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你知道农技人员互联网和高校网络信息平台构建及应用吗?

作者:现代商贸工业杂志社
你知道农技人员互联网和高校网络信息平台构建及应用吗?

摘编自杂志文章《基层农技人员互联网+高校网络信息平台构建及应用》,原文刊于《现代商贸工业》(国内统一刊号:CN42-1687/T;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3198)2023年第8期。

【作者】杨文白 张玉科 付勇 刘沫

【作者简介】

杨文白(1990-),女,辽宁锦州人,硕士,锦州医科大学、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刘沫(1963-),女,辽宁锦州人,教育硕士,锦州医科大学、教授、主任护师,研究方向:非学历培训、职业技能培训

你知道农技人员互联网和高校网络信息平台构建及应用吗?

【摘要】

高校是农业教育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有着科研、教育、人才优势,除培养专业大学生外,还可以发挥高校服务社会职能,对农技推广服务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和培训,助力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优化。锦州医科大学是辽宁省内唯一具有涉农院校的医科大学,多年来在服务农村基层农技推广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践,针对传统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与经验,在传统培训模式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构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能力提升信息平台”,探索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服务基层农技人员线上线下新模式,从而为解决目前农技人员职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

基层农技人员;互联网+;高校;网络信息平台;构建及应用

0.前言

近几年,党和政府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农技推广,并支持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公益性农技推广培训。习近平主席寄语全国涉农高校广大师生要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1.网络信息平台构建的前提基础

锦州医科大学作为涉农高校,从2016年开始,学校主动适应继续教育转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精神,依托锦州市“职业培训政府补贴项目”,系统研究国家政策,准确定位自身优势,坚持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发挥高校技术与人才优势,坚持“面向基层,服务辽宁经济和社会发展”宗旨,积极发挥高校优势,探索高校服务“三农”模式,培训目标主要着眼于新阶段畜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以"基层畜牧技术改革与建设"项目和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为重点,着力提高基层畜牧推广管理人员水平、养殖户技术能力和乡村兽医技术水平。培训内容为理论培训、实用技术培训。采取理论与实操相结合,主讲与互动结合,现场解答农技人员、养殖大户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疑点问题,很受欢迎。培训畜牧技术推广指导员、养殖大户4000余人,发放职业资格鉴定证书3000余人,培训足迹遍布辽宁省内20余个市县乡及基层单位,大大提高了学校声誉,得到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广泛认同,为促进我省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高校应有的作用。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程加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提高,原有的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逐渐被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所替代。导致原有的高校服务模式和推广内容无法满足大规模、高质量培训的需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因此,探索新型高效的高校农技服务模式势在必行。

2.学校农技推广培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管理体制机制需要调整

高校举办的农技人员培训属于继续教育学院的非学历教育范畴,由继续教育学院负责,也有高校为此成立培训学院,与继续教育学院合署办公,属于民办非企业性质,独立法人,我校就属于这种性质。这种高校成立的民办非企业性质要承办社会培训,处于高校与民办非企的体制和机制的中间地带,实际过程中有许多困惑甚至瓶颈。首先,高校普遍执行的工资总量控制的绩效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和预算管理制度难以适应培训政策和培训市场的变化。其次,高校承接农技培训项目不是政府指定而是面向市场,能否立项难以保证,即使立项成功,也是短期行为,缺乏长远规划,很难形成长效机制,直接影响农技推广的效果、效率和效益。再者,高校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科专家下基层开展技术推广常与教学、科研工作之间存在时间上的冲突,也没有纳入绩效考核与职称评聘中,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影响教师下基层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政府、高校和农技推广机构三者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及深度融合体制,涉农高校内农技推广任务不明确,没有具体责任部门,农技推广工作可做可不做。所以说,高校内部农技推广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有待理顺。

2.2 培训资金渠道单一且不足

高校农技推广培训的资金来源为政府项目拨款及少量的农业科研经费。首先,高校培训立项需要面向畜牧行业内外及大量的线下培训机构。其次,一个项目立项成功,要经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管理、制约条例和繁多程序才能获得。加之经费审批时间长、落实困难,一旦项目不能继续,很多培训就成为一次性终结教育,很难对个体实施连续性的继续教育,高校培训难以形成有效的机制,教学、科研和推广不能深度融合。与国外涉农高校相比,大陆用于涉农高校农技推广的资金来源单一且不足。

2.3 培训方式方法有待改善

传统的农技推广模式虽然能完成农业科技的有效输送,但在面对规模化的新主体时,科技服务的效率则显得捉襟见肘。首先,传统培训方式方法有限,只能对参加培训的农技人员面对面理论讲解、操作示范,参观养殖场也由于防护要求受到限制。我校近几年培训的农技人员有4000余人,只占辽宁省农技人员的极少部分。其次,基层农技推广,依然存在对知识更新认识不足、培训管理和保障机制、培训模式陈旧单一、人员少工作量大、队伍不稳定、积极性不高、推广体系不健全、机制运行不畅等问题。例如,辽宁省有14家市级推广机构、70余家县级推广机构、600余家乡级推广机构,面对这么庞大的农技人员培训需求,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加之高校教师有限,又没有相应的激励政策和评价体系,后续推广培训效果并不乐观。虽然自媒体时代提倡利用手机、互联网手段,但面对海量的信息,农技人员很难甄别良莠。农技推广与普及工作创新,需要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创新互联网+农业科技推广与普及模式及其应用。

3.互联网+高校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

3.1 互联网+高校信息平台构建的意义

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是不可阻挡的时代趋势,各职业院校及其教师要顺应潮流、迎接挑战。利用互联网加速农技推广是互联网时代、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鉴于我校农技人员培训存在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师资经费等问题,必须改革现有培训模式,探索新形势下应对策略。在前期线下培训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探索互联网+高校农技服务新模式,即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模式,构建了“辽宁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能力提升网络信息平台”,利用我校专家人才资源优势搭建高校与基层之间的桥梁,与辽宁省内市、县推广机构建立长久联系,为现代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提供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效培训模式。此平台的构建解决了“传统培训主要采取集中面授、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全方位激发学员兴趣,解决“工学矛盾 ”。同时也解决了高校农技推广出现的“缺人下、不敢下、不想下、不能下”的局面。

3.2 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及使用

构建网络信息平台,我们首先解决了3个网络平台有关键技术,一是客户终端APP开发,二是安全策略问题,通过Android Studio搭建环境,JDK进行系统编译,SDK工具包来实现后期开发、用Activity实现页面操作、用Intent传递信息完成了APP主体功能的构建;通过建立身份认证机制、可信访问机制、隐私保护机制、虚拟安全机制来实现定时有效安全隔离。建立线上线下培训联动的有效培训机制是本平台的关键问题之三,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科学的培训内容相结合,完成线上培训任务。

你知道农技人员互联网和高校网络信息平台构建及应用吗?

其次,根据农技人员需求,网络平台着重实现两个功能,一是信息共享功能,主要通过基层动态、三农热点、政策法规三个模块实现对农技人员的信息传播,使农技人员随时可以适时了解国家的政策及法律法规、基层动态;二是培训功能,主要通过农技知识、答疑解惑、网络课程、品牌推广四个模块实现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创新之处主要在于,依托大学的优质资源构建平台,线下曾经为农技人员培训的专家教授进入平台为农技人员答疑解惑,彼此建立了长久的关系。

4.互联网+高校培训模式推广应用效果

(1)新模式产生重要影响。互联网+高校培训模式,培训足迹遍布辽宁省内20余个市县乡及基层单位,几年来开展各类非学历培训70余次。培训人数达5000余人,大大提高了学校声誉。我校畜牧兽医学院与16家校外高水平实践基地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承担辽宁省科技特派行动之农民技术员培训任务,培训学员1800余名,获得辽宁省“科技特派行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锦州市民办教育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解决了基层长远培训问题,建立了一支“永远不走的专家团队”。

(2)质量建设成果丰硕。该平台立足继续教育改革实践,紧紧围绕基层农技人员能力提升不断探索和创新,几年来,培训教学改革立项12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发表论文10余篇,编写培训教材及科普著作5部。基层农技人员积极加入农技推广研究,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改革经验受到政府、社会及媒体广泛关注。学习强国多次以“紧跟需求办培训,提高质量促发展”、“依托专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为题报道,大大提高了我校声誉。

(3)培养了一批创新的“双师型”优秀教师队伍。改革实践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他们积极参与继续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几年来培养双师型教师20余名,获各项荣誉11项,锦州市职业能力建设专家6人,国家级技能考评员10人,国家级质量技术监督员3人。由我校专家研究的“辽宁省绒山羊常见病网上诊断系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为养殖户和广大基层兽医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诊疗平台,非常具有推广价值,获得国家专利。教师为基层农技人员、养殖大户编写《绒山羊常见疾病治疗与预防》、《家庭科学养鸡与鸡病防治》等培训教材和科普著作5部,获得各类荣誉11项。这些双师型教师在省内行业影响很大,一些优秀的教师在国内也是非常知名的,因此吸引了许多机构和我们合作,有效促进了学校的继续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5.信息平台功能的完善与展望

相比线下培训,线上网络培训平台的建立时间不长,虽然广大农技人员很认可这种模式,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何吸引更多的农技人员加入其中,通过平台解决实际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完善。下一步,我们将探索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教学资源下载。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在高校与推广机构之间架起深度融合沟通的桥梁与纽带,通过网络建立高校牵头的区域性"基层农技推广教育科技联盟",吸引更多的农技人员加入,联盟成员遇到问题,可以第一时间与高校技术指导教师联系,能够在网上通过咨询解决的提倡在网上解决,特殊情况去现场解决。目的是通过多元参与,凝聚多方力量,整合资源,共享成果,共同破解农技推广中存在的难题,促进政策落实、项目实施、成果转化、产业发展,教育培训等。

提倡利用互联网+平台,并不是完全取代传统的培训方式,也不是简单地将线下课程挪到线上即可,而是构建一种"线上线下混合式"创新高校培训模式,这种混合模式是基于基层所需有目的地去提供,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了解畜牧产业人员的特点和需求,分批分类培训,因材施教,提高针对性,从而确实提高培训效率,最大程度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参考文献

[1] 邱亚洪.广东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培训的模式探索[J].广东农业科学,2013(4):202-204.

[2] 孙中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夯实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微观基础[J].农村经营管理,2012(1):1.

[3] 韦红教.高校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承接社会培训业务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7(4):182-183.

[4] 叶茂林,吕建秋,等.“互联网+大学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新途径探索——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21,40(1):66-69.

[5] 雷颖,王明峰,等.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高校农技推广服务模式探索——以江苏省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8(4):114-117.

[6] 王艺陶.大连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的实践[J].经济管理,2017(4):46-47.

[7] 薛世海.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与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与创新——以酒泉市肃州区为例[J].农技推广,2021(9):16-17.

[8] 谢培庚,张智优,等.湖南“互联网”农业科技推广与普及探析[J].湖南农业科学,2020(4):72-75.

[9] 丁艳,吴海燕.“互联网+职业培训”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培训,2019(11):23-24.

[10] 汤国辉,黄启威.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农技推广创新服务的融合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21,22(2):55-62.

[11] 陈敏.畜牧业培训市场的供给和需求[J].畜牧产业,2021(9):55-58.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