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城市時空大資料标準解讀 ⑤丨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過程中發揮網際網路地圖資料要素價值

作者:自然資源部
城市時空大資料标準解讀 ⑤丨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過程中發揮網際網路地圖資料要素價值

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過程中發揮網際網路地圖資料要素價值

——《國土空間規劃城市時空大資料應用基本規定》系列解讀五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建構優勢互補、高品質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對新發展階段區域發展和空間治理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在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積極推進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工作中,如何實作高細粒度、高新鮮度、高準确性的國土空間與社會經濟發展洞察,是領域内共同面對的重大任務。在人工智能、網際網路和大資料技術的支撐下,網際網路地圖資料越來越成為國土空間規劃建設的重要資料參考和技術手段。

近日,自然資源部釋出《國土空間規劃城市時空大資料應用基本規定》(以下簡稱《基本規定》),規範了國土空間規劃領域中城市時空大資料的使用标準,建構了科學規範的資料品質控制體系和應用技術流程。這對國家運作發展、規劃學科發展來說均具有深遠的意義。

網際網路地圖資料在國土空間規劃領域的廣泛應用

近年來,資訊網絡和移動網際網路發生了飛速的發展。據CNNIC統計,截至2021年12月大陸網際網路使用者的總量達到10.32億,較上一年增長4296萬,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73%;同時,大陸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到99.7%。基于位置資訊的網際網路服務資料已覆寫大陸大部分地區,記錄了從城市空間到人類群體行為的多元城市資訊,為立體化、綜合化的國土空間感覺提供了新途徑,也為國土空間規劃,特别是城市範圍内的空間環境及人類活動在時間和空間尺度的觀測,提供了便利翔實的資料條件。

以網際網路地圖資料為重要核心的城市時空大資料,已漸進成為了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支撐。在華東、西北、華南地區多個省份的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過程中,時空大資料是國土空間情勢表達、人口流動、城鎮發展、交通态勢等多方面的資料基礎,能夠為城市與重點經濟區域調研提供充足的分析樣本,全面滿足國土空間規劃場景的使用需求。此外,依托人工智能與大資料分析技術,網際網路地圖可以對數以千計的關鍵場景下核心名額進行聚合分析與資料融合,實作對海量時空大資料的高效能檢索計算,可極大縮減調研多資料源的工期和成本,充分提升資料分析效率的同時,實作對國土規劃領域的研究、編制、審批、監督等多元化任務的有效支撐,使大批量資料的複雜場景分析和計算成為可能。

與此同時,基于城市人口地理大資料分析能力,網際網路地圖也能夠形成對人口、地理等多元度城市資料及多樣式可視化大資料分析與展示能力,并在自然資源與城市空間研究等不同層次、不同尺度進行規劃項目中應用,形成分層次、有梯度的資料分析與決策支撐成果,提升擷取資料效率及決策科學性,進而很大程度提高對國土空間運作狀态的掌握以及現象背後的規律與原因的挖掘,也為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與建設提供了新的視角與技術方法。

通過人工智能的智慧化手段與時空大資料的獨特資料次元,網際網路地圖可以從空間感覺、經濟動态、社會服務、人本體驗等多元度、多視角建構創新性的國土空間服務體系與服務能力,為實作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國土空間發展格局優化等目标提供強力有效的支撐。

新标準提出對網際網路地圖的廣泛和深入應用具有重大意義

由于網際網路地圖資料具有開源開放、資料量大、結構多元等特點,随着相關應用逐漸深入,對網際網路地圖資料進行規範化管理的必要性愈發凸顯。

近年來,在國土空間規劃實踐中,城市時空大資料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參考價值。此次釋出的《基本規定》,對資料的收集、生産、管理、應用提供了統一的标準規範和指導體系,明确了國土空間規劃城市時空大資料的定義與分類、擷取與品質控制基本要求、應用技術流程與典型場景的名額、資料服務要求,為新技術、新領域在國土空間規劃及場景化領域提供了清晰的指導與明确的方向,填補了對于國土空間規劃中城市時空大資料領域技術标準體系的空白。

首先,新标準的釋出,規範了網際網路地圖資料采集整理與應用的核心資料生産和管理環節,不僅解決了網際網路地圖資料分析難、融合難、質控難等應用難題,而且提升了城市時空大資料分析在國土空間規劃應用領域的智能化水準。

例如,新标準規範了網際網路地圖資料應包括“網際網路電子地圖服務商提供的興趣點POI、興趣面AOI、路網、街景資料等,以及使用者使用電子地圖時擷取到的有關對象位置等資訊,包括但不限于電子地圖的産品形式”。此外,新标準還明确了網際網路地圖資料所需要采集的資料種類及具體含義,形成了後續分析的标準化條件。同時,新标準所覆寫的資料不僅局限于地圖位置資訊,還包括如POI、街景資料等基于網際網路地圖采集形成的社會面資料、行為資料與實景資料,使得網際網路地圖資料更加生動翔實,也能夠更好地支撐國土空間規劃業務進行多元化的空間洞察與分析。是以,新标準的釋出對網際網路地圖資料在國土空間規劃領域的規範化應用,具有重要的引導意義。

其次,網際網路地圖資料具有多源異構非結構化的特點,傳統意義上,對此類資料的處理、解譯、融合和釋出,深度依賴資料算法、融合角度與解讀方式,存在較大的主觀性和不确定性。《基本規定》的釋出,首先對此類資料從采集至服務的全流程進行了規範。例如,标準的第七節提出了時空大資料應用的基本要求和技術流程,其中對城市時空大資料應用規定了明确的技術流程,并基于城市安全底線、人口結構、職住平衡、十五分鐘生活圈及區域聯系等典型場景,形成了典型名額,還提出了包括網際網路地圖在内的推薦資料項,以及詳盡的資料采集範圍和處理步驟。這就為城市時空大資料在國土空間規劃業務場景中具體需求的落地提供了清晰、标準化的技術路徑,統一了網際網路地圖資料分析解讀研判的口徑和評價依據。此外,新标準基于網際網路地圖資料開展國土空間規劃洞察,也能夠更好地實作不同時域間同地區資料的縱向評價與不同區域間資料的橫向評價,形成了基礎資料的标準一緻性。

最後,在《基本規定》的架構内,“資料服務要求”章節還明确限制了資料生産者、使用者、管理者等各個角色在面對城市時空大資料全生命周期中的管理責任和評價原則,提出如何對不同規模城市區域、不同場景業務應用、不同來源資料結構,進行資料采集、處理和品質控制,以及對于公共資料和公衆隐私資料的保護機制。這種資料服務能力的分層規範化管理,對于行業内各類機關在城市時空大資料的應用推廣與拓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牽引意義,有助于各種類型的政府機關與企事業機關更加有序且充分地參與時空大資料的建設活動和遵循相應的管理機制與技術評價準則,實作全産業鍊的繁榮發展。

綜上所述,結合《基本規定》提供的指導與範式,網際網路地圖能夠以高新鮮度的資料和貼近居民需求的服務場景,為城市國土空間規劃提供必不可少的業務依據,讓規劃結論更鮮活、更真實、更有效。

期待與展望

網際網路地圖資料是一個海量、原生、鮮活的龐大資料來源,每日數以千億次的位置服務調用與數以千萬的地圖服務應用,形成了大量的定位、POI、軌迹、分布等多源時空資料,蘊藏着難以估量的資料價值。對這類資料價值的規範、有序、靈活地進行挖掘與應用,還需要國土空間規劃從業者與網際網路地圖服務者共同進行大量工作來完成。并且,人工智能的加持,也在大幅提升網際網路地圖資料的精度、鮮度和豐富度。是以,在新标準的指導下,網際網路地圖資料能夠形成要素全面、标準統一、成果一緻、靈活高效的資料輸出模式,為城市時空資料的全生命周期生産與管理提供了堅實的資料品質基礎。而在新标準的規範下,網際網路地圖服務通過豐富的時空資料應用經驗和高規格的标準化要求,能夠為國土空間規劃提供更加豐富、高效、準确、新鮮的城市時空資料服務,讓國土空間規劃數智化能力提升至新的水準。

總體而言,《基本規定》在充分總結國内外、各層級、各主體對于城市時空大資料支撐國土空間規劃應用的标準規範和項目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切實可行的城市時空大資料采集治理與應用的規範要求,為大陸國土空間規劃領域開展大資料應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據,為全面提升領域資料管控與應用能力、發揮資料價值、促進領域創新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援和保障。《基本規定》的頒布,為網際網路地圖的城市時空大資料向國土空間規劃領域開展進一步的合作和服務,奠定了必要的基礎;也對網際網路地圖行業的長足發展起到重要的積極意義。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6.

作者機關:百度地圖

作者:嚴孫榮視訊:劉潇然、巴淩雲(實習)新媒體編輯:闫倩初 審:杜潇詣審 核:程秀娟

審 簽:湯小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