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統萬城的悲歡離合與赫連勃勃的英雄悲歌統萬城的悲歡離合赫連勃勃和匈奴族的悲歌

統萬城的悲歡離合與赫連勃勃的英雄悲歌統萬城的悲歡離合赫連勃勃和匈奴族的悲歌

01

胡笳聲滅,馬蹄聲歇。

斷壁殘垣,是誰的宮阙?蔓草黃沙,淹沒了誰的繁華?

遠古的背影随風飄零,走失的記憶難被喚醒。

然而,一座王城遺址,卻矗立風沙。如千年的化石,記載着一個民族,最後的印迹。

它,就是統萬城——一統天下、君臨萬城。建立者赫連勃勃的雄心與豪氣,鑄就了它伫立千年的铮铮鐵骨。

于是,這座建成于公元418年的古王城,久經戰亂、曆經千年,卻依然據守在陝西榆林靖邊縣的,無定河邊。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87">統萬城的悲歡離合</h1>

關于統萬城的修建,據《十六國春秋》記載,赫連勃勃一次征戰路過此地,面對眼前盛景感慨:“美哉,斯阜!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

公元413年,他指令心腹、也是恩人的叱幹阿利為馭工大将,驅十萬群眾開始建城。

統萬城的悲歡離合與赫連勃勃的英雄悲歌統萬城的悲歡離合赫連勃勃和匈奴族的悲歌

刀鞭之下,征夫們和着血淚,用粘土、細沙及白灰“蒸土築城”。5年時間,便建成了統萬城。因城牆夯土顔色蒼白, 統萬城也被當地人稱為白城則 (子)。

負責建城的馭工大将叱幹阿利,是一位能工巧匠,也是一位嗜血酷吏。

據《晉書·郝連勃勃載記》記載,修築期間,叱幹阿利驗收工程的方法是用錐尖刺牆,若錐尖刺入城牆一寸,就下令斬殺民工,并将屍體築入城牆:“錐入一寸,即殺作者而并築之”。

建城期間,無數征夫的血肉與身軀,都與這座周長5公裡多的王城,合而為一。

唐代詩人陳陶的《隴西行》裡寫到:“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那麼,統萬城城牆裡的累累白骨,又是多少春閨思婦夢裡的人呢?

是以,統萬城與其說是用蒸土層層夯築而成,還不如說它是用成千上萬征夫的白骨堆壘而成。

正因為有如此嚴酷的築城标準,使得城牆堅固異常,可當磨刀石用:“其堅可以砺刀斧”。

除了城牆的堅固,統萬城的奢華程度也令人歎為觀止。《續世說》卷九記載:“台榭壯大,皆雕镂圖書,被以騎繡窮極文采。”

02

公元418年,統萬城宮殿落成,此時的大夏國也達到鼎盛。

《晉書·赫連勃勃載記》裡的統萬城落成銘文,以漢賦的形式濃墨重彩地對赫連勃勃的功業和統萬城的恢弘進行了鋪陳叙述:

“于赫靈祚,配乾比隆。巍巍大禹,堂堂聖功。仁被蒼生,德格玄穹......崇台霄峙,秀阙雲亭。千榭連隅,萬閣接屏。晃若晨曦,昭若列星.....懸薨風閱,飛軒雲垂。溫室嵯峨,層城參差。楹雕虬獸,節镂龍螭。瑩以寶璞,飾以珍奇。”

統萬城的悲歡離合與赫連勃勃的英雄悲歌統萬城的悲歡離合赫連勃勃和匈奴族的悲歌

銘文最後盛贊:“偉哉皇室,盛矣厥章!”其盛況盛景,以及赫連勃勃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的快意人生,隔着千年依然鮮活生動,仿若就在眼前。

統萬城坐西朝東,地勢西高東低、西大東小。外城平面呈刀把形,内城是兩個不規則的長方形,自西向東并列而立。

這樣的格局和方位反映了匈奴人“拜日之始升”(朝拜太陽升起的地方)的風俗。外城是外廓城,周長1.3多公裡,占地7.7平方公裡。

内城分為東西兩城,處于核心區。其中東城是官署所在地,西城是皇城,皇城之内還有宮城,就是赫連勃勃居住所在。

目前隻有内城遺址留存,外廓城已完全被風沙淹沒。在西城的西南角有一個墩台,為原城角樓的遺址。作為戰略防禦的制高點,墩台堅硬如石,攻鑿不能入,因其外觀狹長狀如馬面而得名,是古代城牆上非常重要的建築。

據記載,“馬面長則可反射城下攻者,密則矢石相及,敵人至城下,則四面臨之”。

也就是說,高聳的馬面有助于全方位無死角禦敵。因而角樓的馬面在整個統萬城戰略防禦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統萬城的悲歡離合與赫連勃勃的英雄悲歌統萬城的悲歡離合赫連勃勃和匈奴族的悲歌

目前西城的西南角樓遺址,高26.62米,是統萬城遺址中的最高點。然而,大夏國卻沒能保持住它鼎盛輝煌的最高點。

03

公元425年,赫連勃勃病逝,終年四十五歲。他死後究竟葬于何處?因為疑冢頗多,史載不詳。

據《三十國春秋·夏錄》記載,赫連勃勃葬于統萬城城西十五裡的嘉平陵。

期間,一場奪位的内讧結束後,他的三兒子赫連昌成為大夏國的第二任皇帝。

兩年之後,北魏乘虛而入,淪陷後的統萬城被改為了統萬鎮。公元487年,北魏孝文帝改統萬城為夏州治所。

到了隋代, 統萬城屬朔方郡。期間的575年,統萬城曆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及北宋, 但一直都是北方重鎮。

到了北宋時候,由于黨項族建立的西夏政權以此為據點不斷侵擾, 宋太宗在淳化五年 (994年) 下诏毀廢統萬城。

從此, 統萬城便在曆史上徹底消失。直到清道光年間,沉睡于毛烏素沙漠八百餘年的統萬城遺址,才重新被人發現。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0">赫連勃勃和匈奴族的悲歌</h1>

君臨天下、一統萬邦!

被寄托着萬丈雄心的統萬城,在千年之中曆盡滄桑,這是赫連勃勃生前所沒有想到的。

而統萬城的命運,又何嘗不是赫連勃勃命運的寫照呢?它和他,都輝煌而又悲怆。

統萬城的悲歡離合與赫連勃勃的英雄悲歌統萬城的悲歡離合赫連勃勃和匈奴族的悲歌

據《晉書·赫連勃勃載記》,赫連勃勃的祖先是匈奴右賢王去卑的後人,也是前趙皇室的遠親,是以史書也稱他劉勃勃。

他的父親劉衛辰趁前秦符堅兵敗淝水之際,擁兵割據河西一帶。後來北魏拓拔氏大舉進攻,劉衛辰兵敗被殺。

家破人亡後,年幼的赫連勃勃投奔族人叱幹部落。但組長叱幹他鬥卻将他押送給拓拔氏,他的侄子叱幹阿利勸說未果,便铤而走險解救了赫連勃勃,并把赫連勃勃送給後秦的高平公沒亦幹撫養。

後來叱幹阿利也追随赫連勃勃,統萬城就是由他親自負責修建的。

高平公沒亦幹收養了年幼的赫連勃勃,不僅對他欣賞有加,後來還把女兒嫁給了他。後秦皇帝姚興也對他委以重任。

04

叱幹阿利、高平公沒亦幹,到後秦皇帝姚信,都是慧眼識英雄。姚興的弟弟姚㴩,則對赫連勃勃雄才大略深處的“狼子野心”洞若觀火。

而赫連勃勃也以他的人生作了他們眼光的佐證。此後,他果然在鎮守朔方時背叛後秦,并設計殺死了養父高平公沒亦幹,奪取了他的五萬兵馬。

實力大增後,赫連勃勃開始與後秦兵戎相見。公元407年,赫連勃勃正式登基建國,稱夏王,年号龍升。此刻,他的人生,達到了輝煌與頂峰。

赫連勃勃傑出的軍事才能和獨到眼光,外加治軍嚴酷和生性殘暴,使得夏軍戰鬥力極強。後秦和南梁在他的進攻下,都噤若寒蟬、日薄西山。

就在他南下攻取長安之際,東晉枭雄劉裕也已出兵。面對東晉朝中内亂,赫連勃勃準确地判斷到劉裕不會久居長安。

于是,他避其鋒芒,靜待時機。後來劉裕果然率部撤走。等劉裕走後,赫連勃勃便迅速出擊,奪取了長安。大戰告捷後,他在灞上盛況祭天。

面對千載難逢的機遇,群臣都奏請他在長安定都。而赫連勃勃卻認為那樣會動搖北方的統治基礎,給北魏提供可乘之機。如果北魏趁虛而入,那麼長安也就失去了價值。

而定都統萬城,北魏就不敢輕易來攻。事後也充分證明了他獨到的眼光。

05

追溯赫連勃勃的一生,他的蓋世韬略和軍事才能,使他能夠從家族罹難、寄人籬下的孤幼身份雄起,在亂世中建立了大夏——匈奴在中國曆史上的最後一個國家。

史載,赫連勃勃姿容俊美、一代枭雄。就連大名鼎鼎的劉宋開國皇帝劉裕也慨歎:“吾所不如也!”。

劉裕,東晉至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他執政期間政治開明、政績卓著,為“元嘉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明朝人李贽譽之為“定亂代興之君”"。

統萬城的悲歡離合與赫連勃勃的英雄悲歌統萬城的悲歡離合赫連勃勃和匈奴族的悲歌

辛棄疾那首著名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寫到:“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句中的“寄奴”就是指劉裕。

令劉裕這樣的傑出人物都自歎不如,赫連勃勃的才能可見一斑。

但是他的暴虐與冷酷無情也令人發指。為了增強實力對抗後秦,他刺殺了撫養他長大的高平公莫亦幹,兼并了他的五萬人馬。

他經常帶着弓箭坐在城頭,對不順從者,動辄毀目、斷唇、割舌、斬殺:

“常居城上,置弓劍于側,有所嫌忿,便手自殺之,群臣忤視者毀其目,笑者決其脣,谏者謂之诽謗,先截其舌而後斬之。”他的暴虐,也讓夏王國暗藏危機。

06

史書對赫連勃勃如此評價:“雖雄略過人,而兇殘未革,飾非距谏,酷害朝臣,部内嚣然,忠良卷舌。滅亡之禍,宜在厥身,猶及其嗣,非不幸也。”

這段評語肯定了他的雄才大略,也指出暴虐之禍從他的身前延續到了身後。

他死後大夏國迅速敗落,五個兒子也先後被殺。其長子赫連璝,因太子之位動搖而起兵叛亂,他殺死兄弟赫連倫後,也被弟弟赫連昌斬殺。

統萬城的悲歡離合與赫連勃勃的英雄悲歌統萬城的悲歡離合赫連勃勃和匈奴族的悲歌

當赫連昌繼位成為夏國第二代皇帝後,又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所殺。大夏國,就此滅亡。

赫連勃勃的五子赫連定,雖在夏滅亡後一度複國,卻在數月後被北魏的屬國吐谷渾生擒,最終在北魏都城被殺。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幹淨!

07

細思赫連勃勃的一生,可算當世枭雄、一世英雄。他繼位後改姓“赫連”,正是取了“威赫連天”之意。

然而,他生前不但未能向拓跋氏報殺父大仇,兒子們卻在他死後再次慘遭拓跋氏滅門。

而他自己,也是在兒子們自相殘殺的刀光劍影中,帶着感傷與遺憾,抱恨而終。

大夏國及其家族的命運,都作了匈奴最後的輝煌,和最後的挽歌。人生的悲劇,和世事的無常,總是令人扼腕。

元代詩人陳佑曾的《無定河》寫道:“無定河邊暮角聲,赫連台畔旅人情。函關歸路千餘裡,一夕秋風白發生。”

而今,無定河邊再無暮角聲,赫連台畔,卻隻剩下旅人情。

曆史風雲的變幻無常,就如無定河水一般,令人難以捉摸。遙想昔日的無定河畔,永遠是殺聲震天的古戰場。

期間多少英雄豪傑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多少王朝的盛衰悲歡次第上演。物換星移,往事如煙。是非功過,都随風消散。

如今,這裡蔓草叢生、狐兔出沒。河邊不知已更換了多少次人間,而無定河依然在靜靜流淌。

統萬城的悲歡離合與赫連勃勃的英雄悲歌統萬城的悲歡離合赫連勃勃和匈奴族的悲歌

此時吟誦《紅樓夢》中的甄士隐解《好了歌》,最為貼切: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

滄海桑田,才是亘古不變的原理。

千年之間,曆史因生命的流逝,而失去了血色。此刻的遺址上,滄桑荒涼、沉寂悲壯。統萬城隻剩下了蒼白的面容,和蒼涼的姿勢。

統萬城的悲歡離合與赫連勃勃的英雄悲歌統萬城的悲歡離合赫連勃勃和匈奴族的悲歌

惟有那一抹斜陽,依舊勾勒撫摸着它千年殘體裡的铮铮鐵骨。統萬城,像一個傷痕累累的孩子,他累了、倦了。在毛烏素沙漠千年的的懷抱中,沉沉睡去。

在夢中的翰海西風和萬裡黃沙間,他是否還會聽到無定河邊千年前的厮殺, 和遠處傳來的邊聲胡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