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豆瓣的問題不是節奏慢,而是找不到自己的節奏,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一大早晨讀,看了這篇文章(http://tech.ifeng.com/internet/special/doubanread/)。因為文章講的是豆瓣,又因為是以我使用頻率很高的豆瓣閱讀作為切入點,是以打起精神認真看了一下,并有感而發(也就是接下來的這段文字)。發的隻是引子,引出我個人對豆瓣的一些看法,完全是作為一個豆瓣的粉絲,和10分之一個業内人士的非專業角度來看問題的。

豆瓣的問題不是節奏慢,而是找不到自己的節奏,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按照平常習慣,先給出上面的這個結論,然後下面發散地從幾個點去引申。每個點的引申圍繞一個子觀點。

1.豆瓣和”文藝“不是等号關系

   本來這個觀點和主題關系不太大,但是我想說的是,從阿北05年上線豆瓣,期望的就不是”文藝“,而是”文化“。文化裝不出來,文藝可以。無病呻吟地把一句話扭曲地說出來,就是”文藝“了。這種”文藝“,讓人惡心。這不是豆瓣的初衷。豆瓣最早是希望人們通過豆瓣發現和自己讀書愛好相同的人,進而分享,然後慢慢擴大到其它文化生活領域。注意,是文化生活。

2.不要凡事必把豆瓣的表現和“文藝”挂鈎

   現在大家有一種習慣,好像豆瓣在業界的所有表現的内因,都指向“文藝”,這實際上是錯的。外人這麼說,是因為不知道豆瓣的問題在哪兒,不知道豆瓣和“文藝”不是等号關系;如果内部人這麼說,那隻能是掩飾或自欺欺人。前面說了,豆瓣和“文藝”不是等号關系,是以,也自然不應該動不動就把事情的原因簡單地解釋為“因為文藝”。比如,豆瓣是“慢”公司,其實我本身也挺喜歡的,但是,這不是什麼文藝不文藝,這是豆瓣自己找不着節奏而已。有些豆瓣人把這種遲緩解讀為“文藝所緻”,其實是一種自我麻醉,可以安慰自己道:”明天不是關鍵,關鍵是我們在文藝的路上“。

3.找不着方向

    從網站社群,阿爾法城,到九點,再到有廣告的豆瓣FM,到豆瓣閱讀,開專欄,再到豆瓣東西,還有個很少人知道的豆瓣達絡,再到什麼紅桃九,豆瓣做的産品其實非常多,但是豆瓣是什麼,它解決了使用者什麼核心需求,看不出來。感覺做了很多東西,但是都發不出狠力,因為不知道着力點在哪裡。是以,我還是很佩服豆瓣身後的投資人的,如此地有耐心,如此地沉得住氣,以至于豆瓣慢了這麼多年,但仿佛依然有一頂保護傘。據說,當時投資人拿過一箱書給楊勃,箱子裡的書都是楊勃在豆瓣上标出來的”想讀“的書。

    其實,豆瓣一直在商業化上做嘗試。比如豆瓣的廣告,隻不過看起來沒那麼煩人,是以給人感覺沒有商業的味道而已。你在豆瓣上搜書,其實已經涉及了商業化;你聽豆瓣FM,能聽到廣告,如果不想聽廣告,就付費成為會員(以前是這樣);你在豆瓣小組,時不時能看到置頂宣傳;甚至在豆瓣上的頁面,也會冒出一些顔色舒适的廣告。楊勃以前在接受張向東采訪時說,豆瓣的商業模式,是先導流分成,然後中長遠結合興趣。但是豆瓣的導流分成,體量很小;站内廣告,似乎也不是現金牛。總的來說,豆瓣在把握使用者的興趣進而找到價值這個商業過程中,始終摸不清該怎麼做。豆瓣的慢,不是真的節奏慢,而是根本不在點上,一直摸索不出很好的方向。

4.移動網際網路無作為

    從我個人的角度,豆瓣在移動網際網路上,最好的工具是豆瓣閱讀和豆瓣FM。尤其豆瓣閱讀,是我非常常用的閱讀工具。但是,這個工具從推出到現在,居然在手機上依然無法做筆記,隻能劃線;在IPAD上,連搜尋豆瓣閱讀内的電子書都不行。這個讓我非常詫異。我覺得無論如何,都和”文藝““慢公司的理念”這種完全不着邊際的說法扯不上關系;這其實就是掩飾。除非豆瓣的開發人員整體水準偏低,或者一個人當100個人使還不夠用,否則就說明産品方向非常混亂。至于豆瓣FM,确實是個大家聽歌的工具,但,如何給豆瓣帶來價值?豆瓣完全沒有答案。

    但是,豆瓣在移動端最大的問題,是分散了自己的價值。豆瓣小組,豆瓣讀書,豆瓣閱讀,都是獨立的APP。要知道,資訊孤島是最可怕的,豆瓣本身的吸引在于使用者的資料可以互通,而不是通過一個個APP來孤立開。我要玩兒豆瓣,居然要一口氣下載下傳10幾個APP,容易麼?這展現了什麼?展現了豆瓣完全不懂移動網際網路。還是那句話:豆瓣找不清方向,踏不上步點。

5.豆瓣上的使用者的“興趣”有多大價值?如何挖掘?

   作為一個難得的以興趣社交開展的社群,其實豆瓣手裡握有很多使用者的興趣資料,這些本來是很可貴的資料。可是,看看豆瓣使用者的興趣,好像很難找到一個具備很大價值的點。買書?同城搞搞活動?賣賣電影票?發騷圖?要麼不成規模經濟,要麼低俗不堪。是以,使用者的資料究竟能帶來多大價值,這是需要解答的問題。如果真的有價值,如何最大化挖掘?這是另一個問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