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IT和OT互相了解,工業數字化轉型難題方能破解

作者:中國發展網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記者崔立勇報道

隔行如隔山,工業領域的工程師近年來時常抱怨自己不被了解。

數字化浪潮呼嘯而來,工業的數字化轉型速度不斷加快,工業生産及技術創新被緊緊地和數字經濟綁在了一起。在制造、交通、礦業、電力、水利等各個行業,幾乎沒有一家企業能夠拒絕數字化帶來的巨大改變。然而,工業和數字化在現實中往往處于不同的領域,更是在各自不同專業的人才隊伍“手中”長期運作。随着數字化程度的加深,互相之間的不了解讓工業的數字化步伐在“最後一公裡”甚至是“最後一米”突然慢了下來。

近日,中科曙光宣布進入工控賽道,目标之一就是從底層結構入手,搬走工業和數字化之間的大山,打通連接配接兩者的快速路。曙光進階副總裁任京暘表示,工業的數字化轉型是極其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對IT(資訊技術)和OT(操作技術)兩套體系的深度了解和融合打通,曙光在核心部件、整機系統、軟體應用等方面擁有完整的設計研發與生産制造布局,具有資訊産業和制造業的雙重屬性,這也是曙光研發建設工業數智平台曙睿SugonRI的根本原因。

前來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的合作夥伴“聽不懂”自己說的話,不能準确把握企業的生産流程及其特點,開出的數字化“藥方”并不對症……很多工業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遇到共通的問題。OT和IT依照各自的邏輯發展,彼此似乎也互相隔離起來。

從人的角度分析,IT人才更多來自計算機和軟體專業,OT人才更多是機械、電子、自動化專業出身。IT人才的優勢是擅長進階語言的程式設計,但是劣勢也顯而易見,即缺乏對工業生産的深入了解。在曙光看來,工業數字化轉型要想成功,數實融合要想真正落地,就不能不把這兩撥人擰在一起。

“如果把網際網路的技術和經驗直接照搬到工業現場,就會發現很多環節并不适合。”中科曙光副總裁、曙光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劉立對本報記者表示。

IT和OT互相了解,工業數字化轉型難題方能破解

曙光副總裁、曙光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劉立

“真不一樣。”曙光網絡總工程師陳冰冰介紹,和資訊産業相比,工業用的計算技術是另外一套體系,即使通信帶寬、算力等全部高标準實作,也并不一定能夠保證在工業系統中有高性能的表現。他進一步分析,從曙光長期接觸的工業企業看,工業生産對計算技術有着非常高的要求,IT領域高手中的高手才能真正滿足工業深層次的需求。

IT和OT互相了解,工業數字化轉型難題方能破解

曙光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陳冰冰

針對現實的挑戰,曙光此次推出集工業計算、工業通信、工業安全、工業控制于一體的工業數智底座,通過多層内容将IT和OT技術深度融合起來——包括工控機在内的一系列國産化工業硬體;實時作業系統保證軟體在多種硬體上跨平台運作;數字化封裝的中間件,友善實體産業從業者“屏蔽”掉複雜的IT技術與程式設計知識,賦能工業的數字化轉型;智能開發平台讓不同行業的應用豐富起來。

劉立解釋,曙光将多年積累的工業現場知識封裝成計算、通信、安全、虛拟化等中間件,使用者可直接調用即可,不再需要利用開源軟體進行二次開發;基于元件化的低代碼智能開發平台,隻需要拖拉拽就能夠快速實作上層控制的業務邏輯,OT從業者可以針對行業和企業特點進行快捷開發,進而節省了大量時間。

IT和OT互相了解,工業數字化轉型難題方能破解

中國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協會副秘書長王繼宏介紹,目前制造業已經成為科技創新活動最活躍領域,曙光工業數智底座以及智慧工業戰略的推出,彌補了數字化鴻溝,為工業“新四技”提供了有力支撐,讓更多制造業客戶和合作夥伴能參與到新型工業化程序中來。

曙光網絡副總裁李開科表示,新型工業化帶來了衆多複雜的業務場景,工業現場常常在地鐵、高鐵、輪船等室外,處于氣溫和氣壓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是以數字化技術必須針對這些實際情況做到便捷易用和安全穩定。他舉例說,由于工業的實時性特點,大算力的節點不能全部放到雲上,而是更多集中在邊緣側進行複雜的計算,曙光首創的前插卡式邊緣計算節點系列産品憑借體積小、密度高、性能強的特點,確定可以靈活地放置在工業現場各種空間中運作。

OT和IT的融合并不能一蹴而就。“真正進入就會發現,難度真的挺大。”陳冰冰說,應對工業數字化過程中挑戰,需要一批體量大、影響力廣泛、資源整合能力強的企業,對這些企業而言四項“技能”缺一不可——擁有大量的計算機人才;擁有大量的工業領域的專家;擁有完備的技術棧積累;“跨界”了解計算技術和工業,并具備産品化和産業化的能力。

劉立告訴本報記者,工業網際網路不是提供一組漂亮的資料,而是要實實在在地幫助工業現場降本增效、規避風險,展現出經濟價值。OT和IT的深度融合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重任,無法僅僅靠單點技術的突破,未來仍需要産學研用各方協同進行橫向的技術研發,也需要國内企業的共同努力。“融合的最後一段路,必須要跨過去。”他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