他和王後下棋,看到秦始皇走了過來,于是故意去摸王後的腳。秦始皇覺得甘羅無禮,于是下旨将其賜死。原來,這便是甘羅所想到的“辦法”,他也算是“得償所願”
不過這個說法“民間傳說”的成分太重了,不靠譜。其實《史記》中的記載,已經暗示了甘羅的結局。
當時甘羅前往趙國,對呂不韋說的理由可是替張唐打點趙國那邊,確定張唐的安全。
甘羅謂文信侯曰:“借臣車五乘,請為張唐先報趙。”
呂不韋覺得此事有必要,才同意甘羅的請求的。
結果呢,甘羅到了趙國後的一番操作,使得秦國,或者說呂不韋的一系列計劃全都改變了。
從此事就可以看出來,甘羅雖然聰慧,但是不懂成人世界的規矩。這事,如果他事先和呂不韋說清楚,取得對方的支援,那麼一切都好說。可是他卻不知為何,偏不這麼做,偏要忽悠呂不韋。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做事風格。
出使趙國這次,由于結果遠比秦國原本的計劃好上百倍,是以沒人追究。但是呂不韋、秦始皇對甘羅肯定心有芥蒂的。這樣的事情發生多了,總會有失敗的時候,到時候新賬舊賬一起算,甘羅的結局可想而知。
由于這些事情不好直說,是以史書幹脆沒寫他的結局。
有時候,孩子早慧并非好事。這個世界太複雜了,别說孩子,即使是成人也很難完全了解遊戲規則。尤其是朝堂之上,利益盤根錯節,讓甘羅這個“神童”待在這種地方,得罪人了都不知道的。
是以說“難得糊塗”才是大智慧。
參開《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