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俠說科技
華為超越蘋果,這個笑話,如今怎麼不見有人繼續講了?
答案很簡單,一個漏洞百出的笑話,講多了之後不僅不會引人發笑,講笑話的人還會被聽笑話的人厭惡。客觀的說,華為是中國企業,注重創新的同時,還在研發上付出了巨大的投入。
這樣的一家企業,莫說超越一個小小的蘋果,即使是站在世界之巅也應該是一件情理之中,完全跟“笑話”不搭邊的事。可是,話糙理不糙!一個一輩子賺不了一百萬的人跟一個一天賺一百萬的人比生活品質,一個月薪5000元的人跟一個日薪500元的人比考勤(天數多),這不是笑話是什麼?
華為注重創新,在研發上也勇于投入,這些都是事實。但問題在于,你在注重創新加大研發投入的時候,蘋果也沒有止步不前。換言之,華為跟蘋果之間的差距依然存在,即使極力掩飾極力的去圓場,街頭小商小販都能輕易看出其中的“門道”,換做是你了,這樣的笑話,你還意思講嗎?
我并不是來唱衰華為的,也并不是來抹黑華為的,而是我想借華為這個話題,跟那些動不動就沸騰就高潮就斥責中國人不支援國産就是不愛國的人辯一下。華為銷量2.4億,超越蘋果,世界第二,這是華為在被打壓期間出現頻率以及呼聲都比較高的一個論調。
發貨量以及排名我不否認,畢竟這是所謂的權威機構釋出的資料,我就想問一下,蘋果一台手機賣多少錢,華為一台手機賣多少錢?在關鍵詞2019年~2022年各大手機均價變化的搜尋結果中顯示,蘋果手機的均價是最高的,這個高是高到什麼程度呢?
從相關結果來看,在普遍認為華為超越蘋果的2019年,蘋果手機的均價依然呈現出至少拉開國産手機均價一半的趨勢。當然,其中華為的均價較好一些,相對于其他國産手機與蘋果之間的距離要近一些,但,仍擺脫不了低價走量的“嫌疑”。
換言之,在超越蘋果這件事上,華為與其他國産手機廠商的政策基本一緻,犧牲一定的售價以及利潤促使銷量的提升。這裡邊不僅有政策上的投機,還有心理上的取巧。因為在大衆心理中,銷量好的産品往往跟好産品劃等号,這裡又間接的提升了品牌形象。
然而,這樣的路數在部分人的心中并不适用。月薪5000元的人在種種“證據”以及資料的佐證下,他們會認為華為手機不錯。但是,在日賺500元的人的眼中,這些所謂的“證據”以及資料的佐證,并不能成為驅動他們買單的驅動力。
是以,在普遍認為華為超越蘋果的2019年,華為主打高端的Mate系列以及P系列的累計發貨量才超4400萬台。而同期蘋果11的銷量不僅直追這個數字,在全面進入5G時代的2020年,iPhone11依然銷售6000多萬台。
這裡展現出兩個差距,一是價格上的差距,二是驅動力上差距。根據資料來看,蘋果用高于華為近乎一半的均價做到1.91億台銷量,這個銷量與華為的低均價做到2.4億銷量差距可謂是微乎其微,蘋果稍微調整一下售價,這個差距定然會再次縮減。
相信這一點不用過多舉例,618、雙11、雙12的排行榜自行檢視即可。那麼問題來了,華為若是把價格對标蘋果,能否做到銷量上的超越?我相信,對于這一點持有懷疑态度的人應該不止我一個才對。
畢竟,在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的2019年,Mate系列以及P系列,兩款主打高端且售價與蘋果高度接近的機型的銷量才超過4400萬,若是沒有了這些,在後面的2020年,想讓這兩個系列的發貨量翻番比肩蘋果,光靠所謂的支援國産,就能達到嗎?
笑話!在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在大大小小媒體争相報道,在自媒體大咖無病呻吟以及華為某高管大放厥詞等前提下,Mate系列以及P系列的發貨量都沒能比肩沒有5G被網友評為“電子垃圾”的iPhone11系列,到了2020年就能比肩蘋果了,除了做夢以及“美化”資料之外,我實在想不到其他可行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