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49年,七十八歲的張廷玉,主動向乾隆申請告老還鄉,乾隆當時答應了。結果沒過幾天,乾隆削掉張廷玉爵位,取消他配享太廟的資格,還把他轟出了京城。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朝三朝老臣張廷玉在家中逝世,乾隆皇帝得知此事後,還是依照父親雍正的遺诏,讓張廷玉配享太廟。
張廷玉是清朝唯一一位以漢人身份配享太廟的臣子,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乾隆給他的谥号為“文和”,這在文臣中來說是級别很低的,足以證明乾隆皇帝心中對于張廷玉的不滿,那麼在雍正一朝備受寵愛的張廷玉為何會在乾隆這裡被厭棄?君臣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張廷玉在康熙時期就已經侍奉在尚書房,雍正繼位之後,将其封為禮部尚書,由于張廷玉能力突出,他不僅幫助雍正建立的軍機處,還成為了首席軍機大臣,是雍正最信任的左膀右臂。
雍正去世之後,留下遺诏,張廷玉成為輔政大臣,還讓其享有死後到皇室太廟中享有供奉的權利:“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命他日配享太廟。”
太廟是供奉皇帝牌位的宗廟,早在夏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夏朝稱為“世室”,商朝叫做“重屋”,周朝稱為“明堂”,從秦漢開始就叫做“太廟”。
太廟分為東西兩側,東配殿供奉着曆代有功的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着異姓功臣的神位,對于臣子而言,配享太廟類似一種榮譽勳章,代表着自己一生的功績得到了皇家的肯定。
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二十五歲繼位,此時的張廷玉已經年近60歲,由于張廷玉擔任着輔政大臣的重要位置,是以身邊聚集着很多文臣,形成的朋黨之勢和皇權産生了競争。
新君登基,就開始将朝中中樞位置的官員換成“自己人”。乾隆十年,同為輔政大臣的鄂爾泰去世,皇帝借機調整軍機處,任命讷親為領班大臣,位列張廷玉之前,由于讷親資曆淺薄,張廷玉對于此事頗有微詞。
沒過多久,乾隆下旨:“廷玉年已過七十,不必向早入朝,炎暑風雪無強入。”這看似是關心張廷玉的身體,實際上卻是将張廷玉排除到中樞之外。
乾隆十三年,張廷玉以自己年事已高為理由,向乾隆提出告老還鄉的請求,但是乾隆卻拒絕了:“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
其實乾隆站在朝廷的角度考慮,張廷玉是三朝老臣,又被雍正信賴,應該留在京城養老,這樣才會讓天下的讀書人感覺到皇恩浩蕩,不至于寒心。
這對君臣之間的談話并沒有就此結束,張廷玉又引用前朝名臣七十歲退休的典故,希望乾隆可以考慮自己的身體,但是乾隆卻以諸葛亮一生為君主死而後已警告張廷玉,張廷玉此次提出退休的想法并沒有被允許。
乾隆十四年,乾隆準備南巡,張廷玉再次提出要退休的想法,不過這次獲得了皇帝的允許:“乃許廷玉緻仕,命待來春冰泮,舟行歸裡,親制詩三章以賜。”
其實事情發展到這裡也應該結束了,張廷玉卻擔心起自己的身後事,要求乾隆給他寫一個保證書:“蒙世宗遺命配享太廟,上年奉恩谕,從祀元臣不宜歸田終老,恐身後不獲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為券。”
乾隆畢竟是皇帝,給一個臣子寫保證書未免太過可笑,不過乾隆也做出讓步,寫了一首詩,以詩為證,許了張廷玉的要求。
原本得了這樣的恩典,張廷玉應該親自來叩首謝恩,但是他卻委派了自己的兒子,乾隆知道此事後大為憤怒,想要問罪張廷玉。
不過,問罪聖旨還沒有下達,張廷玉卻聞風趕來謝罪,這隻能證明張廷玉确實在軍機處有内線,或者說現在軍機處依舊有張廷玉的朋黨。
乾隆雖然生氣,但是依舊沒有問罪張廷玉,正當他收拾行李準備返鄉的時候,恰好趕上皇長子永潢去世,參加完葬禮,張廷玉第一時間來請辭,沉浸在喪子之痛的乾隆大發雷霆,免去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資格。
張廷玉看見皇帝發怒,也就不再執着于太廟的問題,隻想趕緊回家養老,直到乾隆二十年,他去世之後,乾隆才将其神位送往太廟中去。
參考文獻:《清史稿》
#把地球的故事講給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