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公元1749年,七十八岁的张廷玉,主动向乾隆申请告老还乡,乾隆当时答应了。结果没过几天,乾隆削掉张廷玉爵位,取消他配享太

作者:图图Ym

公元1749年,七十八岁的张廷玉,主动向乾隆申请告老还乡,乾隆当时答应了。结果没过几天,乾隆削掉张廷玉爵位,取消他配享太庙的资格,还把他轰出了京城。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朝三朝老臣张廷玉在家中逝世,乾隆皇帝得知此事后,还是依照父亲雍正的遗诏,让张廷玉配享太庙。

张廷玉是清朝唯一一位以汉人身份配享太庙的臣子,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乾隆给他的谥号为“文和”,这在文臣中来说是级别很低的,足以证明乾隆皇帝心中对于张廷玉的不满,那么在雍正一朝备受宠爱的张廷玉为何会在乾隆这里被厌弃?君臣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张廷玉在康熙时期就已经侍奉在尚书房,雍正继位之后,将其封为礼部尚书,由于张廷玉能力突出,他不仅帮助雍正建立的军机处,还成为了首席军机大臣,是雍正最信任的左膀右臂。

雍正去世之后,留下遗诏,张廷玉成为辅政大臣,还让其享有死后到皇室太庙中享有供奉的权利:“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命他日配享太庙。”

太庙是供奉皇帝牌位的宗庙,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夏朝称为“世室”,商朝叫做“重屋”,周朝称为“明堂”,从秦汉开始就叫做“太庙”。

太庙分为东西两侧,东配殿供奉着历代有功的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着异姓功臣的神位,对于臣子而言,配享太庙类似一种荣誉勋章,代表着自己一生的功绩得到了皇家的肯定。

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二十五岁继位,此时的张廷玉已经年近60岁,由于张廷玉担任着辅政大臣的重要位置,所以身边聚集着很多文臣,形成的朋党之势和皇权产生了竞争。

新君登基,就开始将朝中中枢位置的官员换成“自己人”。乾隆十年,同为辅政大臣的鄂尔泰去世,皇帝借机调整军机处,任命讷亲为领班大臣,位列张廷玉之前,由于讷亲资历浅薄,张廷玉对于此事颇有微词。

没过多久,乾隆下旨:“廷玉年已过七十,不必向早入朝,炎暑风雪无强入。”这看似是关心张廷玉的身体,实际上却是将张廷玉排除到中枢之外。

乾隆十三年,张廷玉以自己年事已高为理由,向乾隆提出告老还乡的请求,但是乾隆却拒绝了:“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

其实乾隆站在朝廷的角度考虑,张廷玉是三朝老臣,又被雍正信赖,应该留在京城养老,这样才会让天下的读书人感觉到皇恩浩荡,不至于寒心。

这对君臣之间的谈话并没有就此结束,张廷玉又引用前朝名臣七十岁退休的典故,希望乾隆可以考虑自己的身体,但是乾隆却以诸葛亮一生为君主死而后已警告张廷玉,张廷玉此次提出退休的想法并没有被允许。

乾隆十四年,乾隆准备南巡,张廷玉再次提出要退休的想法,不过这次获得了皇帝的允许:“乃许廷玉致仕,命待来春冰泮,舟行归里,亲制诗三章以赐。”

其实事情发展到这里也应该结束了,张廷玉却担心起自己的身后事,要求乾隆给他写一个保证书:“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上年奉恩谕,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恐身后不获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为券。”

乾隆毕竟是皇帝,给一个臣子写保证书未免太过可笑,不过乾隆也做出让步,写了一首诗,以诗为证,许了张廷玉的要求。

原本得了这样的恩典,张廷玉应该亲自来叩首谢恩,但是他却委派了自己的儿子,乾隆知道此事后大为愤怒,想要问罪张廷玉。

不过,问罪圣旨还没有下达,张廷玉却闻风赶来谢罪,这只能证明张廷玉确实在军机处有内线,或者说现在军机处依旧有张廷玉的朋党。

乾隆虽然生气,但是依旧没有问罪张廷玉,正当他收拾行李准备返乡的时候,恰好赶上皇长子永潢去世,参加完葬礼,张廷玉第一时间来请辞,沉浸在丧子之痛的乾隆大发雷霆,免去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

张廷玉看见皇帝发怒,也就不再执着于太庙的问题,只想赶紧回家养老,直到乾隆二十年,他去世之后,乾隆才将其神位送往太庙中去。

参考文献:《清史稿》

#把地球的故事讲给宇宙#

公元1749年,七十八岁的张廷玉,主动向乾隆申请告老还乡,乾隆当时答应了。结果没过几天,乾隆削掉张廷玉爵位,取消他配享太
公元1749年,七十八岁的张廷玉,主动向乾隆申请告老还乡,乾隆当时答应了。结果没过几天,乾隆削掉张廷玉爵位,取消他配享太
公元1749年,七十八岁的张廷玉,主动向乾隆申请告老还乡,乾隆当时答应了。结果没过几天,乾隆削掉张廷玉爵位,取消他配享太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