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譚談:大山腳下那個村

作者:新湖南
譚談:大山腳下那個村

從長沙出發,四個多小時後,我們乘坐的車子便到達了莽山腳下。正要上山時,車子突然離開大道,拐上了一條小路。陪同的朋友告訴我們,這山下有一個古村,值得帶大家去看看。

很快,我們的車子就在一塊坪地上停下了。

譚談:大山腳下那個村

大家走下車來,隻見不遠處,一幢幢古香古色、青磚黛瓦的房屋密密麻麻地映現在眼前。村舍之多,村莊之大,俨然像一座城。

細細觀察,村莊後面的那座山,樹木青翠,氣勢恢宏。有如此雄偉的山立後,這個村莊更顯氣派。而村前,有兩口水面很寬的水塘。水塘上一團團睡蓮浮動,眼下正是睡蓮開花的季節。每團蓮葉叢裡,開出無數朵,黃色的、紫色的花兒來,惹人眼目。有如此秀美的水塘伴前,村莊更越發靓麗。

我們踏着一條整潔的村道,走到村口一幢古樸的建築前,這是陳氏宗祠。宗祠神龛上,供奉着兩尊泥塑,主人介紹說,這是這個村莊的開宗太祖、太婆。

譚談:大山腳下那個村

到這裡建村築寨的,是明代一個千戶官職的陳姓人士。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千戶陳聞中奉旨率子弟兵從茶陵衛赴笆籬堡清剿西、莽二山強寇。因剿寇有功,後被朝廷加封為“建威将軍”。平寇後,他就落戶此地墾田而居。最早修建了“雍睦堂”。這位“建威将軍”将自己傑出的軍事才能,巧妙地運用到了建村築寨上了。整個村莊,俨似軍營。結構精巧、緊湊,數十條青石闆鋪就的小巷,把兩百多幢明清時期修建的民居,緊密地聯結在一起。一幢幢房屋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成一團。防盜防匪,考慮周全。村巷十橫六縱,整齊有序。村内建有碉堡五座,圍牆數千米,碉堡、巷道、民居,都設有瞭望孔、射擊口、栅門。兩百多幢建築,均為磚木結構,青磚黛瓦,多天井,抱廳屋。幾乎每幢房屋的門楣、廳堂、天井處,都嵌刻有匾、聯、詩、格言。文化氣息濃郁。

自陳聞中在此開枝散葉以來,這兩百多幢房屋裡,居住着陳氏近三千後人。

譚談:大山腳下那個村

穿行在連接配接兩百多幢明清時期修建的一條條青石闆村巷裡,仿佛是行走在曆史的通道中。六百多年來,這個家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相擁在一起,沒有分散。靠的就是這個家族的“忠厚傳家,樂善好施”的“樂善”家風和尚武、重文、崇德、勤耕的家族傳統。它像一個無形的箍,把一代一代的陳氏後人緊緊地箍在一起。

這就是這個家族六百年來形成的家族文化。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自然也是一個家族的靈魂。每年祭祖的時候,全村人都自覺地聚集到陳氏宗祠,在外地工作的陳家子孫,也會趕回村裡來,拜祭祖先,溫習家訓。

譚談:大山腳下那個村

遊走在一條條青石闆鋪就的村巷裡,細細察看一幢幢曆盡歲月風霜的古屋,門楣上的匾額,屋檐上的石雕磚刻,無不在訴說這個村莊厚重的曆史,無不在彰顯這個家族的文化。不時見到一些房屋大門上,挂有某某某故居的牌牌。也許這些人,在華夏五千年悠悠曆史裡,在中華這個泱泱大國中,不一定有很高的地位,也不一定有很大的聲望。然而,對于陳家,他們是為家族争了榮光的。他們是陳家後人們的榜樣!一代一代陳家人都不能忘記他們。這也是陳氏家族的一種文化,一種傳統。

村巷窄小幽深,無論哪條巷子裡,都有一條水溝。水溝裡流動着鮮活清冽的山泉水。有這樣的泉水流動,整個村莊就有了靈氣。看到水溝裡泉水流動,這一刻,我仿佛又回到了我旅居的雲南大理的白族村寨。那裡,也是家家戶戶門前清泉流啊!

譚談:大山腳下那個村

老屋,小巷,匾額,木雕,石刻,巧妙地組合成一座古村。它們曆經六百多年風雨,居然仍然如此完好。讓我們對精心守護世代祖物的一代一代陳家人表達敬意!

古村裡,有好幾個陳家祖輩留下來的特色食品制作的場所。擺放着陳家老輩人用過的老物件。看到這些已經遠逝了的往日農村常用的生活、生産用具,勾起來村的年輕的遊者好奇,也勾起進村的年老的遊者無限的鄉愁。

在一條小巷裡,我們看到有人在制作一種食品。據說那是當年陳聞中率兵來此剿寇時在行軍途中制作給兵俑充饑的幹糧:墨碗餅。形似一個盛墨的碗。是一種用糯米粉、花生粉加少許紅糖拌勻炒香蒸熟,最後放在一個梨木印模拓壓成餅的小食品。熱情的主人遞給我一塊。我放進嘴裡一嘗,真還别有一種味道。我的心不由猛地一動,這是他們的老祖宗留下來的味道啊!此刻,我仿佛在品嘗陳家六百年前的味道……

陳家先輩用智慧建造了這個風格獨特的村莊,陳家後人盡心血守護祖輩留下的家園,使它曆經六百年風雨仍然完好。陳家人世世代代的這種付出,如今有了可喜的回報。在當下國家振興鄉村建設、開發鄉村旅遊中,它帶着奪目的光彩,走入人們的視野。它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評為中國傳統村落,成為一個AAA級旅遊風景區。這個村的村黨支部書記,自然也是陳氏的後人。這一天,他穿着他祖先的服裝(古裝),接待四面八方進村來的遊人,自豪地介紹他們村曾經的輝煌……村中的每一條小巷中,老屋的每一個廳堂裡,遊人如織,情景火爆。

譚談:大山腳下那個村

這是一個大村。這個大村在一座大山下。

這是一座小城。這座小城擁有兩百多幢明清古建築。

這個村,這座城,就是宜章的臘元古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