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挖掘時空大資料優勢潛能,以數字化建設支撐高品質發展

作者:許剛(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副研究員)

大陸正處于高品質發展轉型與新一輪資訊技術革命的曆史交彙期,數字技術創新為高品質發展帶來了新動能。中共中央、國務院2023年2月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強調了資料這一新型生産要素在數字時代的重要意義。以資料驅動數字化建設,以數字化建設支撐高品質發展,是實作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路徑。現實世界80%的資訊與地理位置有關,而我們又處在一個高頻演化的大資料時代,含有地理位置和時間資訊的大資料被稱為時空大資料。時空大資料具有空間、時間和專題屬性三重資訊,覆寫寬泛、規模巨大、類型多樣、資訊豐富,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是推動經濟和社會高品質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資料資源。是以進一步認識時空大資料的功能特性、充分挖掘時空大資料的優勢潛能、着力建構支撐高品質發展的時空大資料理論和應用體系,對驅動社會經濟高品質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發揮時空大資料優勢,豐富高品質發展時代内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品質發展不隻是一個經濟要求,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不是隻對經濟發達地區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區發展都必須貫徹的要求;不是一時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須長期堅持的要求”。這一論述深刻闡明了高品質發展的方向及要求,即全空間、長時間、全方位。時空大資料能夠全面、系統、及時地反映社會經濟發展特征及未來趨勢,以“時、空”優勢賦予高品質發展更廣闊的時代内涵。

發揮空間優勢,擴大高品質發展的實行範圍。高品質發展是對全國範圍所有地區的要求,需要有覆寫全國的資料支撐。從空間次元而言,時空大資料可将發展狀況同空間位置關聯,大到全國,小到社群,均可利用時空大資料形成決策輔助地圖等可視化産品,為決策層提供清晰明了的區域發展圖譜,加快健全市場一體化發展、區域戰略統籌、鄉村振興等戰略措施。

引入時間要素,支撐高品質發展的長期戰略。高品質發展不在一時一刻,而是一個持續性的長期過程,需要把握社會長期發展規律,并進行有效幹預。時空大資料具有傳統大資料所沒有的時間屬性資訊,能夠通過長時序的土地使用、人口密度等資料,輔助城市規劃、人口引流等長期戰略部署。

涵蓋屬性特征,拓寬高品質發展的推行廣度。高品質發展涵蓋經濟、社會、環境等方方面面,是一個系統性工作。傳統資料體系因其次元單一性,很難同時滿足多方面需求。時空大資料能夠很好地彌補這項短闆,其資料覆寫規模非常龐大,不僅包含了位置和時間資訊,還同時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态文明建設等領域的資料。通過對時空大資料的深度分析,可以擷取市場變化、産品需求等資訊,為産業轉型更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國家戰略提供決策依據。此外,在氣象災害、公共衛生、環境保護、交通管理等領域,也能夠依托時空大資料進行實時監控、預警溯源等。

二、時空大資料技術完備,支撐高品質發展條件成熟

時空大資料作為新型的生産要素投入使用,需要有堅實的制度保障與技術支援。目前,國家政策、基礎設施、相關技術均已完備,為時空大資料的應用落地提供了全方面支撐。

資料管理機構支撐時空大資料的歸集與共享。在過去,時空大資料來源分散、格式不一,資料歸集難度較大,資料分析和應用存在很大困難。國家資料局建立後,統一的排程和管理機制能夠更好地整合時空大資料資源,形成多層次的時空大資料體系。這樣能夠保障資料的準确和安全,規範資料的流通與交易市場,友善資料的共享和利用;也能夠統籌規劃資料的使用,發揮制度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同時,國家資料局制定的相關政策和标準,維護了時空大資料的應用市場,推動時空大資料在各行業的應用,有助于促進技術、産業的創新與發展。

數字基礎設施保障時空大資料的實時收集、分析。目前大陸衛星通信、傳感器、5G基站、光纖網絡等資訊技術基礎設施已基本實作全面覆寫,這滿足了時空大資料實時感覺、高效擷取、高速傳輸的需要,也為數字中國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未來,大陸數字技術設施的建設将繼續完善和發展,為時空大資料的廣泛應用提供更加強大的技術支援和保障。

數字前沿科技實作時空大資料的開發利用。大陸的遙感測繪與地理資訊技術水準處于全球前列,取得了重要成果,能夠顯著提升時空大資料的品質和精度,為時空大資料的處理和利用提供了技術保障。此外,大陸在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數字前沿科技領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綜合運用這些前沿科技,能夠有效支撐時空大資料的應用,提高資料的價值和利用效率。随着數字前沿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創新,時空大資料的應用前景還将不斷拓展和深化。

三、強化時空大資料驅動作用,促進應用落地

在數字中國和數字政府建設的關鍵節點,應進一步完善配套體制機制,持續推進相關技術發展,全面促進時空大資料技術的應用,驅動更高水準的高品質發展。

以制度保障夯實資料底座。一是以國家資料局建成為契機,協調各地政府和相關部門,打破“資料孤島”,統一資料格式與歸集标準,建立資料保密與共享制度,推動全方位、全空間的資料收集和共享。二是建構全國性的時空大資料庫以及資料共享平台,實作時空大資料的自動化、實時化采集整理,以及标準化、統一化調配共享。

以研究創新推動技術發展。時空大資料處理與分析涵蓋計算機科學、數學、統計學、測繪遙感與地理資訊科學等多個學科領域。一方面,要推進理論研究與技術開發,做優做強基礎理論,化解“卡脖子”技術,推動學科之間的深度融合,建設跨學科交叉培養的人才隊伍。另一方面,要堅持創新驅動,探索多學科協同創新體系,促進産學研交叉融合,結合前沿科技,打造技術優勢。

以實際需求促進應用落地。一是以時空大資料發展高效協同的數字政務,利用時空大資料的分析預測功能,服務政府規劃、社會治理和績效考核等。二是推動時空大資料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利用時空大資料對發展趨勢與要素關系的研判功能,精準規劃産業布局,協助建立全國大市場。三是以時空大資料增進民生福祉,依托實時感覺與分析系統打造智能服務平台,促進公共服務普惠化,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四是運用時空大資料技術統一自然資源管理體系,建立生态環境監測、保護與治理系統,建設綠色智慧的生态文明。五是以時空大資料技術打造繁榮自信的數字文化,利用三維掃描等技術保留曆史遺存,促進文化傳承。

來源: 光明網-理論頻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