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古老的動物之一!一文讀懂你不知道的“蝸牛”:它的黏液提取物還能美容?

作者:京報網

夏天的雨後,小朋友最喜歡的事就是去花壇邊找爬出來的蝸牛了。蝸牛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動物之一,它背負重重的殼,走過了數億年。

最古老的動物之一!一文讀懂你不知道的“蝸牛”:它的黏液提取物還能美容?
法國科爾馬博物館展出的琥珀蝸牛化石。

從海洋演化而來的古老動物

蝸牛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動物之一。目前已發現最早的蝸牛化石在加拿大和美國北部,距今約3.5億年前,這說明其當時已經生活在地球上。

2018年10月,中、英、澳、加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發現了世界上首例儲存了觸角等軟組織的白垩紀蝸牛琥珀。這是一隻毛茸茸的小蝸牛,它生活在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遠古琥珀森林中,可以追溯到距今約1億年前的白垩紀中期。

蝸牛屬于軟體動物門腹足綱動物,腹足綱又是軟體動物門中最大的一類,即人們常說的貝類,全世界共有10萬種以上,遍布于海洋、淡水及陸地,以海生最多,而蝸牛則是整個生活史都在陸地上進行的貝類。

全世界有蝸牛25000多種,分布在世界各地,不同種類的蝸牛體形大小各異,最大的長達20多厘米,一般的隻有幾厘米。蝸牛身體柔軟,除了外挂一個螺旋形的外殼外,軀體分頭部和足部;頭部有2對觸角,後1對較長,後觸角的頂端有1對眼,口腔内有颚及形似锉刀的齒舌,用來咀嚼及切碎食物。蝸牛的呼吸在類似肺的組織進行,空氣由吸氣孔進入。因其爬行時頭部有兩個像牛角那樣的觸角,是以得名蝸牛。

在科學分類上,蝸牛的種類大體分為前鰓類和有肺類,後者占了大多數。前鰓類的蝸牛種類較少,是以分類比較簡單,而有肺類的種類繁多,分類也比較複雜。過去,學界把有肺類蝸牛分為原始有肺目、基眼目以及柄眼目三大目,但最新的分類法将其重新配置設定至縮眼目、基眼目和真肺目當中,并且又加入了一些裸形亞綱的蝸牛。

前鰓類蝸牛的身體結構跟有肺類的最大分别在于性别及呼吸系統。前鰓類蝸牛為雌雄異體,以鰓呼吸,這也是蝸牛從海洋演化而來的标記之一;而有肺類蝸牛則是雌雄同體,且以肺呼吸。目前已知的大部分蝸牛都屬于後者。

東西方文化中的含義褒貶不一

大陸古代文字記載了人們對蝸牛的認知曆史。在先秦、西漢時,蠃、螺、蝸、蛞這四個字都可以指代所有螺旋狀貝殼,或者有黏液的軟體動物。《爾雅·釋蟲》稱,“蛞蝓即螔蝓,與蝸牛為一物。”但随着人們對蝸牛一類軟體動物認識的逐漸深入,從東漢時期開始,“蠃”逐漸被棄用,蝸牛和蛞蝓則開始有差別指稱。《說文》稱“附蠃背負殼者曰蝸牛,無殼者蛞蝓”,“螺”則專指有螺旋貝殼的一類生物。

由于身負重殼且行動緩慢,蝸牛在東西方文化中所代表的含義并不相同。

在大陸古代,人們常将其解讀為緩慢、保守、落後等負面形象。古人觀察到蝸牛爬行時在地上或牆上留下黏液痕迹,形似篆文,于是将其稱之為“蝸篆”,蝸牛也是以被冠上“篆愁君”之名。宋代詩人蘇轼所著《蝸牛》:腥涎不滿殼,聊足以自濡。升高不知回,竟作粘壁枯。這首寓言詩給我們描繪了一個腥味唾液裝不滿殼、僅能打濕自己身軀的可憐蟲——蝸牛。它不自量力,隻顧往上爬,最終涎幹命絕、枯死在牆壁上,諷刺了那些無才無德卻一味追逐高官厚祿,最後喪生在名利場上的人。

蝸牛也曾是窮困的象征。三國時期,焦先和楊沛造圓形屋舍,形如蝸牛殼,稱之為“蝸牛廬”。後來,文人雅士習慣稱自己的居所為“蝸廬”,以後也稱“蝸舍”“蝸居”,喻指簡陋狹小的房屋。陸遊就曾感歎,“蝸廬四壁空,也過百年中。”

不過,蝸牛在現代文化中所代表的形象卻大有不同,象征着積極努力、不屈不撓、堅持不懈、腳踏實地的“蝸牛精神”。如周傑倫在事業低潮時所創作的歌曲《蝸牛》,就是在勉勵自己的同時,也鼓勵年輕人能夠像蝸牛一樣為了自己的目标一步一步往前,不要被現實擊垮,即使像蝸牛一樣也應該努力向上,擁有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後來,這首積極向上的歌曲2005年入選上海中學生愛國主義歌曲。

蝸牛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緩慢、耐性和堅韌,它常常被視為一種品質,表示追求成功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耐心,是以在國外十分受歡迎。蝸牛在美國是象征幸福的意思,而蘇格蘭人則認為如果蝸牛的觸角伸得很長,就意味着明天有一個好天氣。

最古老的動物之一!一文讀懂你不知道的“蝸牛”:它的黏液提取物還能美容?
克羅地亞舉辦蝸牛賽跑。

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

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蝸牛沒有産生腿,更沒有生出翅膀,隻能靠蹭或爬,再加上身背螺紋殼,行動緩慢是必然的。

蝸牛厚厚的殼展現了其身體構成的特征,但同時也揭示了其演化時間和曆程。蝸牛殼是沉積碳酸鈣形成的,這表明,蝸牛的祖先生活于海中,為了保護自己,演化出硬殼。登陸之後,蝸牛還保持了這一性狀,外殼也演變成對其柔弱身體和内髒的保護屏障,就像魚類的鱗、豪豬的刺、烏龜的殼,一旦遇到天敵和其他傷害,它能第一時間縮入殼内避難。

别小看蝸牛殼,這也是保證其生存的一個重要器官。蝸牛可以不在水中生活,但需要潮濕,否則就會分泌出黏液,用于保持身體濕潤。在天氣幹燥時,它會用黏液封住殼口進入休眠狀态。

蝸牛在演化過程中的另一個神奇之處展現在其腳上。人有雙腿,動物一般有四腿,昆蟲有多腳,而蝸牛隻在腹部有一片促使它移動的肌肉——腹足。世界上隻有蝸牛是一隻腳,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獨腳大仙”,是以蝸牛全速爬行時的速度也隻有每小時8.5米左右,這個速度相當于人從盤子上拿一口食物送到嘴裡要用掉3分鐘。

觀察爬行中的蝸牛可以看到,腹足肌肉的收縮,讓蝸牛的前行像海浪般向前推進,由于肌肉收縮産生的波動隻有單一的方向,是以不能後退,必須勇往直前。如果遇到障礙物要改變方向時,蝸牛隻能修改前行角度,這種隻能進不能退的移動也構成了蝸牛的行為特征。此外,蝸牛在爬行時腹足分泌的黏液不隻是為了減少摩擦力,更是保護膜,即便在刀刃上通過也不會被劃傷身體。

别看蝸牛生就一副人畜無害的模樣,但實際上它是農業十大害蟲之一,可危害多種農作物。這可能令很多人不解:軟乎乎的蝸牛拿什麼危害農作物呢?其實,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在蝸牛觸角中間往下的地方有一個小洞,這就是它的嘴巴,雖然和針尖差不多大小,不用放大鏡肉眼都無法分辨,但小洞裡面其實還有一條鋸齒狀的舌頭,科學家們稱之為“齒舌”。齒舌上驚人地布滿牙齒,竟有26000多顆,每顆牙齒比人的頭發還要細。

在危害農作物時,蝸牛通過齒舌抓撓植物葉片或果面,通過鋸齒一樣的牙齒劃傷植物表皮,将葉片或果肉送入口腔,再利用齒舌将食物轉移到消化道。如果在非常安靜的環境中,甚至可以聽到蝸牛在“嘎吱嘎吱”地吃東西的聲音。而被蝸牛危害過的農作物葉片上則會出現孔狀或網狀,果皮也有非常明顯的傷痕,影響了植物正常的光合作用,為農業生産帶來困擾。更為神奇的是,蝸牛的牙齒還能不斷循環,舊的被新的取代,通常在口腔後部的齒舌上長出新排,然後逐漸向前移動,取代前面磨損的牙齒。

蝸牛的眼睛與人類相似,也是由角膜、晶體、視網膜與神經所組成,但構造十分簡單,是以隻能感覺光和影的變動,并不能真正看見物體的樣子。觸角是蝸牛最重要的感覺器官,可以感覺環境和空氣濕度的變化,并為自身運動探測路線。觸角在感覺到危險、觸碰到東西或空氣濕度發生變化時會收縮,而在感覺不到危險的情況下才會伸展出來。并且,伸出觸角的過程比收縮要緩慢得多。

老北京有首耳熟能詳童謠:“水牛兒水牛兒,先出犄角後出頭……”“水牛兒”是北京地區對一種小型蝸牛的俗稱,當它被孩子捉在手裡,身體立即受驚縮回殼内。孩子們一邊唱着童謠,一邊等它适應後再慢慢地将頭伸出來,恢複爬行。

最古老的動物之一!一文讀懂你不知道的“蝸牛”:它的黏液提取物還能美容?
法式焗蝸牛。

延伸閱讀

“入侵的怪獸”

蝸牛在古代已有人食用,好吃不好吃衆說紛纭,但就營養而言确實很不錯——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還有多種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近年來,蝸牛及其營養價值已被各國人民所認識,是以也成了飯店酒樓裡的美味佳肴。

“法式焗蝸牛”是法國大餐的開胃菜,也是世界知名菜品之一。在法國,蝸牛是重大節日裡不可或缺的盤中美味,一年大約要消耗3億多隻蝸牛。除了法國當地,世界上其他地方要吃到法國蝸牛可以買蝸牛罐頭再進行加工。在超級市場裡,還出售一種經過初步加工的蝸牛肉,這種蝸牛肉放在蝸牛殼内,用黃油封口,顧客買回去後,隻要把蝸牛放入烤箱加熱,蝸牛肉便會被熔化的黃油煎熟,食用時把蝸牛肉從殼中挑出來吃,别有一番風味。

由于法國菜以蝸牛為原料,是以當地培育出一種體形大、肉質美味的勃艮第蝸牛,每隻有四五厘米長,重40克左右,目前這種人工養殖的可食用蝸牛已向世界各地傳播。但是蝸牛主要以泥土和腐葉為栖息地,很可能沾染細菌或其他對人類有害的物質,是以食用蝸牛在售賣前都要經過為期兩星期的排毒期,以便将其腸内的細菌及有毒物種排出體外。

并不是所有的大蝸牛都可食用,像原産于東非的非洲大蝸牛,就是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物種之一,被大部分國家嫌棄,早在2003年就被列入大陸第一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非洲大蝸牛是現存陸地蝸牛中最大的一種,壽命可達10年,一些較大的個體,殼長可以超過20厘米。早在上世紀70年代,吉尼斯世界紀錄就曾認證了一隻巨大的非洲大蝸牛,它的殼長為27.3厘米,伸展開來從頭到尾長達39.3厘米,重達1.8斤。

有人可能會問,即使個頭大,但蝸牛動作緩慢又沒有攻擊力,有什麼可怕的呢?

原來,這種大蝸牛的食量驚人,可以吃掉500多種重要農作物,包括木薯、可可、木瓜、花生、橡膠、大多數豆類和瓜類,還有觀賞植物和草藥,甚至一些不可食用的物質也能成為它的盤中餐,如紙闆、沙粒、小石頭、石膏或牆皮等,這就嚴重威脅到各種建築物。

此外,其繁殖能力很強,一年可以産下一兩千個卵,成活率很高。并且,相較于普通蝸牛,它們在多種極端環境下仍能存活。即便在極度幹旱的地方,非洲大蝸牛仍可埋身于土裡維持三年左右的生命。作為一種入侵物種,非洲大蝸牛在野外的數量迅速膨脹,擠壓本土的腹足綱動物的生存空間,嚴重威脅了本土的生物多樣性。

從上世紀60年代起,佛羅裡達州人花費數十年時間消滅大蝸牛,一次持續7年,一次持續10年,耗資上千萬美元。可誰能想到,不過半年多,第三次大規模剿滅行動于去年又一次啟動,難怪溫順的蝸牛在佛羅裡達州被人們視為“入侵的怪獸”。

非洲大蝸牛首次出現在佛羅裡達州是1966年。當時,一個邁阿密的小男孩去旅行度假,回來時将三隻大蝸牛裝在口袋裡當寵物,家人把蝸牛放至花園裡,沒想到幾年後繁殖出上萬隻,而且到處啃食,所到之處一片狼藉。

不要以為剿滅行動是小題大做,非法入侵的非洲大蝸牛不僅會給當地蓬勃發展的農業帶來災難,更為可怕的是,非洲大蝸牛身上攜帶大量寄生蟲,其中的大鼠肺蟲可以引起人類腦膜炎。是以,美國以最高規格的檢疫标準來防控這種戰鬥力極強的入侵物種,農業部門甚至警告居民,不要随意移動蝸牛、土壤、植物或者庭院垃圾,所有車輛和機器外出時都要被檢查,避免蝸牛粘在上面,随車傳播至其他地方。

最古老的動物之一!一文讀懂你不知道的“蝸牛”:它的黏液提取物還能美容?
美國佛羅裡達州發現的非洲大蝸牛讓當地居民頭疼不已。

生物奧秘

神奇的黏液

蝸牛爬行後留下的黏液痕迹讓有些人感到不适,認為既髒又腥臭。但科學家發現,爬行時分泌黏液不隻是蝸牛的行動方式,也提示蝸牛的黏液中可能蘊含不少奧秘,而且蝸牛的黏液是無價之寶。

現在,無論是在歐洲還是東南亞,用蝸牛黏液提取物做美容已成為一種時尚,這既有曆史的淵源,也有現代生物醫學研究的成果。

古希臘時期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已經了解蝸牛黏液的醫療作用,認為蝸牛黏液有保濕、消腫及消炎鎮痛的作用,持續使用可使皮膚表面變得光滑透亮。他把牛奶與碾碎的蝸牛混合,用以治療皮膚傷疤。

後來,蝸牛類護膚品在南美洲開始出現,起因是當地農民養殖蝸牛出口到法國,他們發現,和蝸牛接觸後,手上的皮膚變得更光滑柔嫩了,由此蝸牛黏液的美容作用慢慢傳播開來。

早在1738年出版的法國藥典裡,就記載了有人用蝸牛治療傷口和皮膚病。提出比較充分科學依據的是西班牙放射惡性良性腫瘤學者拉斐爾。20世紀60年代,他在做實驗時,無意之中發現了一種智利蝸牛對自身機體損傷有自我修複的機能。當射線照射蝸牛時,蝸牛會扭動身體,持續不斷分泌黏液,并覆寫和附着在身體表面。過了一會兒,蝸牛身上被射線照射的傷口愈合了。拉斐爾随後采集了蝸牛的一些黏液并進行檢測,發現黏液的确有加速傷口愈合、修複皮膚的作用。再後來,拉斐爾研發出一種蝸牛黏液萃取産品,用于美容。

現代大量的研究發現,蝸牛黏液提取物中包含多種物質,如膠原蛋白、彈力蛋白、尿囊素、多種維生素、鈣、甘醇酸等。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發現,蝸牛黏液中含有抗菌肽,盡管不同的蝸牛含有抗菌肽的成分不同,但都有抗菌作用。可見,貌不驚人的蝸牛黏液經提取并使用于人體,既有助于保護皮膚,還能有效預防其他疾病。

(原标題:蝸牛 生活在陸地上的貝類)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張田勘

本版供圖:視覺中國

流程編輯:u008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