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轟炸中國大使館的北約,不是一個國家,它究竟是一個什麼組織?

時間回到1999年5月7日晚上的23點45分左右,5枚精準聯合制導攻擊炸彈突然擊中了位于南聯盟首都貝爾格萊德(現塞爾維亞首都)櫻花路3号的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大使館,身在大樓内部的新華社記者邵雲環、《光明日報》記者許杏虎和朱穎當場犧牲。

轟炸中國大使館的北約,不是一個國家,它究竟是一個什麼組織?

制造這起嚴重挑釁事件的罪魁禍首就是北約,是它麾下的一架B-2隐形轟炸機發射的炸彈,摧毀了中國大使館,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

要知道駐外大使館相當于派駐國在駐在國的領土,神聖不可侵犯,北約悍然對中國大使館投擲精準制導炸彈,說嚴重點就是對我們的公然宣戰。

是誰給它的勇氣,敢對一個五常國的大使館進行轟炸?是誰它的勇氣,敢炸毀擁有核武器的國家的大使館?是誰給它得勇氣,敢在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的領土上耀武揚威?

在此,我們有必要扒一扒北約的真面目,就能了解它喪心病狂、罪行累累的核心本質。

我們知道,北約并非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軍事結盟組織,于1949年4月4日在美國華盛頓成立,全名稱呼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初始創始國共有12個國家,包含美國、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加拿大、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意大利,防區範圍主要集中在北大西洋兩岸的歐洲地區和北美洲地區。

轟炸中國大使館的北約,不是一個國家,它究竟是一個什麼組織?

鑒于北約成立的時間正處于二戰結束後不久,歐洲各國理應盡快進行戰後重建,可它們之是以還要選擇抱團結成軍事同盟,主要基于英國首相丘吉爾在美國的鐵幕演說,拉開了美蘇冷戰的序幕,為了意識形态之争,遏制蘇聯進一步擴張在歐洲的勢力範圍。

後來在1955年以蘇聯為主導的華約成立後,美蘇冷戰正式形成了北約和華約對峙的局面。

在此期間,北約一直在擴員,跟華約強勢競争,力圖壓制蘇聯,最終用了三四十年的時間,成功把蘇聯給拖垮了。

蘇聯的解體,标志着美蘇冷戰的正式終結。

從理論上講,蘇聯都不存在了,北約也就沒有了針鋒相對的目标,也應該随着蘇聯的覆滅而就地解散的,可事實卻是北約不僅沒有解散,反而還有繼續擴大的趨勢。

轟炸中國大使館的北約,不是一個國家,它究竟是一個什麼組織?

因為在蘇聯解體前,北約彼時隻有16個正式成員國,分别是美國、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加拿大、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意大利、希臘、土耳其、德國、西班牙。

如今蘇聯解體已經過去了32年時間,北約的規模則擴大了一倍左右,達到了31個,新增加的15個成員分别是:波蘭、匈牙利、捷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克羅地亞、黑山、北馬其頓、芬蘭。

再加上瑞典的成員國資格被土耳其和匈牙利卡着,烏克蘭也送出了入約申請,未來這兩個國家很大程度上也會轉正,屆時北約将會有33個成員國,這還是處于上不封頂的狀态。

包括摩爾多瓦、格魯吉亞,都可能是北約未來的潛在成員。

現在的歐洲,沒加入北約的國家很少:

  • 瑞士、愛爾蘭、奧地利是三個永久中立國,不會加入北約;
  • 塞爾維亞遭受北約轟炸過,也不會加入北約;
  • 波黑内部有塞族共和國,會追随塞爾維亞的步伐;
  • 白羅斯和俄羅斯成北約勁敵,也不會加入;
  • 瑞典和烏克蘭正在加入北約的路上;
  • 梵蒂岡、摩納哥、安道爾、馬耳他、聖馬力諾、列支敦士登都屬于袖珍國,沒必要加入;

我們發現,在蘇聯解體後,既有像波蘭、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這類前華約成員國,也有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這類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它們都被美歐西方要吸引到自己的懷抱,現在的歐洲正在急速向北約化演變。

這個時候,我們肯定會在想,蘇聯這唯一的敵人都消失了,北約還吸納這麼多成員,到底想幹什麼?

答案就在美國身上。

轟炸中國大使館的北約,不是一個國家,它究竟是一個什麼組織?

蘇聯解體後,全球兩極格局變成了美國一超多強的局面,美國如願成了唯一的超級大國,但此時美國對自己的霸權地位并不放心,因為蘇聯解體了,又衍生出來了一個俄羅斯。

俄羅斯是蘇聯的主要繼承國,繼承了蘇聯絕大部分的核武器和核技術、繼承了蘇聯的工業體系、繼承了蘇聯的資源,尤其是在軍事領域的核武器方面, 強力碾壓美國,這對白宮來說是無法容忍的。

正是基于俄羅斯強大的軍事威懾,讓美國心生恐懼,認為莫斯科會對美國的霸權地位産生前所未有的威脅。

究竟該如何來化解這一擔憂呢?

美國想了一個借刀殺人的招——對俄戰略東擴。

轟炸中國大使館的北約,不是一個國家,它究竟是一個什麼組織?

畢竟俄羅斯的政治中心、工業中心都在歐洲的地界上,美國就不斷渲染俄羅斯的軍事威脅,給歐洲盟友灌輸一種俄羅斯是勁敵的印象,進而在歐洲大地形成恐俄情緒,來為它的戰略東擴之路做鋪墊。

就這樣,在美國的極力拉攏和慫恿下,俄羅斯的西部鄰國幾乎都被拉進了北約的圈子,歐洲的北約成員國成功淪為美國監視俄羅斯的前沿哨兵,無時無刻地緊盯着莫斯科,使得北約的勢力範圍直接觸及了俄羅斯家門口,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幾乎被擠壓殆盡,這在蘇聯時期是不敢想象的。

也正是這一政策,直接導緻了俄烏沖突的爆發。

某種程度上說,北約就是美國掣肘俄羅斯、維護自身霸權的最忠實的戰略工具。

除此之外,北約還有另外一個角色——軍事打手。

我們就看看近三十年來全球所發生的大規模戰争,幾乎都有北約的身影。

轟炸中國大使館的北約,不是一個國家,它究竟是一個什麼組織?

1991年美國上司北約發動了海灣戰争,暴揍了伊拉克薩達姆的政府軍,逼其退出了科威特;1999年美國上司北約發動了科索沃戰争,肢解了南聯盟共和國;2001年美國上司北約發動了阿富汗戰争,推翻了塔利班統治地位;2003年美國憑借一瓶“洗衣粉”,上司北約發動了伊拉克戰争,推翻了伊拉克總統薩達姆;2011年美國上司北約參與了利比亞戰争,推翻了利比亞大首領卡紮菲;2011年的叙利亞内戰,美國為首的北約再一次介入其中,參與空襲打擊……

上述這些戰争,哪一樁哪一件得到了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都沒有,都是非法的軍事行動。

北約号稱是防禦性的軍事聯盟組織,隻會專注于北大西洋兩岸的安全事務,但實際上它在亞洲腹地阿富汗、中東地區的伊拉克和叙利亞、非洲地區的利比亞、東南歐地中海區域的塞爾維亞都挑起了戰火。

這樣的組織還能算是防禦性的軍事結盟集團嗎?

并不是,北約已經演化成了雙手沾滿大量無辜生命鮮血的劊子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