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作者:光明網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

天津北方網訊: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提出了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概括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強調了“第二個結合”的重大意義,擘畫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壯美藍圖。這一講話具有重要的裡程碑意義,為在新的曆史起點上赓續中華文脈、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指明了前進方向。

● 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公德心相協調的現代化。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引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離不開堅定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文化繁榮,離不開精神世界的獨立自主和滋潤富足。

回顧我們黨波瀾壯闊的奮鬥史,中國共産黨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的忠誠信奉者和堅定實踐者,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中國精神的重要貢獻者和示範者。

新時代十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這些新觀點新論斷指引億萬人民知難而進、迎難而上,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能的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迹。黨的二十大宣告我們站在了新的曆史起點上。走好新的趕考之路,我們黨必須掌握曆史主動,鑄就強大精神防線,勇擔新的文化使命,推動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航船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 堅定文化自信自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隻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中國式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是赓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長期以來,西方很多人習慣于把中國看作西方現代化理論視野中的近現代民族國家,沒有從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來看中國,這樣就難以真正了解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作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中國不僅是一個“民族國家”,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文明型”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不僅不應當割斷與曆史的聯系,而且“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産”。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擁有很多重要元素,塑造出很多突出特性。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文明複興的曆史全局高度從五個方面系統概括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五千多年過去了,但我們依然擁有同樣的膚色和發色,講同樣的語言,書寫同樣的文字,認同同樣的理念、遵守同樣的規範。這在世界各民族中是極為罕見的。曆史和實踐充分證明,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這種創新性一方面展現為傳統文化每每随着時代的演變而與時俱進,另一方面展現為通過吸收融合外來文化,以“揚棄”的方式煥發生機活力。曆史和實踐充分證明,中華文明蘊含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複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雖然“中華民族”一詞始出現于近代,但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言,作為“自在”形态的中華民族卻始于秦漢。從那時起,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存在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就已經镌刻在人類文明的記憶裡。“百代都行秦政法”。始于秦漢的“郡縣制”,以及由此塑造的“中央—郡縣”一進制化政治格局是中國道路顯著差別于西方社會的地方,也是時至今日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特征。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一體多元既是中華文明的曆史,也是中華文明的現實。一體指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多元指不同民族多彩而又交融的民族特征。曆史和現實無不昭示着中華文明本身即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始終在兼收并蓄中曆久彌新。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協和萬邦、天下大同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與美好願景。中華文明的和平性飽含先民深刻的辯證智慧。這種和平不是要消解差異,追求絕對同一,而是要求同中存異、異中求同。

● “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在前進路上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動。

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雖然來源不同,但二者在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在宇宙觀上,馬克思主義主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華文明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在天下觀上,馬克思主義追求人類解放,中華文明講求“天下大同”。在社會觀上,馬克思主義堅持沖突分析,中華文明秉持“和而不同”。在道德觀上,馬克思主義追求人類精神境界極大提高,中華文明講求推己及人,善養浩然之氣。

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的結合,不是牽強附會、生搬硬套,而是有機融合,繁榮共生,二者交織熔鑄于中國共産黨風雲激蕩的百年奮鬥中。在中國最危急的時刻,中國共産黨人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激活中華文明,用自覺的文化擔當喚起億萬同胞的覺醒。在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偉大曆程中,中國共産黨人依靠守正創新和銳意進取,成功激發了中華精神的時代活力、提煉了中華文化的治理價值、彰顯了中華智慧的世界意義,上司中國人民開創了超越資本主義文明的人類文明新形态。

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築牢了道路根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曆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路子選對了就要堅持走下去。”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以鮮明的中國特色,不斷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根基、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曆史縱深。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

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打開了創新空間。“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裡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的精神辨別。面向新征程,我們必須善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補充養分、汲取智慧,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動,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創新。

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鞏固了文化主體性。對于一個民族而言,文化主體性是其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傳統、價值體系、制度文化以及生活方式。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中國共産黨人成功創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這是今天我們保持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展現。這表明我們黨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我們黨的曆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必将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實作民族偉大複興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作者吳建永為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師範大學基地研究員)

《天津日報》( 2023年6月9日 09版)

來源: 天津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