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夏天,中國女排女隊在教練袁偉民的帶領下,來到美國洛杉矶,離中國代表團參加第23屆奧運會不遠。
這是中國代表團首次參加奧運會,也是中國女排首次出現在奧運場館。雖然在此之前,中國女排已經奪得了1981年第三屆世界杯冠軍和1982年第九屆世界女排錦标賽冠軍,連續兩次奪冠(1983年因某種原因沒有舉辦女排世錦賽),不僅在國内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更受到國際體育界的關注, 但對于即将到來的奧運會,女孩們還是有些不安。

1981年中國女排奪得第三屆世界杯冠軍
徐海峰的出色表現,為中國女排增添了信心。
7月29日,也就是洛杉矶奧運會開賽後的第二天,27歲的射擊運動員徐海峰赢得了男子手槍60發的冠軍,成為奧運會上的第一枚金牌得主,也是中國第一位奧運金牌得主。《中國青年報》體育評論員畢錫東寫了一篇激情澎湃的社論《不要0》,說:"半個多世紀以來,背負着奧運會'零'的負擔的中國人,可以揚起眉毛!""
中國女排女排的女孩們受到鼓舞,決心效仿徐海峰的榜樣,在中國代表團的金牌榜上寫下自己的成績。
徐海峰
然而,中國女排的程序并不順利。在小組賽階段,中國女排與美國女排一起被配置設定到A組,後者擁有強大的冠軍頭銜。雖然中國女排以3-0擊敗巴西女排,然後以3-0擊敗聯邦德國女排,但在第三場比賽中,以1:3輸給了美國女排,隻以第二隊晉級半決賽。
幸運的是,在教練袁為民的指導下,中國女排迅速調整心态,找到了感覺,在半決賽中以3-0幹淨利落地擊敗了日本女排,并在決賽中以3-0擊敗美國女排,報稱"一箭複仇",奪得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枚排球奧運金牌, 并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女排曆史上的"三冠王"。
中國女排赢得洛杉矶奧運會冠軍
中國女排再一次在中國掀起了轟動,讓全國都陷入了狂喜之中。在接下來的幾天裡,國家體育委員會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數以萬計的信件,堆積在通訊室裡。信封的收件人身上都寫着"中國女子排"字樣。
當時,有人在給國家體育委的信中提出了一項建議,要求地方獎勵勞動模範,改革先鋒的做法,對中國女排教練和運動員進行獎勵,以鼓勵運動員取得更好的成績。20世紀80年代,中國沒有向成績優異的教練員和運動員發放獎金的制度,但國家體育委員會在仔細研究該提案後,同意并決定設立一個基金來獎勵中國女排。
于是,主教練袁偉民拿到了15000元獎金,張濰坊、郎平分主力球員拿到了13000元獎金。
袁偉民接受采訪
如果現在說,超過1萬元的獎金沒什麼大不了的。然而,在1980年代初,一個勞工每月隻能拿到幾十元的工資,一個農民成為"百萬美元家庭",能夠得到當地的新聞。相比之下,超過1萬元的獎金是一筆"巨額款項"。
更重要的是,自第23屆奧運會以來,獎勵表現出色的教練和運動員已成為一種常态。就中國女排而言,如果國際比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那麼國家體育總局、官方贊助商将貢獻給該獎項,當地政府的教練和運動員也會為該獎項拿出一定數額的獎金。
例如,2004年,中國女排赢得了第28屆雅典奧運會金牌,獲得了一大筆獎金。國家體育總局提供了240萬元的獎金(每名球員20萬元),官方贊助商給了300萬元的獎金,當地政府共給了1064萬元的獎金,郎平的校友邱繼東先生給了500萬元的獎金,郎平教練親自拿出了200萬元的獎金, 總計2304萬元,中國女排平均可以獲得近200萬元的獎金。
主教練郎平
中國女排是頂級運動員之一,薪酬待遇相當不錯(當然遠不如男足),本土女排還遠遠不夠。如今,對女排的關注程度不高,從事排球的人數在減少,使得強勢企業不願意投資女排,女排運動員隻能依靠國家投入,一般收入較低。
天津女排近年來在比賽中多次取得好成績,各方面待遇都不錯,主力隊員一個月隻有7.8萬元。其餘女排隊員收入較少,一般隻有三四千元。
中國女排隊員
那麼,這是進步還是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