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何亦凡:未來的區塊鍊格局,開放聯盟鍊占主流

導語:

作為引領新一輪資訊技術革命的關鍵技術之一,區塊鍊在近些年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标準聯盟鍊、開放聯盟鍊和公有鍊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考慮采用區塊鍊技術來賦能業務,但又因其底層異構、成本過高等問題而踟蹰。那麼,使用者根據業務需求應該如何進行選擇?2021年11月13日,ArchSummit

全球架構師峰會(深圳站)2021“區塊鍊技術落地探索”分論壇邀請到北京紅棗科技CEO、BSN發展聯盟常務理事何亦凡,他以《多種區塊鍊技術的差別和應用場景》為主題分享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10年以後,很多鍊會消失,屆時的區塊鍊網絡會是公鍊30%、開放聯盟鍊50%、标準聯盟鍊20%的狀态,且未來的開放聯盟鍊是包含無币公鍊的。本文根據此次演講整理而成。

區塊鍊:一種新的資料傳輸方式

大家經常會問,為什麼中國大力支援區塊鍊,卻要把虛拟貨币打擊得這麼徹底。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區塊鍊是一個技術,虛拟貨币是一個應用,技術是沒有屬性的,而法律法規都在定義應用。我舉個例子,就像煉鋼在中國是允許的,但如果用煉出的鋼造把槍一定是違法的。特别是币圈經常加上貨币的概念,混淆這三個屬性,是以一定要區分開,國家支援區塊鍊,其本質上是在支援一個底層技術。

那麼,區塊鍊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技術,可以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援?

我認為區塊鍊技術的本質是一種新的資料傳輸方式,或是一個最底層的通信技術,這也是國家支援的原因所在。

人的通訊一般有兩種方式,一個叫線性傳輸,即人口相傳,效率較低且容易出錯。另一種是廣播式傳輸,比如開會,大家可以互通資訊,這是廣播式通訊的原則。廣播式通訊是人類開始群居以後就産生的一種通訊方式。這裡我強調一點,對于中央系統,它連接配接外面的9個子系統,這不屬于廣播式通訊。

說到通訊,我們來簡單回顧下通訊的曆史。1875年,電話誕生了,但當時隻能連接配接2個人。如果一件事牽扯到10個人,要怎麼做溝通?如果每個人對這件事都有回報,得到他人回報,再給其他人打電話,這樣一來,每人給3輪回報,那就要打1000多個電話,這件事是根本沒有辦法處理的。是以,又過了100多年,技術能力提高,電話會議出現了。從線性傳輸到廣播式傳輸,不停地有更高效的通訊方式出現,可以說,通訊技術一直在朝着更高的效率這個目标演進。

而網際網路是按點對點設計的,比如70年代的聯通網大概有200多台機器,它們不可能互相之間拉線,肯定是串聯在一起的一張網。這種串聯的網絡架構,導緻直到今天如果有1個業務穿透了10個不同法人主體的IT系統時,還是兩兩在通訊,也就是說中央系統要傳給兩個系統,兩個系統處理完再往下傳,效率是非常低的。比如在微信上繳水費這個場景,從微信到水公司的計費系統,中間至少要經過6到10個系統,這種串聯方式就容易出現像錯傳、不傳等問題,而且如果中間某個系統宕掉,整個業務還會全部癱瘓。

那麼區塊鍊核心的邏輯是什麼?實際上它把這種兩兩之間的串聯通訊變成了一個廣播式通訊,簡單講就是它讓IT系統可以“開會”,不再傳話,這個邏輯大家每天都在用,比如微信群。這種廣播式通訊是區塊鍊技術帶來的最偉大的一個事情。

區塊鍊強調的共識隻是基于通訊上的一個應用,它之是以可以達成共識是因為有一個更高效的廣播式傳輸技術,而不是因為它是加密的。加密算法是一個已經存在50年的技術,不是它能達到共識,如果沒有高效的通訊方式是無法實作的。

既然區塊鍊本質上是一個新的傳輸方式,那麼我們堅信網際網路上會出現一個新的通訊層。現在的通訊層實際上是HTTP,60%的流量在使用HTTP協定,開發人員寫代碼去調取時一定是對一個系統,那麼應該有一個類似HTTP的通訊協定,可以實作一串代碼跟多個系統形成一個廣播式通訊網。我們認為區塊鍊未來10年會有一個新的通訊層出現,在廣播式通訊網絡中,資料是否需要共識、智能合約是否需要,就完全取決于業務需求。現在有多少業務一旦改成廣播式通訊方式,效率一定會非常高,多出來這一層,就會多一個産業出來,這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BSN 全球性公共基礎設施網絡

是以,2018年9月份開始,由國家資訊中心、中國移動、中國銀聯、紅棗科技共同發起了BSN項目,中文名字是區塊鍊服務網絡(BSN),它的核心理念就是希望逐漸打造出一個基于資料廣播式傳輸協定的網際網路新一代通訊層,以及相關的标準協定、營運環境、開發工具和作業系統。從去年在國内外相繼推出至今,BSN的理念和技術體系在業内獲得了高度認可,正在對這個行業起到一定的正面推動作用。

何亦凡:未來的區塊鍊格局,開放聯盟鍊占主流

BSN的整個架構核心分為三層。

第一是雲服務層。 要想在網際網路上打造一個新的層,先要把雲內建到一塊,在雲上面模拟出一層,即在每一個資料中心或者一個雲服務裡,再搭一個虛拟的資料中心,我們把這定義為公共城市節點,現在改稱為虛拟資料中心。然後我們再把所有的虛拟資料中心串成一個新的網絡,就像網際網路的邏輯一樣,把所有的機器和資料中心串起來,互互相動,資料就形成了網際網路。目前,BSN做到了全自動化部署,任何一個區塊鍊應用各方面全部是自動化部署的,這就要打通所有雲的API、虛機,做容器的編排、網關負載均衡等等一系列的内容,這非常複雜,但BSN現在基本上主流的雲都已經打通。

第二層是資料中心。 嚴格意義上來說,BSN不是一個區塊鍊,它本身的技術體系沒有涉及到多少區塊鍊内容。BSN實際上是一套基于區塊鍊的雲管系統,邏輯是在一個大的雲或資料中心裡,劃分出若幹個虛機,然後搭了一個區塊鍊的運作環境,在運作環境裡管理虛機、容器、網關接入、CA憑證以及所有節點的管理,不管是哪種鍊,它節點的管理是涉及到管理體系的,目的是能讓區塊鍊這種分布式應用可以在網絡上或者虛拟資料中心上得到一個非常好的管理。BSN基于這種區塊鍊的資料中心,把大家互通形成了一個新的網絡。在第二層的現在的聯盟鍊中,除了長安鍊外,其它開源的底層架構都已經适配其中,在海外也完成了各公鍊的內建。換句話說,BSN已經內建了幾乎所有的區塊鍊技術,已經連成了一個網絡,是以在BSN的虛拟資料中心裡,無論需要什麼樣的技術,都可以在這個環境裡去運作。

第三層是門戶層。BSN本身不服務終端使用者,而是服務BaaS門戶,也就是說你要搭一個區塊鍊BaaS的時候,如果你自己從底層搭,你得自己搭建整套區塊鍊雲管環境。而BSN已經支援了所有的雲和區塊鍊技術,是以我們給門戶提供一套API,你隻管以此搭建BaaS服務、使用者、收費等服務前端的開發和營運即可,且 BSN拿不到你的任何使用者資料。是以BSN的一個核心推廣就是要建更多的門戶,現在國内建了十幾個,各個省都在建,目前香港門戶也已經上線,南韓、土耳其、烏茲别克斯坦正在建,澳洲、英國等各方面也都在籌建。每個國家建一個門戶實際上就服務它的開發者,甚至不要求他們用BSN底層,因為他們不僅可以建門戶,還可以建資料中心,這樣的話,他們的門戶隻需要調自己的資料中心資源,這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個業态。他們所負擔的開發成本非常低,一般在15個人月,如果在已有前端、使用者管理、收費體系的前提下,基本上5到10個人月就可以搭起來1個BaaS系統。通過BSN賦能平台,所有的門戶在本地裝了一套軟體,使得80%的互動是跟本地在互動,就可以搭各種門戶,比如聯盟鍊門戶、私有門戶、公有鍊門戶。BSN支援标準聯盟鍊、公鍊、開放聯盟鍊、跨鍊服務以及每個鍊的IDE服務,分布式存儲的公鍊服務。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各國針對公鍊有不同的法律,例如公鍊在中國的伺服器上是不能運作的,因為沒辦法實名制,這就違反了網際網路的管理辦法。此外,還有一個私有化部署,你可以部署在任何的區域網路和私有雲裡,等于劃了一塊私有雲來進行區塊鍊的專門管理,因為現在傳統的雲管系統管理分布式應用的效果很不好,例如私有雲裡有20個區塊鍊不同的應用,也就意味着裝了20套CA,僅此項管理,傳統雲管系統就力不從心,而BSN把所有統一在一起管理,省心很多。

順便提一下,海外經常說如果BSN發币大家都會買,我們BSN是絕對不會做的。我們是一家技術公司,BSN整個項目是個底層技術項目,是絕對不會碰任何應用的。

未來區塊鍊技術的格局

那麼站在BSN的角度來看,目前主流的幾種區塊鍊各有什麼差別和應用場景呢?

從技術架構來講,源于部署和場景,區塊鍊分為三種形态,實際上是一套技術,第一種是标準聯盟鍊,第二種是公有鍊,第三種是開放聯盟鍊。

标準聯盟鍊是用來搭建私有鍊和聯盟鍊的,基本上是為了某種業務需要而搭建,幾個業務方或者一個業務方自己使用,别人進不來。目前國内基本上大家所謂的區塊鍊,都是這種搭一條私鍊的方式。當然私鍊有它自己的業務場景,就例如我們現在的區域網路一樣,或者像政府的政務外網就是一個自己用的區域網路。但這種肯定不是将來廣泛使用的一種場景,因為每一個鍊是一個獨立的東西,跟現在區域網路一樣,它的使用場景肯定是相對較窄。

公有鍊是一條公共的鍊,而且是被大家共同擁有的,各自擁有各自的節點,形成了一個公有鍊的機制。公有鍊為了把大家能聚集起來,中間是設計了一套經濟模型,也就是虛拟貨币,包括它的獎勵機制、Gas值等。但是這種激勵機制和虛拟貨币導緻了公有鍊沒辦法做成一個基礎設施。這種經濟模式導緻的一個問題就是成本太高,而且成本是用虛拟貨币來展現的,也就是任何業務它的收入一定也是虛拟貨币。舉例來講,銀行部署一套應用,付的是虛拟貨币,收的是人民币的手續費,這種應用是不可能跑起來的,因為成本不可控,明天的成本有可能是今天的成本的三倍,而收入卻是恒定的,是以說,這就是公有鍊應用現有的局限性,做的所有的應用一定會圍繞虛拟貨币,一旦脫離了虛拟貨币,它的經濟模型根本不能實作。是以從技術場景來說,公有鍊是非常非常窄的。

第三種是開放聯盟鍊,它實際上是公鍊邏輯,但不是誰都能加入,在國内是把Gas和虛拟貨币要打掉的,是以說開放聯盟鍊就不是公有鍊,而是一個公用鍊,大家都可以去用,這樣你就不用自己部署自己的環境、自己的鍊了,就到一個公用鍊上,付一點的成本,就可以把業務部署上去,讓它跑起來。

這三種形态,一種是類似區域網路,一種是類似特殊場景下的公有鍊網絡,另一個就是相當于一種分布式的雲服務,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東西放在一個現有的網絡上讓它跑起來,讓它處理業務。下面,我們對比一下這三種形态。

聯盟鍊是自己的,有允許加入才能加入。

開放聯盟鍊一般是放開的,但按照中國的網際網路的管理規則,需要到某個平台注冊一下實名制。此外說明下,大家最常說的BaaS- Backend as a Service,一般指的是标準聯盟鍊通過BaaS系統可以去搭條鍊。為什麼需要BaaS?因為你需要生成證書、上傳公鑰、建鍊、要管理各方面,比較複雜,是以需要有一個管理界面去幫助你。開放聯盟鍊,嚴格意義上來說,除了注冊外根本不需要界面,注冊完以後獲得一個接口文檔,拿着自己的證書,基本上所有的操作都通過API。開放聯盟鍊也可以搭一個BaaS,但基本上就檢視資訊,更換一下自己的密鑰,等等,沒有業務操作,業務操作一般都是通過API去做。

公有鍊也是基本上沒有BaaS,沒有哪個公有鍊必須要有個官方門戶才能操作,實際上通過證書就可以直接連進去,證書也不需要授權。而開放聯盟鍊到底是一個聯盟鍊,證書接入的時候還得授權一下。

這三者最核心的差別就是成本,公有鍊是最高的。為什麼?大家想一想就知道,它所謂的獎勵機制,一定是高過雲資源成本的,不然誰會加入一個公有鍊、去挖礦呢?我一個節點跑起來所消耗的雲資源,你給我的币的收入一定要大過它,而且要大過多少倍,我才有興趣去加入。是以說。實際上它的雲資源成本是非常高的,這也意味着,你布傳統應用沒有任何意義,除非是個DeFi、NFT,綁着虛拟貨币,所有的交易是用虛拟貨币在走,是以我一直認為公有鍊就是一個炒币的環境,就傳統應用來講,想大規模普及是一點可能性都沒有,它的經濟模型就導緻了沒有很多人能用。

我個人一直認為開放聯盟鍊将來會成為主流,因為你不可能讓每一個應用方自己去搭一套環境,費用成本、管理成本、運維成本非常高。BSN認為開放聯盟鍊有一天會變成無币的公鍊,即是一個沒有獎勵機制的公鍊,大家通過使用雲服務加進來,是以它将來就是分布式的雲服務。因為它沒有獎勵機制,它可以低毛利,大家付的Gas就是我們所有的節點的收入,分的錢少,很多人就退出,分的錢很多,人就加入,最後他一定是一個低毛利的一套基礎設施,至少我們現在溝通的所有的銀行都希望有這麼一個東西。他們就付雲服務的錢,但是他們跑一個由所有人來背書的基礎設施,這個是有市場的。隻是現在大家炒币炒得太嗨了,沒人去管這些事情。我們跟幾乎全球主流的公鍊都溝通過,隻有1/3的人認這個事情的邏輯是成立的,隻有10%的公鍊願意花點時間跟我們一塊來研究。

是以我個人認為将來實際上是由開放聯盟鍊,開放的無币的公有鍊,形成未來的區塊鍊網絡。當然鍊與鍊之間的跨鍊技術就跟我們現在網際網路上從一個網站調另外一個網站一樣簡單,這樣才形成了未來的應用場景。公有鍊基本上就是炒币用的,各種DeFi、NFT實際關聯到虛拟貨币上隻是一個變種,币圈像交易所等等全是圍繞着虛拟化,這不是不好,它有自己的一個體系,但是公鍊總宣稱未來所有東西都能跑在上面,這個是不可能的。

開放聯盟鍊的弊端是所有人的合約堆在上面,跟公有鍊是一樣的,也就是知道你的合約位址就可以調你的合約,公共服務在隐私性上肯定稍微弱一點。但是它的成本肯定是最低的,都不需要搭環境,就像使用自來水一樣,用多少雲資源付多少錢。私有鍊就是像現在區域網路一樣,搭了以後就自己使用,别人可能連找都找不到,連接配接都接不進來。

我們認為,10年以後,很多鍊會消失,屆時的區塊鍊網絡會是公鍊30%、開放聯盟鍊50%、标準聯盟鍊20%的狀态,且未來的開放聯盟鍊是包含無币公鍊的。

我們在做一個類似HTTP的很輕的一套通訊協定,是任何傳統系統可以跟别人形成廣播式通訊的網絡。現在所有公鍊都有一個廣播式的通訊協定,比如P2P,但我們想研究幾個主流協定,然後剝離出一個非常輕的協定,它可以作為一個插件裝在Tomcat裡、裝在網絡伺服器裡,跟HTTP一樣,可以實作一串代碼加證書,你可以跟8個業務方形成一個通訊網,至于在這個通訊網中,你們的資料要怎樣互動,要不要建共識,就取決于你的應用層的需求。是以說最後如果一定會出現這麼一個通用的通訊協定,它使得各個鍊之間的通訊非常容易,而不像現在一樣各自為政,那各個鍊實際上就是往應用層走了,我的虛機是怎麼樣,我的共識是怎麼樣,怎麼去處理特定的業務,實際上就跟現在很多網站一樣,每個網站可以處理不同的業務,但是它底層的通訊協定是一緻的。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我個人是認為它會在10年後實作。這也是為什麼我說很多鍊會消失掉,且我們比較在乎開放聯盟鍊的原因。

BSN開放聯盟鍊和BSN-DDC網絡

因為BSN是個大網絡環境,是以現在在搭很多條開放聯盟鍊。我們有一個核心原則是盡量讓國外的知名公鍊進來,因為我們認為技術體系是需要融合的,不能因為虛拟貨币被封掉了就對公鍊技術也不接觸了。我們的一個任務就是把國外公有鍊的技術帶進來,但前提是要做到兩點合規化,第一是節點不能随便建,這樣你實際上就變成了一個聯盟鍊。第二是要把虛拟貨币打掉,保留Gas機制,支付Gas可以用支付寶、微信裡的法定貨币。

每個公鍊的開放聯盟鍊改造大約需要5到6個人月,現在包括以太坊、Cosmos、Algorand等等都在進來,他們至少可以在國内做企業級的應用服務生意,實際上他們也希望進到中國這個大市場中。

目前BSN開放聯盟鍊有6條,到2022年底應該會有20到30條。我們建立多條聯盟鍊的初衷是因為技術的多元性,因為每條鍊是不一樣的,當然有些公鍊就是以太坊的底層變了一下,這種BSN是不讓它們進入的,我們不希望全是基于以太坊改的,而是希望不同的鍊之間能夠互相去競争,比如在開發工具、合約、虛機等等各種底層技術上展現競争。我們認為競争環境尤為重要,在此過程中有些會被淘汰掉,而最後剩下來一些使用體驗更好的技術。

接下來的内容BSN是第一次對外公開,我們将于2022年1月底推出DDC——分布式數字憑證技術,實質上是NFT。就像我們認知區塊鍊是通訊技術一樣,對于NFT我們也了解為是資料庫技術,我希望站在技術人的角度去講一下NFT到底是什麼。實際上,NFT是一個分布式的、對象型的、可共管的微型資料庫技術或者個體微型資料庫、資料集技術。

NFT大家都覺得敏感,但我要從技術角度來說說我們為什麼覺得它非常好。我舉個例子,比如現在的車管所,一輛車到車管所,需要先注冊車主,這輛車以後是會流轉的,車輛變更時再去登記新車主。現在的情況是,所有人都看不到車管所的資料,即使第三方去調也需要向車管所申請接口,是以我們不知道車的具體情況。基于此思考,10年以後,車管所是不是能把這種中央式的背景系統變成一個半開放的、分布式的系統,建一條鍊或者在某個主流的開放聯盟鍊上搭一套環境,每個車生成1個NFT,且可以對它設定權限?因為NFT本身是一個資料集,裡面可以有很多項資料,比如這輛車有20項,那麼車管所定義前8項資料是自己使用,需要使用國家給的密鑰才可以操作,别人不可動。它把另外的6項資料給車主,且配置設定其私鑰可以對這6項操作,另外8項開放給第三方比如保險公司,他們可以随時查全國所有車的公開資訊,把哪輛車的事故情況與保險資訊寫進去。這樣一來,對一輛車資訊資料集的權限管理将是多元化的,由此,你可以聯想到其他領域,有多少場景能适用。是以NFT技術實際上是把一個背景的中央式資料庫變成了一個前台的多方協作共管的半透明式的資料庫,我個人認為這個技術越普及、大家了解越深的時候,國家是最喜歡的,這可以讓大廠把資料放在一個半公開的環境下,給國家一定的權限去監管,有時候更透明的實際上是更好監管的。

NFT完全就是資料庫技術,各位技術人試想一下,如果使用這種資料庫能帶來多少益處?一定不要把NFT隻關聯藝術品或其他,你要把NFT當成一個資料集,而且它是在一個開放網絡上,可以加無數層權限并且可程式設計,在大家共管的狀況下處理一定的業務,這是個偉大的技術。我認為,除了通訊以外,區塊鍊技術的最偉大之處,就是在市場之上可以有一個半公開的資料庫技術,這是我們現在推出有關NFT内容的原因。但現在國内的NFT風潮讓币圈給搞壞了,監管機關覺得NFT敏感,是以我們把它名字改成DDC——分布式數字憑證技術。

BSN DDC網絡選了10條我們的開放聯盟鍊做成DDC網絡,各鍊之間技術體系是完全分開的。其中5條是公鍊,5條是國内技術,包括微衆銀行的FISCO BCOS等。其中有10套合約定義為官方DDC合約,由BSN去部署,我們保證所有産生的DDC是永久存的且具備安全性與透明性。在這10條鍊上,大家也可以部署自己的NFT合約或者DDC合約,基于這些合約而産生的NFT或者DDC,BSN不備書由應用方自行管理。生成一個BSN備書的DDC,最終付一個Gas大概就幾毛錢。在10條開放聯盟鍊上生成的成本是不一樣的,每個鍊的營運方可以自行定義它的Gas消耗要充多少錢,最後通過競争,成本會低至幾分錢。你看,生成一個資料集隻需要花幾分錢,這個成本真的是非常低的。

BSN是國家資訊中心參與發起的項目,我們跟監管機關詳細溝通後,覺得至少監管模式要設計出來,首先是實名制,每個NFT、DDC一定能關聯到某個人,且不能高頻交易,我們會對此設計類似T+3、T+5的限制,屆時官方DDC會公布頻率的标準。交易一旦高頻就會有一定的金融屬性,是以可以流轉但不能高頻交易。

DDC上線日期預定在2022年1月25号,會由大約15到20家科技企業共同釋出。

DDC網絡節點是可以部署在BSN以外的,比如地方政府用在10條鍊部署一套節點,這個是允許的,甚至一些大廠願意都是可以來部署。BSN外還有若幹個節點,它會形成一個永久性的網絡,這也解除了很多人對如果未來BSN消失是否會對DDC造成影響的疑慮。另外我們的官方合約有可能會進行共治,也就是說合約不是BSN或者紅棗科技一方在管理,可能是20多方大家都要簽私鑰才能更新官方合約,明年會有一個治理的過程。

最後說一下咱們中國有個特點,大家都是偏重做應用,基本上沒有太底層的東西,是以我提倡作為一個技術人一定要看穿應用去看它的底層邏輯。就像我們去看區塊鍊技術都不看區塊鍊的這種解釋,而是看到它是一套通訊協定,NFT也不是看藝術品或者跟虛拟貨币的關聯,而是看到一種資料庫技術還能用在哪裡?這些内容它不是商務人員或者産品人員能看到的,隻有技術人能夠看到。是以作為有技術背景的人現在有巨大的機會,未來10年是巨大的資料庫技術、通訊技術的一次大變革,我建議大家着眼底層去研究。

作者簡介

何亦凡先生,現任北京紅棗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和CEO,擁有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計算機學士學位和麻省理工斯隆商學院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他于1998年起開始進行網際網路創業,并于2005年起進行股權投資,擁有超過20年的 IT行業、投資領域、企業管理的經驗和專長。北京紅棗科技有限公司是BSN發展聯盟的副理事長機關。作為BSN發起人之一,何亦凡先生是BSN發展聯盟常務理事。

活動推薦

目前,ArchSummit 深圳2021已經圓滿落幕,下一站将于12月26-27日落地北京,大會策劃了「高可用、高并發架構設計」「微服務治理之基礎架構」「微服務治理之業務架構」「質效度量體系和測試平台建設」「LakeHouse 架構演進與資料治理實踐」等十餘個專題,邀請到業界知名專家前來分享。

文章來源:ArchSummit

文章原标題:《未來的區塊鍊格局,開放聯盟鍊占主流》

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