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近代曆史上巴勒斯坦難民群體的形成--1948年巴勒斯坦戰争與以色列的占領之初 “巴勒斯坦”在曆史上從來不是獨立國家,而是

作者:汲影說

近代曆史上巴勒斯坦難民群體的形成--1948年巴勒斯坦戰争與以色列的占領之初

“巴勒斯坦”在曆史上從來不是獨立國家,而是以地區形式存在,今天的以色列、約旦、加沙和約旦河西岸均位于舊時巴勒斯坦地區範圍内。

英語中“Palestine”這個詞源于拉丁語“Palaestīna”,公元前5世紀由古希臘曆史學家希羅多德提出,用來指代叙利亞的一部分。

在以色列建國之前,“Palestinian(巴勒斯坦人)”這個詞被用來描述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區的所有居民,無論宗教或種族。

巴勒斯坦人本身對自己的身份并無明确的概念,僅認為自己是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猶太人和外國人用十六世紀初至二十世紀初的400年時間内,巴勒斯坦地區由奧斯曼帝國管轄,主要依靠本土的部落進行統治,部落長老“謝赫”是基層社會的統治者,其地位後被逐漸崛起的精英家族所取代。

1918年10月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斯曼帝國戰敗投降,巴勒斯坦地區由英國接管,此後三十年是英國的委任統治時期。

猶太曆史一直強調“以色列地(即巴勒斯坦地區)”的中心地位,英國對猶太複國主義的支援使阿拉伯人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這為後來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占領奠定了思想和現實基礎。

1948年戰争是巴勒斯坦人苦難的開始,直接導緻幾十萬巴勒斯坦人淪為難民,是以,巴勒斯坦人民用“納克巴”這個專屬名詞來代指這場戰争帶來的大流散。

如果不了解納克巴是如何徹底改變了巴勒斯坦人的生活,也就不能了解巴勒斯坦的民族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巴勒斯坦人由奧斯曼帝國管轄,巴勒斯坦民族主義尚未出現,僅有一些民族情緒湧動。

猶太複國主義卻在此時蓬勃發展。

自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起,超過10萬名猶太難民從納粹德國和波蘭來到巴勒斯坦,反猶主義已經發展成為歐洲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

一戰結束後,巴勒斯坦人才逐漸意識到猶太複國主義的侵略性與其帶來的嚴峻挑戰,但已無法阻止故鄉被逐漸侵占的趨勢。

英國人作為巴勒斯坦地區的新主人對猶太複國計劃持支援的态度,1917年11月英國外交大臣亞瑟·貝爾福發表的《貝爾福宣言》宣稱:“英皇陛下政府贊成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内建立一個民族之家,并會盡力促成此目标的實作。”

參考文獻:

[1]Bowkerm,Robert,Palestinian Refugees:Mythology,Identity,and the Search for Peace,Lynne Rienner Publishers,2003.

[2]Camino,Linda,Reconstructing Lives,Recapturing Meaning,Gordon and Breach Publishers, 1994.

[3]Erni,Fiorella,Tired of Being a Refugee:Social Identification among Young Palestinian Refugees in Lebanon,Graduate Institute Publications,2013.

近代曆史上巴勒斯坦難民群體的形成--1948年巴勒斯坦戰争與以色列的占領之初 “巴勒斯坦”在曆史上從來不是獨立國家,而是
近代曆史上巴勒斯坦難民群體的形成--1948年巴勒斯坦戰争與以色列的占領之初 “巴勒斯坦”在曆史上從來不是獨立國家,而是
近代曆史上巴勒斯坦難民群體的形成--1948年巴勒斯坦戰争與以色列的占領之初 “巴勒斯坦”在曆史上從來不是獨立國家,而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