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X 趨勢分享
SmartX 趨勢分享”由 SmartX 團隊内部分享的權威機構市場報告、全球重要媒體文章精選整理而成。内容涉及現代資料中心相關産業趨勢以及金融、醫療、制造等行業全球使用者需求與實踐前沿洞察。 近期我們将通過系列文章解讀 Gartner 基礎設施 Hype Cycle,為您的 IT 技術路線規劃提供參考。
在 Hype Cycle for Infrastructure Strategies, 2021 報告中,Gartner 描述了基礎設施政策中三十項最受關注的創新,并定義和分析了每項技術對企業的價值、采用水準和預期的未來增長速度。
在規劃新一年 IT 技術路線?先學習下 Gartner 基礎設施 Hype Cycle 一文中,我們介紹了技術生命周期的五個關鍵階段,并重點解讀了處于爬升複蘇期或生産成熟期的六項技術。本文我們将重點分析正處于或滑向泡沫破裂谷底期的五項技術 —— 服務網格、基礎設施軟體定義存儲、作業系統容器、軟體定義基礎設施和物聯網。

關于 Gartner Hype Cycle:
Gartner 自 1995 年釋出的技術成熟度曲線旨在幫助客戶跟蹤技術的成熟度和未來潛力,其将技術的生命周期劃分為五個關鍵階段:
技術萌芽期(Innovation Trigger):潛在的技術突破即将開始。早期的概念驗證報道和媒體關注引發廣泛宣傳。通常不存在可用的産品,商業可行性未得到證明。
期望膨脹期(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早期宣傳産生了許多成功案例 — 通常也伴随着多次失敗。某些公司會采取行動,但大多數不會。
泡沫破裂谷底期(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随着實驗和實施失敗,人們的興趣逐漸減弱。技術創造者被抛棄或失敗。隻有幸存的提供商改進産品,使早期采用者滿意,投資才會繼續。
穩步爬升複蘇期(Slope of Enlightenment):有關該技術如何使企業受益的更多執行個體開始具體化,并獲得更廣泛的認識。技術提供商推出第二代和第三代産品。更多企業投資試驗;保守的公司依然很謹慎。
生産成熟期(Plateau of Productivity):主流采用開始激增。評估提供商生存能力的标準更加明确。該技術的廣泛市場适用性和相關性明顯得到回報。
服務網格(Service Mesh)
Gartner 将服務網格定義為一種分布式計算中間件,可優化托管容器系統内的應用程式服務之間的通信,其實作了複雜通信的自動化,能夠提高開發者效率,確定在不同應用中統一執行特定标準和政策。
服務網格與微服務架構和 Kubernetes 等容器系統的緊密關系是其發展的重要驅動因素。同時,随着微服務部署更新複雜性的提升,DevOps 團隊需要更好的方法跟蹤操作、預見問題、跟進錯誤,而服務網格可自動測量服務,并在可視化訓示闆填寫日志,可滿足 DevOps 團隊的需求。
但需要注意的是,服務網格技術複雜且還不成熟。盡管在 Kubernetes 中部署微服務時,服務網格可以發揮作用,但并非不可或缺;另一方面,服務網格、入口控制器、API 網關和其他 API 代理功能的重疊,也容易令使用者感到困惑,這些技術之間的管理和互操作性還有待提高。
使用者建議
- 在部署服務網格之前,您和團隊需要先部署相應的應用程式,比如在托管容器系統中部署需要大量服務到服務(東西)互動的應用程式。
- 采用能夠與現有容器系統內建的服務網格。
- 與管理 API 網關和應用程式傳遞控制器的 I&O 和安全團隊合作,加速知識轉移和安全政策的一緻應用。
基礎設施軟體定義存儲(Infrastructure SDS)
在 Gartner 定義中,基礎設施軟體定義存儲 (iSDS) 将存儲資源從底層硬體中抽象出來,可跨虛拟機、容器以及标準伺服器等多個硬體平台部署,使得企業能夠根據應用需求、在本地、邊緣或公有雲靈活擷取存儲資源。
根據 Gartner 的客戶調研,得益于基礎設施軟體定義存儲 (iSDS) ,通過部署 x86 标準伺服器以及降低運維複雜度,TCO 最多可降低 40%。随着未來資料中心向邊緣和公有雲拓展,混合雲已成為 iSDS 新的應用領域,但部署進度較為緩慢。
2021 年底,Gartner 釋出首個中國區軟體定義存儲競争格局報告,報告涵蓋了 SmartX、華為、新華三、浪潮等共計 9 家中國本土廠商。
點選了解:Gartner 首次釋出中國區 SDS 競争格局報告,SmartX 在塊存儲場景獨樹一幟
使用者建議
- 選擇能夠支援多種部署方案、硬體參考設計可靠、定價機制靈活的的 SDS 供應商。
- 重點關注 SDS 産品基于分布式架構的跨硬體、API 驅動的能力,以及支援邊緣、核心和公有雲部署的能力。
- 将部署 SDS 作為軟體定義基礎設施(SDI)的一部分,着重實作跨本地、公有雲和邊緣環境的統一存儲平台。
- 與即插即用的應用相比,SDS 可能涉及調整底層硬體,自行搭建解決方案等大量工作。
作業系統容器(OS Containers)
Gartner 将作業系統容器定義為一種共享作業系統的虛拟化技術。它通過 “容器守護程序(container daemon)” 在容器運作程序中實作邏輯隔離, 保證多個應用程式能夠共享同一個作業系統核心而不會産生沖突,并同時維持特定作業系統庫的副本。
容器技術多被用于基礎架構的管理。如今也被開發人員所使用,以實作靈活開發、快速配置和實時橫向擴充。在微服務架構應用程式和雲計算環境中,該技術應用尤為廣泛。
企業可通過作業系統容器技術,增加空間使用率,節約成本。同時,其高密度、輕量級特性也便于應用開發人員使用。此外,與微服務架構和靈活開發的一緻性也成為作業系統容器發展的驅動力。
但其也面臨着,因依賴應用系統進行應用隔離而帶來的安全隐患(尤其在多租戶環境中)、現有應用需要重新設計方能充分利用容器優勢、工具與作業系統不成熟與複雜性易限制容器使用、在 Kubernetes 上部署開發合适的操作模型困難等挑戰。
使用者建議
- 部署容器時需要考慮安全性與可管理性。
- 容器與虛拟機的結合,可以幫助開發人員解決容量管理的問題,但是在結合時也需要考慮虛拟機的成本。
軟體定義基礎設施(SDI)
Gartner 認為軟體定義基礎設施(SDI)包括廣泛的軟體定義基礎設施元件和軟體定義的資料中心、網絡、存儲和計算。SDI 還包括部署在物聯網應用中的非資料中心基礎設施和軟體定義的邊緣基礎設施。
軟體定義通過軟體接口實作對基礎設施的程式設計控制,進而使業務更加靈活和靈活。SDI 結合了計算(SDC)、網絡(SDN)和存儲(SDS),同時還通過使用軟體定義的監控裝置或機器擴充到非資料中心基礎設施。
對于 SDI 的發展,Gartner 表示随着傳感器和擴充卡也可通過軟體進行管理,SDI 将更受關注。零售、制造、零售銀行、和公共設施等領域,正在擴充 IoT 和其他非資料中心 SDI 技術。
推薦閱讀:“軟體定義”成為十四五規劃熱點,一文了解相關概念與常見問題
使用者建議
- 擴充 SDI 在 IoT、邊緣計算,遠端辦公室/分支機構等新場景中的部署和應用。
- SDI 可能會與特定供應商綁定或形成技術孤島,例如存儲和網絡硬體或虛拟化軟體。在選擇一家廠商的 SDI 時,需要注意特定領域的鎖定。
物聯網(IoT)
Gartner 認為,IoT 是現代商業的基礎。IoT 連接配接資産與裝置,提升了企業對于形勢的感覺和判斷。從技術層面來說,IoT 是嵌入式技術的産品或資産網絡,用于内部狀态和/或外部環境之間的溝通,感覺或互動。IoT 由資産,通信協定,應用,資料和分析的生态系統所構成。
IoT 推動了數字化群組合業務技術的發展。目前全球範圍内的企業,已經從部署 IoT 技術方案,轉向部署具備 IoT 能力的業務方案。自 2020 開始,傳統的 IoT 賦能用例開始增加,用來改善企業營運;而一些引領性企業正驅動轉型戰略,通過 IoT 實作産品即服務或者有保證的資産運作時間。
但 Gartner 也指出,IoT 本身為涉及多家供應商的複雜解決方案,缺乏标準無法擴充,以及難以将端到端 IoT 方案中的元素(從資産與資料來源)內建到業務應用,以上這些因素都成為 IoT 進一步發展的挑戰。
使用者建議
- 促成 IoT 卓越中心的組建,該中心由 IT、營運(業務線)和業務人員構成,并負責驅動企業範圍内的最佳實踐,劃定預算以及人員優先級。
- 鼓勵團隊聚焦 IT 和營運架構兩個方面,解決核心技術複雜度,安全問題和內建挑戰。
點選擷取更多技術與前沿趨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