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交所不到三天誕生一家上市公司 “200+”新階段有哪些重點

作者:新京報

6月8日,随着江蘇易實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36221.BJ,下稱“易實精密”)在北交所成功上市,它也成為北交所第200家上市公司。目前北交所上市公司已較去年同期實作數量翻番,且自此正式邁入“200+”新階段。Wind顯示,截至今日收盤,易實精密報8.32元,漲幅39.13%,成交額1.40億元,換手率66.55%,振幅31.94%,總市值7.82億元。

而據記者統計,北交所自2021年11月15 日開市以來,至今已成功運作了570天,即平均每2.85天誕生一家上市公司。在這570天裡,北交所已服務了一批創新型中小企業。北交所資料顯示,在200家上市公司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占比超過四成,高新技術企業占比超九成。值得關注的是,北交所目前已形成了一個股債并進的發展格局。

已發行地方政府債和國債超兩萬億

6月6日,福建省政府債券(債券簡稱“23福建09”)在北交所成功發行,發行量約為105.23億元,債券期限為7年,票面利率為2.71%。這是福建首單在北交所發行的政府債券。

據記者統計,福建也是以成為繼北京、河北、天津、安徽、四川、遼甯、湖南、黑龍江之後,第九家北交所地方政府債的發行主體。

在政府債券發行業務平穩運作的同時,北交所也實作了境内交易所服務國債發行的新突破。

記者從北交所獲悉,目前已發行地方政府債和國債超2.14萬億元;其中2023年内累計已發行金額約為1.41萬億,占比超六成,約為65.89%。

聚焦“更早、更小、更新”

官網資訊顯示,易實精密于2010年9月成立,6年後,即2016年3月,公司在新三闆挂牌。公司位于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經濟開發區,廠房1.6萬平米,主要從事汽車核心、精密零部件的研發、生産、銷售。近年來,易實精密逐漸形成獨特的金屬零部件研發生産的綜合領先能力,幫助客戶完成進口替代任務以及解決卡脖子困難。

随着易實精密的成功上市,江蘇省目前在北交所的上市公司總數量達到38家,排名全國各省(市)第一;其次為廣東省24家,浙江省19家,北京市和山東省并列第四位,均為17家。

截至6月8日,北交所總市值為2626.07億元,平均市盈率約為18倍;200家上市公司公開發行累計融資405.62億元,平均每家融資額2.03億元;上市後已有4家公司再融資注冊或發行,共計(拟)募集資金超過20億元,助力企業實作産能擴張、技術更新,提升核心競争力。

6月8日同日,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第十四屆陸家嘴論壇主題演講中提到:“我們将深入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守科創闆、創業闆、北交所的差異化特色化定位,探索建立覆寫股票、債券和私募股權的全方位全周期産品體系,持續完善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員工持股等制度機制,促進創新鍊産業鍊資金鍊人才鍊深度融合。”

記者從北交所獲悉,目前200家上市公司中,中小企業占比為83%,民營企業占比為88%,近八成企業屬于戰略新興産業、先進制造業,覆寫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精密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細分領域,展現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産品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上的多元化創新形态。北交所聚焦“更早、更小、更新”,200家企業創新性和成長性良好,與北交所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市場定位較為比對。

此外,據北交所披露,200家上市公司中的36家,在上市後推出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計劃,激勵對象涉及核心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及其他骨幹員工近2700人,薪酬激勵和公司業績深度綁定,有效調動了員工積極性,激發上市公司創新活力,賦能企業高品質發展。

“頭菜”已上,下一步重點有哪些

為強化資本市場對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和推動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支援作用,北交所、全國股轉公司(即新三闆的營運主體)制定了《北京證券交易所 全國股轉公司提升服務能力綜合行動方案》;首批共十八項内容(下稱“服務十八條”)于6月2日晚,在北交所官網被正式公示。

“服務十八條”被新三闆資深評論人周運南解讀為“北交所持續改革的‘頭菜’”。

今年1月的北京“兩會”期間,市人大代表、北交所總經理隋強在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專訪時曾表示,2023年北交所将堅持“改革強所、服務立所”的理念,在切實肩負起組織市場職責的同時,持續提升服務質效。而在半個多月前,即5月19日第五屆西城區企業上市主題交流活動上,隋強再次強調,下一步,北交所将進一步落實黨的二十大有關部署,在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的架構下,聚焦“改革”“服務”“生态”六字,全面推進北交所高品質發展,着力打造服務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特色優勢、比較優勢。

5月19日同一活動現場,證監會公司部主任魯頌賓在演講中也表示,“正抓緊彙聚調研過程中各方提出的意見建議,按照堅守定位、發揮特色,錯位發展的要求,緊緊圍繞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這個主題,研究制定全面系統的方案,促進北交所高品質發展,下一步,我們将積極推進北交所改革和發展工作。”

周運南認為,6月2日下發的是提升服務能力綜合行動方案,“那麼‘改革’‘服務’‘生态’六字中,還有‘改革’和‘生态’兩項重點。”

事實上,特别進入2023年以來,北交所已有一批标志性改革舉措取得積極效果。

北交所今年以來連續推出融資融券(即“兩融”)、混合做市兩項創新業務;北證50指數也自2022年11月初首發後,分别于2022年11月25日、2023年2月24日以及5月26日,釋出了三輪成份股定期調整公告。

從實際運作情況來看,記者從北交所獲悉,北證50指數提供了市場表征和投資基準,帶動發行了8隻指數基金。融資融券業務豐富了投資者交易政策,目前兩融标的股票71隻。混合做市改善了交易品質,13家做市商為36隻股票做市,貢獻了做市股票成交金額的7.16%。

經過一年多的發展,顯然“200+”時代的北交所,已從平穩開市運作,逐漸邁向規模攻堅、功能提升的關鍵時期。北交所站在了新階段的新起點。

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 黃鑫宇

編輯 宋钰婷

校對 柳寶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