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隴,甘肅簡稱。隴西,隴山以西,渭河上遊。秦時設郡,漢置襄武。人傑地靈,物華天寶,代有英才。千百年來曾是隴右一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素有“南安福地”“鞏昌雄鎮”之美譽。
- 絲路重鎮 曆史悠久
- 隴西曆史悠久,文化厚重。據史料記載遠在十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隴西建置很早,曾為郡、州、府、路治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郡縣制。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将所轄黃河以東,隴山以西之地設隴西,是隴西建郡之始。
- 圖 1 秦 隴西郡地圖漢代,實行州、郡、縣三級别制。隴西郡屬涼州刺史部轄領。郡治狄道,轄地設豲道、襄武、首陽三縣。唐時,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隴西郡為渭州。宋理宗紹定三年(公元1230年),隴西又設鞏昌府和陝西路鞏昌總帥府。元世祖中統二年(公元1261年)改設鞏昌路便宜都總帥府。共轄地最大時領五府二十七州。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陝甘分省、鞏昌布政司移治蘭州,改為甘肅布政司。同時鞏昌按察司也移駐蘭州,從此甘肅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由隴西轉移蘭州。隴西現遺存建築衆多。代表性的有威遠樓、府文廟,大城殿、保昌樓、李家龍宮、文峰塔,北關第一牌坊等。威遠樓為國家文物保護機關。始建于北宋仁宗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此樓“雄壓全軍 威震遠方”取名“威遠樓”。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再次擴建為五開間三層木樓,懸挂“鞏昌雄鎮”巨匾。
- 圖 2隴西威遠樓威遠樓在古城中心。磚基木架三層,磚基高11米,長27米,寬17米,樓高15米,長21米。負撐棟柱24根,四角檐牙高啄、瓦縫參差、檐下鬥拱102朵,樓脊龍飛獸走、蟠螭并列。樓頂為歇山式,脊端鸱吻高豎,垂脊獸頭昂蹲,前脊套獸如生。宋徽宗崇甯銅鐘置樓上,擊之聲聞四達。登樓遠眺,縣城盡收眼底,堪稱隴西一景。如今威遠樓是隴西曆史文化名城,最顯著的标志性古建築,也是隴西郡鞏昌府治的象征。記載着隴西千年文化古城的發展和隴西人民勇于創造的聰明和才智。遺址遺存 文物厚重隴西作為一個極具個性的曆史文化名城,幾千年來,先民們就在這古老的土地上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遺留下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迹、古墓葬和許多珍貴文物。其中有兩處被确定為國家文物保護機關,四處為省級文物保護機關,十二處為縣級文物保護機關。未列入保護機關的有一百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迹有梁家坪遺址、暖泉山遺址、呂家坪遺址、西河灘遺址、戰國秦長城等。
- 圖 3馬家窯漩渦紋尖底彩陶隴西首陽鎮出土的馬家窯文化尖底彩陶瓶,說明了5200多年前的遠古,先民們依河而居,繁衍生息。西河灘遺址出土的灰陶、罐、青銅器帶有西周特點,戰國銅劍再現了當時冶金和武器制造的高度發展。1971年,隴西縣文物普查組普查隴西呂家坪古文化遺址時,無意在農民苟福元家中發現了滿是油漬的彩陶瓶,後經博物館鑒定确認為馬家窯文化彩陶中的極品,距今5200年,有極高的曆史科學藝術價值。這件彩陶瓶高26厘米,口徑7厘米,肩徑14厘米,細泥紅陶、黑彩、雙耳、尖底,色彩厚重,構圖嚴謹。尖底彩陶瓶為汲水器,具有極高的科學水準,汲水時平底觸及水面,瓶子自動翻倒汲水。當水汲滿時,瓶子又自動直立着。與近代實體學重心原理定和傾中心法則吻。尖底彩陶瓶獨特的彩繪和神奇的造型,既展現了馬家窯文化彩陶令人驚歎的高超藝術水準,又展示了渭水流域先民們非凡的智慧。這件文物被國家文物局确定為國家一級文物。不僅是中國彩陶中的精品,也是世界彩陶中的罕見之寶。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秦國從岷縣沿洮河向東北延伸千餘裡修築長城。今臨洮、隴西、通渭等縣長城遺址,即當年所建舊址。
- 圖 4秦長城與烽火台遺址秦始皇32年(前215年),大将軍夢恬率軍三十萬北伐匈奴,獲内蒙古河套以南一帶。将這段長城加以修繕,并把秦、趙、燕三國的長城連貫至遼東半島,綿延五千裡,号稱“萬裡長城”。秦長城在隴西境内約一百多公裡,由渭源縣野狐灣進入隴西德興鄉陰山,福興鎮後至和平鄉入通渭縣西去。位于福興鎮長約七公裡的一段儲存較為完好,俗稱“長城梁”。這段長城遺址,殘垣夯土層厚8至10厘米,平均高度僅存1.3米。“長城梁”展現了當時秦始皇一統天下的雄才大略和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精神。絲綢之路 連結古今隴西自古是甘肅東南部,東西南北的重要通道。東至關中,西通西域,南進四川,北抵大漠,秦朝馳道,絲綢之路,唐蕃古道過境隴西,至元、明、清驿站更加發達。距關中之上遊,扼羌戎之要塞,為隴右之要塞重鎮,被稱為“隴右鎖陰”。今新歐亞大陸橋通過隴西為商貿之“旱碼頭”。
- 圖 5張骞出駛西域路線示意圖張骞兩次出使西域。隋炀帝巡行張掖,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都途經隴西。漢絲綢之路: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張骞出使西域,從長安出發,溯渭水而上,越隴山進入甘肅,經天水、隴西、臨夏、由臨津渡口過黃河,入青海,越 祁連山 進入河西走廊。元狩四年((前119年)張骞二次出使西域,也從此路西去。從此溝通了漢朝與西域國家的友好往來。西漢與烏孫聯姻,漢武帝兩次派使臣護送細君、解憂二公主去烏孫都均行于此道。西漢多次遣使到西域各國,隴西是必經之地。北魏孝明帝神龜元年(518年),高僧宋永偕同沙門惠生去天竺取經,從洛陽出發經長安,到天水,過隴西,至永靖渡黃河,入青海西行,在西域遊曆各國,曆時四年,再循原路傳回洛陽。唐蕃古道:唐蕃古道開通較早。貞觀八年(634年),吐蕃首領松贊幹布遣使向唐朝納貢求婚。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嫁松贊幹布;中宗景龍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嫁棄隸縮贊都是從長安出發,經天水、隴西到蘭州,渡黃河入青海,至紮陵湖進入西藏。聯姻送嫁、使臣往來、商貿流通,這條道路對藏漢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唐絲綢之路: 盛唐時期,橫穿甘肅全境通西域的絲綢之路南線空前繁榮。從長安起始,西行經隴西,蘭州至河西,再到西域達伊斯坦布爾,然後通過水路,由威尼斯商人延伸到意大利半島,一直到達西歐,遠至英國。唐絲綢之路,沿途設有驿站、館舍和換乘的車馬,極大的友善了各種商品的西運和東轉。
- 圖 6絲綢之路甘肅黃金段玄奘西天取經所走的就是這條路線。取經回來也從原路傳回。隴西至今流傳有“曬經坡”的故事。據說唐僧取經傳回時,途經隴西,逢大雨淋濕經卷,在縣城東街路坡晾曬,是以隴西師範附屬國小巷路段至今稱為“曬經坡”。域外遺珍 重制隴西隴西是絲綢之路重鎮。自古以來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在這條古老的路上,走過了中原的文臣武将、高僧、商賈也走進了西域各國的信使、傳教士等。中原的絲綢、陶瓷、茶葉等和西域各國及周邊吐蕃的牛羊、馬匹、皮毛、香料等由商人會聚在這裡交易。2018年12月初本人走訪了古稀有七的好友穆世雄老先生,他是隴西著名的文史研究學者、錢币收藏家。從老先生出版的一些書籍、文章、藏品和他談話中了解到: 20世紀90年代末,隴西前後出土的東羅馬帝國金币、波斯銀币、突騎施錢等。1951年隴西出土的西漢“半兩”石質錢範,證明在文帝時隴西已開始鑄錢,宋朝置威遠監鑄錢,清康熙六年在鞏昌府設寶鞏局鑄“康熙通寶”,充分證明了隴西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理位置。1969年西北鋁加工廠毛君購得波斯銀币一枚;1994年農西機務段鄭君在永吉鄉農民處購得三枚;1995年農民李君在仁壽山自家洋芋地裡撿得一枚。以上均鑒定為卑路斯王銀币。1998年隴西紅星國小(原妙光寺遺址)搞基建,挖出瓷瓶一個,分别儲存天然的貝币一枚,東魏五铢一枚,紅色珊瑚一節,琥珀一塊,青銅指環九枚。東羅馬(拜占庭)帝國金币一枚,波斯銀币七枚等。1999年牟老先生将東羅馬帝國狄奧多西斯二世金币和四枚波斯銀币撰寫成文章,在《考古》、《收藏》、《中國錢币》、《定西日報》等報刊發表。羅馬帝國金币直徑18毫米,厚0.5毫米,重2.36克,金币正面是半身帶頭盔的國王像,右手持标槍與肩上,左手持盾牌與胸前,身穿铠甲外套戰袍;币背面為勝利女神像,右手持長柄十字架,身背雙翅向右側,雙腳橫線有五個字母“C O N O B”。
- 圖7東羅馬金币後經鑒定為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狄奧多西斯二世(公元408-450年)王朝金币“索裡德”。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為東西二部,從東西羅馬帝國分治到公元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在漫長的歲月裡“拜占庭”金币一直是中亞和西亞一帶流通的貨币。波斯銀币在中世紀的中亞和西亞流通很廣,起着國際貨币的重要地位,四枚波斯銀币如下:1、卑路斯銀币,直徑26.2毫米,厚1.2毫米,重4.1克,卑路斯(459-484年)在位時,是北魏王朝與薩珊帝國交往最多的時候。銀币正面是國王肖像,背面圖案是拜火教祭壇。2、詹瑪斯波銀币,直徑25.3毫米,厚0.9毫米,重4克。詹瑪斯波在位時(497-499年)該币鑄量少,發現則更少。銀币正面為頭戴王冠的“聖上詹瑪斯波”半身王相,背面中央為祭壇。3、其餘兩枚銀币和以上兩枚,除了國王像相同,其餘部位略有不同。一枚直徑為26毫米,厚1.3毫米,重4克;另一枚直徑27.1毫米,厚1毫米,重四克。從兩枚銀币圖案特征來看,應為卡瓦德時斯銀币。
- 圖8 波斯銀币從隴西發現的這些域外遺存中足以證明曆史上的古郡隴西曾是絲綢之路對外貿易的中轉站和集散地,也同時充分證明中原王朝與西域各國經濟、文化的頻繁交流。為研究絲路文化提供了翔實的有價值的珍貴實物資料。李氏文化 源遠流長隴西一個被國史典籍載揚數千年,漢唐以來的帝王将相、文豪巨匠、貫為一體的古郡。人傑地靈、群星閃爍、帝有後秦二姚,相出唐代趙李,武隆漢宗廉王、文顯盛唐三李、汪氏威震隴蜀,各領風騷。公元六世紀,李世民元帥率領十萬以關隴軍為核心的千軍萬馬,群雄逐鹿、南征北戰、為大唐建功立業。為了實作自己富國強兵的雄才大略,李世民審時度勢,毅然發動了玄武兵變,登上了九五之尊的寶座。君臨天下,他立即高瞻遠矚,深謀遠慮的制定和實施治國方案。首先在西陲重鎮“真龍落脈”的隴西寶地建立了宗祠,光顯祖宗,威振遠方,并禦筆親書“李家龍宮”。唐書世系表載:“唐高宗封李世民為隴西郡王,唐太宗封李博義為隴西王,李琮為襄武王,唐高宗封李穎為南安王,均在隴西這一地域。李家龍宮始建于唐初期(公元627年),是唐朝修建于隴西的一座李氏大宗堂。唐天子欽準地方官員經數千能工巧匠三年多的苦心營造“李家龍宮”落城。占當時整個隴西城的三分之一,高聳的紅牆黃瓦,與日月争輝。
- 圖 9李家龍宮大門時代變遷,現“李家龍宮”在隴西縣北關,占地兩萬多平方米,宮内樓亭林立、古木參天。利用部分古代遺存建築,前後新辟有玄元殿、隴西堂、九龍殿、郡公樓、戲樓、鐘樓、鼓樓、龍殿、族譜殿等建立仿古建築。頗為優雅、壯觀。正門高懸唐太宗禦筆親書“李家龍宮”四個金色大字,遒勁凝重、神釆飛揚。
- 圖 10李家龍宮碑唐皇室奠基于隴西,唐太宗修《氏族志》以李姓為天下姓氏之冠,并诏令天下李氏以隴西為“郡望”,李氏子孫在隴西繁衍生息,興盛龐大。在其後的曆史歲月中,李氏宗族離散遍及九州,但宗支銜接相脈相連。至今凡李姓者對于隴西二字有着無限親情。無論僑居海外,還是散居全國各地者都認為隴西是他們的根,凡祭祀堂都冠以“隴西堂”号隴西仁壽山“隴西堂”始建于清朝中期,長11米,寬九米,殿頂屬尖山式硬山頂。殿脊為透花磚雕,正脊是獅子馱寶瓶,寓意為“财寶永進”兩邊分别是鴿子和鶴寓意為“佳音長傳,江山永固”。背面是麒麟和八仙。殿檐高挂“隴西堂”巨匾,店内供奉李氏隴西房始祖李崇塑像。另一座“隴西堂”位于北關李家龍宮正中顯赫位置,建立于上世紀90年代,長29米,寬11米,高15米,七開間,座基高五米,四周漢白玉雕欄,雄厚大氣、蔚為壯觀。如今隴西還有許多标志李氏族人活動的遺址遺迹;隴西第一景,“翠屏春曉”的翠屏山上,曾建有托塔天王李靖的供祠。現在城關一小是唐時李翺的“讀書堂”。隴西師範附小校園是李揆、李觀、李益、李賀、李翺研習學問之亭,後稱為“五李亭”。李賀基、李賀南園、太白井等這些都記錄着李氏族人在隴西活動的蹤迹。
-
圖 11隴西堂李氏文化為甘肅四大文化之一(伏羲文化、敦煌文化、李氏文化、甘南藏族文化)。上下幾千年,它不僅昌盛隴原,而且惠及九州四海,。它豐富的精神内涵是古今來人之奮發圖強之典範。隴西李氏文化已成為隴西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視窗;成為富有隴中特色的一個文化品牌;也成為促進繁榮隴西經濟的一個強大動力。近年來隴西縣政府每年組織一次李氏文化藝術節盛會。文化搭台、經濟唱戲、世界各地前來隴西尋根溯源、旅遊觀光、商貿洽談、弘揚光大李氏文化。2014年5月28日原全國人大李鐵映副委員長祭祖隴西李家龍宮,本人多年被李氏文化研究會聘請為禮賓學士。當天我們十多位學士在隴西堂大殿主持祭祖儀式,僅與李鐵映副委員長一二步之遙。上午11時許,天空藍天白雲,陽光燦爛,突然太陽周圍突現五彩光環。李鐵映副委員長祭祖完後站在隴西堂台階上仰望天空和如潮的群衆,都看到了這一奇觀景象。随即我做了一首“鐵映祭祖隴西堂”有感,此首詩後登載于“李氏文化”專刊。鐵映祭祖隴西堂,天降祥瑞顯靈光。威遠樓下人者壽,(注:隴西二大景觀威遠樓 仁壽山)李氏文化源遠長。結 語一個民族的曆史文化,是這個民族的靈魂栖所;一個地方的曆史是這個地方存在的靈魂符号。隴西作為中國西部一個獨特的曆史文化名城,已成為中國文化史,地理曆上使用年代最長、最遠的文化地理名詞之一。
傳承和發揚隴西悠久而深厚的曆史傳統,保護文化遺産合理利用寶貴的曆史文化資源,讓這些古老的文化遺産在新的21世紀,在建構絲綢之路經濟帶中發揮更大更好的作用。讓隴西通向世界,綻放其獨特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