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26日,千人峰會 SSCL APAC 2023 在滬圓滿收官,洞隐科技COO董志剛先生受邀出席主論壇,發表了題為《數字化優先供應鍊:建立可靠性和彈性》的分享。
會上同期舉辦了“SSCL金鍊獎”頒獎典禮,洞隐全資子公司科箭軟體憑借自身綜合實力,以及具有顯著經濟與社會效益的供應鍊SaaS應用案例,榮獲“最佳供應鍊雲服務獎”,并被收入《SSCL最佳案例集》。
以下是本次分享内容,Let's start ~
洞隐科技COO | 董志剛 Ken Dong
大家好,我是洞隐科技的董志剛,非常高興今天有這個機會跟大家交流探讨。
過去我們的供應鍊數字化一直緻力于實作“高效”,而根據IDC《2022年全球供應鍊調研》結果,“成本上升和供應鍊執行”是企業近期最為關注的兩大挑戰,你是不是也在思考:
如何減少生産中的延遲和中斷,控制成本?
怎樣才能及時調整生産和供應計劃,更好地應對市場需求變化?
如何保障供應鍊的穩定和持續,降低供應鍊風險?
... ...
在應對措施方面,更多供應鍊管理者普遍認為“提升供應鍊靈活性,改進供應鍊可視化”是目前最可行的方案。
由此可以解決企業面對客戶期望值不斷增加、産品生命周期變得更短、市場需求波動愈發頻繁、新的市場玩家不斷湧入所帶來的不穩定和不适應。
而不穩定和不适應的正向表現是可靠和彈性,自然而然地,後者成為了供應鍊數字化的下一個路标。
01
打通全程供應鍊,讓資料絲滑連接配接
要想建立可靠又具彈性的供應鍊,需要打通供應鍊執行全流程,形成流暢、共享的網狀生态系統,進而強化利益相關方之間的協作、透明度,擷取供應鍊上所有流程的實時資訊——從規劃、采購、生産、處理、運輸到最後一公裡傳遞。
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們整合了科箭的一體化供應鍊執行雲與吉聯的物流企業數字化解決方案,創立了一站式全程供應鍊物流數字化新品牌——洞隐科技。
從服務角色上看,通過融合科箭與吉聯的産品後,新洞隐提供的供應鍊執行雲服務能連結貨主、經紀人、貨運代理、第三方物流、承運人、海關碼頭等機構,到收貨人的供應鍊全角色。
并基于開放的API和EDI服務,通過內建并協同上下遊系統,最終連結全程供應鍊,打通上下遊資料流。
從服務場景來看,我們融合後的産品線能幫助制造業或品牌方的貨主企業及物流企業統籌供應鍊全場景。
能夠覆寫從原材料到工廠、營銷管道和産品傳遞給最終客戶及消費者的端到端環節,實作訂單履行,倉配協同,智能優化及資料洞察。
洞隐産品及服務
還有雲端部署、按需付費、快速上線、高頻疊代、大幅降低實施與開發成本這5大優勢,幫助企業使用者的供應鍊數字化之路走得更快更穩。
02
資料絲滑連接配接,打造透明供應鍊
基于科箭和吉聯多年來的服務積累,洞隐未來将聚焦在零售/消費品、工業制造、生命科學、物流以及航運貨代這幾大行業。下面給大家簡單介紹2個成功打通供應鍊資訊流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 I 今麥郎
上線産品 :OMS-WMS-TMS-AMS
我們的雲産品為今麥郎建構內建供應鍊業務系統,建立集團級OMS,從飲品、食品事業部開始逐漸推廣進而形成集團級WMS內建,建立城配WMS及TMS運輸管理系統并內建至OMS,以支撐全國300個地級市DC倉和準DC“新四合一”業務發展。
今麥郎集團整體供應鍊數字化能力得到更新,将全管道訂單履約在組織架構層面統一至供應鍊管理中心。
打通生産物流、成品物流、資訊流、資金流原有的資訊孤島,重構供應鍊資訊化平台,替換原有各分組分散的資訊化系統;提高生産及城配訂單、倉儲、物流管理營運效率。
案例二 I 某零售500強
上線産品 :WMS-TMS-AMS-TOS
我們與該企業合作建立了一套标準的倉儲運輸流程,支援各DC的物流運作,覆寫進口物流、采購物流、整車物流、城配物流、幹線調撥、冷鍊物流、多式聯運和倉儲管理,并同時支援2B業務和2C業務。
通過AI智能算法優化,根據訂單的件重體、門店收貨時間、道路限行、車型、價格等生成配送計劃,實作運輸計劃效率提升15%,運輸費用降低1.5%。
整合企業内部系統,實作訂單系統,門店系統,WM系統,财務系統、企業微信等多系統關聯;整合供應商、承運商、DC、門店等通過使用洞隐WMS和TMS系統,實作供應商上下遊高效協同。
03
透明供應鍊,不隻是資料連接配接
透明供應鍊,不隻是客戶、供應商和其他業務合作夥伴之間的資料共享和協作,還包括可視化貨物和訂單的跟蹤,更重要的是可以幫助快速決策。
是以在洞隐成立之後,我們在實作供應鍊的透明上做了進一步拓展,研發推出了一款新的供應鍊可視化産品——Wali。
Wali支援水運、路運、空運以及鐵路運輸四大運輸模式,提供運力計劃、貨物跟蹤、位置服務三大服務。目前已連接配接國内外43家船公司、89家航空公司、30+快遞公司、20+GPS/北鬥地圖。
融合這些不同來源的資料,通過Open API、Web應用、統計分析,可以幫助企業實作全程供應鍊可視化,實時掌握物流環節動态,更好地規避風險。
最後,我們回歸到這次的分享主題,建立供應鍊的可靠性和彈性,需要更快感覺、及時響應。連結全程資料流,實作全面可視化将會是這一階段數字化供應鍊的一個大方向,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