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民日報:你讀過的書,終會讓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作者:閱讀時代雜志
人民日報:你讀過的書,終會讓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你的問題主要在于書讀太少,而想得太多。

人為什麼要讀書?

莫言說:“讀書,是為了以後不在碌碌無為中周而複始,不在柴米油鹽的計較中磨滅希望。讀書就是幫助我們實作價值的捷徑。”

林語堂說:“讀書,可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增學問,廣識見,養性靈。”

餘秋雨也曾坦言:“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擺脫平庸。”

這些作家的話,都指向一個答案:

讀過的書,終會讓我們遇見更好的自己。

人民日報的這6張圖裡,也說透了閱讀的意義。

讀懂它們,你便能擺脫無知和平庸,變成更優秀的自己。

01

  • 靜下心來讀書,它會一點一滴地滋養你,将知識變成成長的養分。
人民日報:你讀過的書,終會讓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黑塞曾說:

“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為你自己。”

讀書,其實就是一次向内的滋養。

你讀過的書,在短時間内,也許不會給你帶來任何改變。

但堅持下去,你學到的知識,會一點一點滋養你的心性和靈魂,進而讓你成長,讓你覺悟。

史鐵生年輕時,命運就給了他一記重擊,讓他變成了終身殘疾。

在那段暗無天日的日子裡,他陷入了無盡的絕望之中,甚至幾度想到了自殺。

然而最終,還是讀書,把他從絕望的邊緣拽了回來。

他讀羅蘭·巴特的《寫作的零度》,從中找到了閱讀寫作的意義;

他讀劉小楓的《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一改之前的悲觀消極,對自己的人生,有了嶄新的态度。

可以說,是讀書滋養了他奄奄一息的靈魂。

也是讀書,讓他在苦難中成長,從一個羸弱的病人,蛻變成了思想上的巨人。

人如果不讀書,生命注定是一片荒蕪。

但一個經常讀書的人,哪怕他的人生的起點再低,哪怕命運給他再多苦難,他也能像一朵倔強的野百合般,在貧瘠的土地上,開出屬于自己的生命之花。

02

  • 你的氣質裡,藏着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
人民日報:你讀過的書,終會讓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春秋時期,闵子骞非常仰慕孔子的才華,于是便拜孔子為師。

他剛來到孔子這裡時,面色蠟黃,形容枯槁。

可過了一段時間,他不僅氣色漸好,整個人也變得神采奕奕。

孔子見狀,驚訝不已,便問他原因。

子骞答道:“來到這裡,受到老師的教化,常常讀書,懂得了很多大道理;學會了如何辨識是非美醜,遇事心平氣和,臉色自然紅潤起來。”

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容貌。

正如三毛所說:“讀書多了,容顔自然改變。

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雲,不複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

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一個不讀書的人,哪怕皮囊再美,但他看世界的眼光是迷茫的,面對時間的變化是慌張的。

一個經常被知識浸染的人,卻能從容地應對歲月的磨蝕,優雅地走過漫長的光陰。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那些讀過的書,終将會化作一個人的氣質和風骨,讓你活成最好的模樣。

03

  • 迷茫時,書會為你點亮一盞燈。明白世界,看清自己。
人民日報:你讀過的書,終會讓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林語堂曾說:“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

他們中的一部分人,無知且固執,恰如井底之蛙,盲目自大;

而另一部分,則是活得無比迷茫,遇事沒有主見,做事沒有想法,總是人雲亦雲。

是以,惟先讀書,而後可以談人生,觀世界。

每一次閱讀,都是在不斷地拓寬你的認知邊界,讓你看清世界,明白自己。

羅翔曾是一個有着地域歧視,并且對身邊人也很冷漠的人。

但後來,他卻通過不斷的閱讀,窺見了自己的偏見與狹隘,改變了自己的認知和三觀。

在《罪與罰》中,他直面内心的幽暗,對于寬恕和關愛,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在《複活》中,他學會了贖罪與慈悲,更知道了如何愛身邊具體的人,而不是愛抽象的人。

讀書,讓他走出了自我的狹小,擺脫了世俗的偏見。

有句話說得好:

“你越閱讀,越是站在知識的巅峰,你望盡天涯路,你會發現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讓思想覺悟的過程。

當你讀的書足夠多,見過的世界足夠廣,就算前路茫茫,你也能站在更高的高度,去看清這個世界的真相。

04

  • 閱讀,猶如一場場奇妙的旅行,總能帶給我們豐富體驗。
人民日報:你讀過的書,終會讓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很多人總是惆怅于沒有足夠的時間和金錢,去走遍世界。

卻不知,讀書,才是最低成本的旅行。

在書中,我們可以擁有千般經曆,萬種人生。

正如尼采所說:“讀書,就是沿着作者的腳印去看沿途的風景。”

比如,讀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你就能夠感受到濃厚的陝北氣息,了解那片土地上人們的樸實與堅韌;

讀莫言的《紅高粱》,你也能切身體會到高密鄉的風土人情,以及那個年代的人身上的蓬勃生命力;

讀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你也能跟着她的文字一起,去到那片廣袤荒涼的沙漠,找到一種無拘無束的生活方式。

通過閱讀,你可以去見那些你或崇拜或喜歡的人,與今人交流,與古人對話。

通過閱讀,你也可以去到任何你想去的地方,看長河日落,看星辰大海。

不讀書的人生,淺薄且單調;讀書的世界,豐富且多彩。

當你靜下心來讀書,你就會發現:

一本本書,就像一台台時光機,翻開它們,自能穿越到你想去的世界。

05

  • 你在讀書上花的任何時間,都會在某個時刻給你回報。
人民日報:你讀過的書,終會讓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很贊同一句話:你把時間花在哪,人生的花就開在哪。

你把時間花在娛樂消遣上,得到的自然是一個庸庸碌碌的人生。

但你若把時間用于讀書,你所學到的知識,都會化作一層層台階,把你送到生活的高處。

俞敏洪曾在演講裡,講過他的經曆。

他小的時候,家境貧寒,隻能寄希望于通過讀書改變命運。

造化弄人的是,他接連經曆了兩次聯考,都沒考上大學。

同村的人都勸他放棄,他卻不肯認命,反而更加發奮苦學。

終于在第三次聯考時,他考上了北大。

然而大三那年,他又不幸患上了肺結核。

一開始治療時,他還會忍不住唉聲歎氣。

過了一陣子,他發現抱怨對他的病情于事無補,于是便開始認真學習。

在住院的一年裡,他讀了200本書,背了一萬個英語單詞。

正是這些積累的知識,讓他獨具慧眼,找到了從商的途徑。

而如今,他早已實作了人生的逆襲,成為著名的“文化商人”。

從俞敏洪經曆我們可以看出:其實讀書,就像一場投資,一次播種。

你現在讀的書,鋪的是以後的路。

終有一天,你花在讀書上的時間,會開花結果,豐盈你的整個世界。

是以,一定不要覺得讀書無用。從你讀第一本書開始,書便已在改變你的整個人生。

06

  • 很多不必要的煩惱,因為讀書太少想得太多。
人民日報:你讀過的書,終會讓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楊绛先生曾收到過一封讀者的來信,信中多處抱怨社會浮躁,人心難測。

楊绛看罷回他:“你的問題主要在于書讀太少,而想得太多。”

書讀得太少,眼界難免受限,閱曆難免淺薄。

遇到一點問題,就容易被自己的情緒所困,久久出不來。

而一個人要是有了足夠多的知識,就可以輕易地從前人的經驗中,找到困難的破解之法。

一本好的書籍,如同一位良師益友。

你的很多問題,都可以去書中尋找答案。

如果你不知道怎麼熬過人生的低谷,不妨多讀一讀名人傳記。

比如《蘇東坡新傳》《曾國藩傳》《富蘭克林自傳》……

他們的人生經曆,将會讓你獲得更多的智慧和力量,足以與艱難對抗。

如果你對人生感到很迷茫,也可以讀讀哲學類書籍。

比如《人生的智慧》《沉思錄》《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

他們對人生的看法,也許就是你一直在尋找的答案。

人這一生,會遇到數不清的問題,産生數不清的煩惱。

但80%的煩惱,都可以靠讀書治愈。

人多讀書,便可以不盲從,不迷失,不焦慮。

哪怕人生處處險灘,你也能找準自己的航向,乘風破浪。

在一次采訪中,有記者曾問李健:

讀書到底有什麼好處?

李健笑了笑,溫柔且堅定地回答:“書中自有everything。”

每一本書,都蘊藏着巨大的能量。

你讀的每一行字,看的每一句話,都在無聲中,給予你滋養;

你從書中體會的每一個觀點,明白的每一個道理,都将帶你去到更加高遠遼闊的地方。

讓我們一起翻開手中的書,鋪開腳下的路,去與更好的自己迎面相逢吧。

來源:微信公衆号“每晚一卷書”

作者:CC

編輯:鄧汝濛

【聲明:本号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号,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