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知道農技人員網際網路和高校網絡資訊平台建構及應用嗎?

作者:現代商貿工業雜志社
你知道農技人員網際網路和高校網絡資訊平台建構及應用嗎?

摘編自雜志文章《基層農技人員網際網路+高校網絡資訊平台建構及應用》,原文刊于《現代商貿工業》(國内統一刊号:CN42-1687/T;國際标準刊号:ISSN 1672-3198)2023年第8期。

【作者】楊文白 張玉科 付勇 劉沫

【作者簡介】

楊文白(1990-),女,遼甯錦州人,碩士,錦州醫科大學、助理實驗師,研究方向:計算機應用。

劉沫(1963-),女,遼甯錦州人,教育碩士,錦州醫科大學、教授、主任護師,研究方向:非學曆教育訓練、職業技能教育訓練

你知道農技人員網際網路和高校網絡資訊平台建構及應用嗎?

【摘要】

高校是農業教育的中堅力量和主力軍,有着科研、教育、人才優勢,除培養專業大學生外,還可以發揮高校服務社會職能,對農技推廣服務人員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和教育訓練,助力農村人力資源的整體優化。錦州醫科大學是遼甯省内唯一具有涉農院校的醫科大學,多年來在服務農村基層農技推廣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實踐,針對傳統教育訓練模式存在的問題,借鑒國内外先進理念與經驗,在傳統教育訓練模式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建構“基層農技推廣人員能力提升資訊平台”,探索網際網路+背景下高校服務基層農技人員線上線下新模式,進而為解決目前農技人員職業教育訓練中存在的問題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

基層農技人員;網際網路+;高校;網絡資訊平台;建構及應用

0.前言

近幾年,黨和政府進一步加大力度推進農技推廣,并支援高等農業院校參與公益性農技推廣教育訓練。習近平主席寄語全國涉農高校廣大師生要繼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1.網絡資訊平台建構的前提基礎

錦州醫科大學作為涉農高校,從2016年開始,學校主動适應繼續教育轉型,認真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等檔案精神,依托錦州市“職業教育訓練政府補貼項目”,系統研究國家政策,準确定位自身優勢,堅持服務全民終身學習教育體系,發揮高校技術與人才優勢,堅持“面向基層,服務遼甯經濟和社會發展”宗旨,積極發揮高校優勢,探索高校服務“三農”模式,教育訓練目标主要着眼于新階段畜牧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需要,以"基層畜牧技術改革與建設"項目和職業技能教育訓練和鑒定為重點,着力提高基層畜牧推廣管理人員水準、養殖戶技術能力和鄉村獸醫技術水準。教育訓練内容為理論教育訓練、實用技術教育訓練。采取理論與實操相結合,主講與互動結合,現場解答農技人員、養殖大戶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難點疑點問題,很受歡迎。教育訓練畜牧技術推廣指導員、養殖大戶4000餘人,發放職業資格鑒定證書3000餘人,教育訓練足迹遍布遼甯省内20餘個市縣鄉及基層機關,大大提高了學校聲譽,得到了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的廣泛認同,為促進我省畜牧業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高校應有的作用。

但随着經濟的發展,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程序加快,農業适度規模經營比重提高,原有的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模式逐漸被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為主體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所替代。導緻原有的高校服務模式和推廣内容無法滿足大規模、高品質教育訓練的需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是以,探索新型高效的高校農技服務模式勢在必行。

2.學校農技推廣教育訓練面臨的主要問題

2.1 管理體制機制需要調整

高校舉辦的農技人員教育訓練屬于繼續教育學院的非學曆教育範疇,由繼續教育學院負責,也有高校為此成立教育訓練學院,與繼續教育學院合署辦公,屬于民辦非企業性質,獨立法人,我校就屬于這種性質。這種高校成立的民辦非企業性質要承辦社會教育訓練,處于高校與民辦非企的體制和機制的中間地帶,實際過程中有許多困惑甚至瓶頸。首先,高校普遍執行的工資總量控制的績效工資收入配置設定制度和預算管理制度難以适應教育訓練政策和教育訓練市場的變化。其次,高校承接農技教育訓練項目不是政府指定而是面向市場,能否立項難以保證,即使立項成功,也是短期行為,缺乏長遠規劃,很難形成長效機制,直接影響農技推廣的效果、效率和效益。再者,高校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學科專家下基層開展技術推廣常與教學、科研工作之間存在時間上的沖突,也沒有納入績效考核與職稱評聘中,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影響教師下基層從事農技推廣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政府、高校和農技推廣機構三者之間缺乏有效銜接及深度融合體制,涉農高校内農技推廣任務不明确,沒有具體責任部門,農技推廣工作可做可不做。是以說,高校内部農技推廣的管理體制和機制有待理順。

2.2 教育訓練資金管道單一且不足

高校農技推廣教育訓練的資金來源為政府項目撥款及少量的農業科研經費。首先,高校教育訓練立項需要面向畜牧行業内外及大量的線下教育訓練機構。其次,一個項目立項成功,要經曆國家和地方政府的管理、制約條例和繁多程式才能獲得。加之經費審批時間長、落實困難,一旦項目不能繼續,很多教育訓練就成為一次性終結教育,很難對個體實施連續性的繼續教育,高校教育訓練難以形成有效的機制,教學、科研和推廣不能深度融合。與國外涉農高校相比,大陸用于涉農高校農技推廣的資金來源單一且不足。

2.3 教育訓練方式方法有待改善

傳統的農技推廣模式雖然能完成農業科技的有效輸送,但在面對規模化的新主體時,科技服務的效率則顯得捉襟見肘。首先,傳統教育訓練方式方法有限,隻能對參加教育訓練的農技人員面對面理論講解、操作示範,參觀養殖場也由于防護要求受到限制。我校近幾年教育訓練的農技人員有4000餘人,隻占遼甯省農技人員的極少部分。其次,基層農技推廣,依然存在對知識更新認識不足、教育訓練管理和保障機制、教育訓練模式陳舊單一、人員少工作量大、隊伍不穩定、積極性不高、推廣體系不健全、機制運作不暢等問題。例如,遼甯省有14家市級推廣機構、70餘家縣級推廣機構、600餘家鄉級推廣機構,面對這麼龐大的農技人員教育訓練需求,師資力量明顯不足,加之高校教師有限,又沒有相應的激勵政策和評價體系,後續推廣教育訓練效果并不樂觀。雖然自媒體時代提倡利用手機、網際網路手段,但面對海量的資訊,農技人員很難甄别良莠。農技推廣與普及工作創新,需要插上“資訊化的翅膀”,創新網際網路+農業科技推廣與普及模式及其應用。

3.網際網路+高校網絡資訊平台的建構

3.1 網際網路+高校資訊平台建構的意義

教育部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資訊化發展》的意見中明确提出,職業教育資訊化發展是不可阻擋的時代趨勢,各職業院校及其教師要順應潮流、迎接挑戰。利用網際網路加速農技推廣是網際網路時代、資訊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鑒于我校農技人員教育訓練存在體制機制、方式方法、師資經費等問題,必須改革現有教育訓練模式,探索新形勢下應對政策。在前期線下教育訓練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礎上,我們積極探索網際網路+高校農技服務新模式,即線上+線下結合的教育訓練模式,建構了“遼甯省基層農技推廣人員能力提升網絡資訊平台”,利用我校專家人才資源優勢搭建高校與基層之間的橋梁,與遼甯省内市、縣推廣機建構立長久聯系,為現代基層農技推廣工作提供了一套可複制、可推廣的高效教育訓練模式。此平台的建構解決了“傳統教育訓練主要采取集中面授、理論灌輸的教學方式”,全方位激發學員興趣,解決“工學沖突 ”。同時也解決了高校農技推廣出現的“缺人下、不敢下、不想下、不能下”的局面。

3.2 網絡資訊平台的建構及使用

建構網絡資訊平台,我們首先解決了3個網絡平台有關鍵技術,一是客戶終端APP開發,二是安全政策問題,通過Android Studio搭建環境,JDK進行系統編譯,SDK工具包來實作後期開發、用Activity實作頁面操作、用Intent傳遞資訊完成了APP主體功能的建構;通過建立身份認證機制、可信通路機制、隐私保護機制、虛拟安全機制來實作定時有效安全隔離。建立線上線下教育訓練關聯的有效教育訓練機制是本平台的關鍵問題之三,采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與科學的教育訓練内容相結合,完成線上教育訓練任務。

你知道農技人員網際網路和高校網絡資訊平台建構及應用嗎?

其次,根據農技人員需求,網絡平台着重實作兩個功能,一是資訊共享功能,主要通過基層動态、三農熱點、政策法規三個子產品實作對農技人員的資訊傳播,使農技人員随時可以适時了解國家的政策及法律法規、基層動态;二是教育訓練功能,主要通過農技知識、答疑解惑、網絡課程、品牌推廣四個子產品實作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的教育訓練。創新之處主要在于,依托大學的優質資源建構平台,線下曾經為農技人員教育訓練的專家教授進入平台為農技人員答疑解惑,彼此建立了長久的關系。

4.網際網路+高校教育訓練模式推廣應用效果

(1)新模式産生重要影響。網際網路+高校教育訓練模式,教育訓練足迹遍布遼甯省内20餘個市縣鄉及基層機關,幾年來開展各類非學曆教育訓練70餘次。教育訓練人數達5000餘人,大大提高了學校聲譽。我校畜牧獸醫學院與16家校外高水準實踐基地簽訂聯合培養協定,承擔遼甯省科技特派行動之農民技術員教育訓練任務,教育訓練學員1800餘名,獲得遼甯省“科技特派行動先進集體”、“先進個人”和“錦州市民辦教育優秀機關”等榮譽稱号,解決了基層長遠教育訓練問題,建立了一支“永遠不走的專家團隊”。

(2)品質建設成果豐碩。該平台立足繼續教育改革實踐,緊緊圍繞基層農技人員能力提升不斷探索和創新,幾年來,教育訓練教學改革立項12項,獲得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發表論文10餘篇,編寫教育訓練教材及科普著作5部。基層農技人員積極加入農技推廣研究,綜合素質明顯提高。改革經驗受到政府、社會及媒體廣泛關注。學習強國多次以“緊跟需求辦教育訓練,提高品質促發展”、“依托專業優勢,助力鄉村振興”為題報道,大大提高了我校聲譽。

(3)培養了一批創新的“雙師型”優秀教師隊伍。改革實踐極大地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他們積極參與繼續教育的改革與實踐,幾年來培養雙師型教師20餘名,獲各項榮譽11項,錦州市職業能力建設專家6人,國家級技能考評員10人,國家級品質技術監督員3人。由我校專家研究的“遼甯省絨山羊常見病網上診斷系統,”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操作性,為養殖戶和廣大基層獸醫提供了一個友善快捷的診療平台,非常具有推廣價值,獲得國家專利。教師為基層農技人員、養殖大戶編寫《絨山羊常見疾病治療與預防》、《家庭科學養雞與雞病防治》等教育訓練教材和科普著作5部,獲得各類榮譽11項。這些雙師型教師在省内行業影響很大,一些優秀的教師在國内也是非常知名的,是以吸引了許多機構和我們合作,有效促進了學校的繼續教育事業健康持續發展。

5.資訊平台功能的完善與展望

相比線下教育訓練,線上網絡教育訓練平台的建立時間不長,雖然廣大農技人員很認可這種模式,但是在實際運作過程中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何吸引更多的農技人員加入其中,通過平台解決實際問題,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與完善。下一步,我們将探索建立網絡教學資源庫,提供24小時不間斷的教學資源下載下傳。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在高校與推廣機構之間架起深度融合溝通的橋梁與紐帶,通過網絡建立高校牽頭的區域性"基層農技推廣教育科技聯盟",吸引更多的農技人員加入,聯盟成員遇到問題,可以第一時間與高校技術指導教師聯系,能夠在網上通過咨詢解決的提倡在網上解決,特殊情況去現場解決。目的是通過多元參與,凝聚多方力量,整合資源,共享成果,共同破解農技推廣中存在的難題,促進政策落實、項目實施、成果轉化、産業發展,教育教育訓練等。

提倡利用網際網路+平台,并不是完全取代傳統的教育訓練方式,也不是簡單地将線下課程挪到線上即可,而是建構一種"線上線下混合式"創新高校教育訓練模式,這種混合模式是基于基層所需有目的地去提供,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了解畜牧産業人員的特點和需求,分批分類教育訓練,因材施教,提高針對性,進而确實提高教育訓練效率,最大程度将知識轉化為生産力。

參考文獻

[1] 邱亞洪.廣東高等農業院校參與公益性農技推廣人員教育訓練的模式探索[J].廣東農業科學,2013(4):202-204.

[2] 孫中華.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夯實建設現代化農業的微觀基礎[J].農村經營管理,2012(1):1.

[3] 韋紅教.高校成立民辦非企業機關承接社會教育訓練業務的思考[J].廣西教育,2017(4):182-183.

[4] 葉茂林,呂建秋,等.“網際網路+大學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新途徑探索——以華南農業大學為例[J].農業科技管理,2021,40(1):66-69.

[5] 雷穎,王明峰,等.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高校農技推廣服務模式探索——以江蘇省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18(4):114-117.

[6] 王藝陶.大連市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知識更新教育訓練的實踐[J].經濟管理,2017(4):46-47.

[7] 薛世海.公益性農技推廣體系與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與創新——以酒泉市肅州區為例[J].農技推廣,2021(9):16-17.

[8] 謝培庚,張智優,等.湖南“網際網路”農業科技推廣與普及探析[J].湖南農業科學,2020(4):72-75.

[9] 丁豔,吳海燕.“網際網路+職業教育訓練”模式探索與實踐[J].中國教育訓練,2019(11):23-24.

[10] 湯國輝,黃啟威.高校、科研院所參與農技推廣創新服務的融合體系建構研究[J].中國農業教育,2021,22(2):55-62.

[11] 陳敏.畜牧業教育訓練市場的供給和需求[J].畜牧産業,2021(9):55-58.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