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彼岸:古人對書法的人文追求

另一面:古人對書法的人文追求

主講人:鄭曉華

地點:中國科學院大學"明德演講廳":2021年6月

在相當長的中國古代,書法是讀者必須學習的實用技能,也是讀者的"敲磚",也是傳統知識階層作為修養、個性"道"的工具。中國古代作家從漢字書寫的美開始,通過仰望、仰望、想象、創造,建構了一個巨大的漢墨理想世界。老話說雲:"雖然這條小徑必須相當可觀。書法看似是一門小功夫,但深一步我們就會發現,在傳統文化的大圖案中,書法看似是簡單的黑白點線編織體,隐藏着祖先的豐富異想天開。它們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獨特景觀。

彼岸:古人對書法的人文追求

鄭曉華,中國書法家協會黨組副書記、秘書長,中國教授,博士素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入選文化藝術家和"四批"人才項目。

古代僧侶和書法

《禮儀之書》有雲彩:"公路旅行也是,天下為大衆,選好能,講信與和諧。"四字之一",我認為它代表了中國古代傳統政治理想。早期社會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社會組織是以血為基礎,國家破解印章管理的。春秋戰國時期由于"紳士澤、五和切",随着血親的代際變化越來越冷漠,小國之間的利益沖突加劇,導緻諸侯争奪霸權。後來,秦始皇統一了六國,采用了縣制,取締了原有的血族分離制,國家管理以中央為主的行政體制。而實施這樣的國家管理,需要一批有能力的人才。秦朝的曆史很短,漢攻秦體制,中國古代社會的精英政治逐漸建立起來,漢朝通過"推薦""招募"廣羅人才,推薦是地方官員自下而上的推薦;後來發展到唐朝,演變成千年古科技體系。

彼岸:古人對書法的人文追求

"千古風貌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院主題書及繪畫專展",觀衆紛紛參觀。杜劍坡/蓋蒂圖檔社

那麼,古代書法藝術與這種人才選拔有什麼關系呢?

首先,書法可以給人智慧啟迪。古代幼兒從啟蒙之初,就要讀書寫字。漢字的閱讀給幼兒帶來了第一縷智慧,給了他們一個了解世界的概念參照系。而凱孟的漢字書寫教育,也奠定了中國古代祖先對漢字書法的天然親密感。中國書法,在古代,一種文化命運誕生了。

其次,書法有利于祖先個人性格的展示。在古代傳統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互動的大多是依靠語言和書寫,是以書法成為人們展示個人最直接的工具。"文字是一些字到最後,書是一個字已經看在心裡"(唐章懷宇),對于古人來說,書法是視覺傳達,比其他載體更直。另一方面,中國古代的書寫工具很特别,一根竹管前面一堆動物毛發,做成軟筆,"隻有軟筆才奇怪"(Donghan Cai wei)。軟筆的書寫控制非常困難。如果一個人想寫一個好詞,他必須征服畫筆,以便能夠自由地控制它。而要征服畫筆,就不能有毅力的信念,開闊的知識,再加上人的洞察力,毅力就不能了。老話說,"文字就像人",對于計程車人來說,人們在溝通中寫什麼,怎麼寫,通過幾支筆的大小才能展現出自己的品質。是以,在古代漫長的社會發展中,書法在知識分子階層中得到了廣泛的傳播,清代的劉曦有一個概括:"書,如也"。比如它的學習,比如它的才華,比如它的野心。簡而言之,就像其他人一樣。"這也在中國曆史上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幾乎所有優秀的人都熱愛書法,而且往往對書法有很好的了解。而這種文化現象一直延續到今天,對于大衆來說,無論中國人身在何處,在他心中,都會隐藏着對書法藝術的天然敬畏;

書法藝術的三重邊界

從研究态度客觀上求真看書法,經過幾千年書法藝術的發展,表達不準确,有三種境界:一種是世俗的,一種是藝術的,一種是哲學的。

所謂世俗情境,就是要滿足古代法則,要技術取勝,不需要自己創造。學習現有的技能,掌握,可以滿足這個需求。這是世俗的、對書法家的普遍要求,也是作為書法家的一個基本境界,走向書法的第一高峰。而實作這一目标的方法是專注于一個家庭。如果我們對書法感興趣,傳統經典選作之一,一年365天,每一天,時間和精力到位,水進入運河。有人說書法很深,說有功、有小子功等,我覺得不一定。有勤奮,有正确的方法,投入一定的時間,一步一步,也可以在書法中單向進入房間。

這個階段通過技術水準。如果隻是追求停留在第一階段,掌握現有的技術,不談創造,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可以實作的。然而,這樣的成功也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投入大量的時間去投資,去建立起來。盤點一下曆史的知名書商,很多來自家裡,是因為如果沒有物質基礎,整天為食衣奔波,不可能花那麼多時間精通一門藝術。

彼岸:古人對書法的人文追求

燕振清道塔(當地)資訊圖檔

第二種情況是藝術環境,這是藝術家的領域,要學會取勝。他不僅需要掌握現有的技術,還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識和修養,去思考、判斷、運轉,對現有的書法語言進行處理、整合,創造出一種新的藝術語言。藝術環境需要一定的技術支援,即基礎技術的第一階段。但基礎是如此豐富,我不能肯定地說。我不認為雕刻得太細,不必到頂端做第二步的工作,因為那樣的話可能有點晚了,畢竟如果技術太複雜,精湛的技術本身可能會出現"固化效果"。精确的細化也會限制人,影響創造力。是以,我認為基本技術應該适度和開放的系統。有一定的技術高度,就要調動知識的積累,将藝術語言的"計算"和整合起來。此時,我們需要采取曆史和理論的眼光、洞察力,去了解書法的原理和規律,懂得如何進入古往今,如何弘揚古新。要和以前的人不一樣,學古去,也要出來。出來,古人要在同一軌道上,但不一樣;我認為實作這個目标的方法是合并,梳理你所學到的東西,然後看看彼此的相容性,把它們拆開,揉捏,壓平它們,就像水泥和沙子一樣,把它們融化成一個新東西。這是學者或藝術家型書法家的領域,在書法藝術的審美層面上做出了推動。

第三種情況是哲學狀态,類似于哲學的領域,通過天人、精神的融合,個人的氣質、内在的精神氣質、生理和心理的構成,通過書法的視覺語言來表達。氣質融為一體,人書是一體的,我覺得這或許是中國書法藝術的一個獨特之處。因為在西方藝術史上,似乎沒有"人畫一"作為主導藝術觀念來推廣的局面。但東方藝術的重心,自古以來,書法追求"物我融"、"天人合一""自然人性化",書法的境界向往是:"丈夫在一邊,帶着百萬裡感情","蓋上蓋子,像一個相遇"(Don Zhang Huaiyu),在祖先的精神取向中, 書法是其生命符号的延伸。

曆史上,像徐偉和八山人一樣,他們的書法已經達到了這樣的境界,書法已經成為他們個人生活的展示。這個階段不僅跨越了技術壁壘,也超越了形式美學的壁壘,所謂"能跨越家庭的法則"、"一心一意、冷漠的表"、"學會創造、創造規則"(唐·張懷輝)。書法具有什麼身體,過去什麼形式,應該被超越,像世界的創造者一樣,創造洪門,創造出獨特的活生生的自我本質。

所謂形式審美屏障,就是書法史上形成的各種固定的書法程式和圖案。在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它們是系統規則以及技術和內建的基礎。但在第三階段,藝術思維不是在這個層面上進行的,而是上升到人類的精神層面,創造了一種具有生命象征的個性藝術形象,為生活的個性尋找筆墨代言,這是書法藝術的第三個境界,也是我認為作為藝術書法的最高境界。人們的書是舊的,人們的書是一體的。在這個階段,打破這種心态很重要。我們說書法家是天性,就是要進入第一境界,熟練掌握現有的書法技術,曆史大多數書法家都停留在這個領域,想要突破,走出去。有一些優秀的書商,有足夠的學習、洞察力,可以學習、了解、自我突破,進入第二境界,即每個人的曆史。但是,很少有東西可以使書法成為第三領域。這個階段必須打破慣性思維,慣性思維固化了人的心靈,不容易掙脫。其實,所謂古今法則,都是别人總結出來的。要實作人類圖書的統一,必須有突破口,找差距,突破自己的新路。這涉及對藝術的普遍規律的尊重,既要尊重又要突破:對于書法來說,要變得清晰和謹慎。清晰的保持是保持的風格,保持的眼睛可以直接看到;

形狀被抛棄了,似乎有點神秘,形狀被抛棄之後,神怎麼留下來?如果按照科學家的思維,說一對一哪個是神,哪個是形,怎麼留下來,留下幾點,似乎沒有辦法給大家一個确切的解釋。但這種放棄,而且确實存在于藝術中,存在于每個人的感情中。

在這個階段,工具的使用範圍從必然的王國到自由的王國。國度必然是我們必須遵守的規則,而"人"則受規則的支配。自由的王國是超越規則的"人民"。不重複這些規則,自由創造,但在人類審美的共同原則下,并不違反人類審美的共性。借用一句老話,就是"發自内心無所事事"。此時,藝術家隻聽從心靈的呼喚。筆動的是個人生活的節奏。既不是古代的律法,也不是天堂的規則。天是最高規則。要完全個性化,但不要随便,不要粗俗,不要瘋狂。《莊子山木》有雲彩:"猖獗狂妄,就是做大方",可謂形容是這個境界,表面看得亂七八糟,仿佛是無序的古法則,其實是"大方做大",把握了藝術的制高點。古代文獻中還有一句話叫"反經濟合作",這是法律,經典。既要反駁,又要一緻,辯證統一。藝術家和科學家其實就是這項任務,弘揚探索精神,颠覆、超越現有規律,創造新知識。

彼岸:古人對書法的人文追求

陝西考古發掘出的闫振清書丹墓志銘。新華社

哲學的第三位,從古到古,人書一書,生活精神化為筆墨,最難實作。尋找墨水與生命精神之間可能的象征性關系,并将兩個不相關的事物聯系起來。筆墨是按照漢字系統把畫筆寫出來的,怎麼能和生活扯上關系呢?對于古人來說,這需要對筆墨、生活進行内省,通過長期的探索,尋找共性。正如張懷宇所說:"骨子裡,短長,有像老公的保皇者來彌補主的節。瞬間折規則轉身,但密密麻麻地在疏浚上,有像老公孝順的程舜慎思考遠方的心。姚品質包含一章,或軟或隻是,有像富哲人一樣進入旅行的了解和退卻。固定其原點多端,觸摸成狀态,或分開每一個讓路,或聯合入侵,也是五條普通線和五條線,雖然生在相反的方向。命名一個可以像聖人一樣的類是微妙而困難的。《詩》雲:鐘古琴、鼓手鼓、佟勳。"是的,也是意義所在。"唐代書商發現了書法形式與生命存在之間的'形式同構'現象,這在現代視覺心理學中被稱為'同調'。書法藝術的人性化就是基于這種視覺藝術原理,找到生命與筆墨之間的對應關系,書法"天"(生命的自然存在)"人"(藝術語言等)對話,可以進行。

唐代燕真清,是人類書籍統一的典範。他用生命之靈诠釋了他浩瀚的書法。北宋素瑜說:"我看了燕麓書,不想看它的風格。隻是他是個男人,當他看到他時,他是如此兇猛。北宋的朱昌文說:"它起源于筆漢,然後是強而有力,法則嚴格。如保皇派、鄭賢王朝、節慶和不能奪取的。楊子雲以書為畫心,在陸公新。"他們生動地講解了顔振清書法的生活氣象。

八山人的書法也可以說是他生命精神的外化。他的話走出了《蘭亭序列》,卻是一部經典之作,抽筋到骨頭,大拆,走向美,走向世俗,帶領華卸貨,留下孤獨甚至病态的冷墨。看着他的書法,仿佛能聽到他嘶啞和痛苦的哭泣,以及他身後流血的心。在書法史上,他也能夠将生命境界轉化為一代巨人的書法視覺符号。

還有明朝的徐偉,"半條命成了男人,獨立書禁食晚風"。筆底的珍珠無處可賣,閑置着野藤。"他的書法,"眼睛空空如也,獨立了一會兒"(明元紅道),滿是野性的眼神。他引以為傲的書名一句話:"好驢不進驢線""高書不進庸俗眼,進庸俗眼不高書"。"有了這些話,他注定要忍受一輩子冰冷的眼睛,注定一輩子的孤獨。

杜甫有詩句,"文章讨厭哒"。孟子說,"生在苦惱中,死在平安中",真相是一樣的。沒有辛苦而傑出的訓練,無法創造超越平凡的心靈和空氣。除了庸俗的心靈之外,沒有偉大的藝術。

書法藝術升華

前面提到的三個領域,書法都是作為"藝術"的領域。"另一面"是走出藝術,進入中國古代所謂的"生命科學"。

什麼是藝術?不同的曆史階段有不同的解釋。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穴的壁畫與原始巫術有關,可以說是為原始人的生存服務。中世紀的大量藝術作品,充滿了宗教語言。在現代工業革命之後,藝術被商品化和商業化。在現代藝術中,藝術家首先實踐藝術。畢加索說,藝術是揭示真相的謊言。當代藝術開始成為一種思想工具。

而古代書法藝術曾經有過文化驅動力,就是上面提到的政治精英意識。在哲學階段,書法已經超越了視覺藝術的範疇,追求生命符号,書法對人的建構,一度被古人推向了塑造生命價值、思想引領的高度。回顧中國曆史,在藝術史上,一直有一種将藝術作為人類勸誡的傾向。由于中國傳統思想的主流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強烈的倫理色彩,中國藝術自古以來就強調倫理道德,古代書法家在建構人類精神家園時有許多大膽的想象力。唐代張懷羽,明代物品穆,清代劉希寨,是三大代表人物之一。

張懷軒首先提出了"心靈啟發"的書法理論。他的想法是,書法是"筆直的老師本性","水墨的探索之美,萬物的本質"。到肋骨站立,以"包括千不一,切成一個階段"的美麗,從世界畫出驚人的宏偉,用筆墨,讓人們看到,"像進殿看神,敬畏",靈魂突然沉浸在宗教的崇高、莊嚴、寂靜中,精神得到淨化和升華。在他看來,書法可以是"旗手,藻類精神",引導人性,改變風俗風格,是"不朽的事件"。

"項牧也有"人格敏化"的說法。在他看來,"道德的根源,顔色,友善,書也是雲。性格獨特,氣質不同,運勢大,邪惡是自我形成的。書法是由内而外的,是以書法家首先要"自由聖禮",書法家們已經修好了自己,然後通過内而外的進階書法,"正書法,是以心"。他在《書法雅妍》一書中寫道:"開始大開卷,菊高紳士的遠方,遠方,标準格威樂器,青秀末大,飄若仙女,魁梧如高貴。而它的引進、近處和檢查、充氣、耐沐、笨蛋、強如山。在他的座位上,樂器充滿了容量,他熱情地聽着。挫折不是憤怒,不是驚訝,誘人,陵墓是不屈不撓的。道金德輝,和藹可親的為大衆服務,輕蔑的自嘲。"

劉希寨提出了"為人民挺身而出,由人民走回民"的著名命題。在他看來,書法的初級階段是"建民",生活決定藝術,客觀狀态決定人民創造。進階階段是"人一次又一次"。通過人們的主觀主動性,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自然狀态,通過自我觀察、自我修複、改變自己,實作主觀主動性對"這個和我"的希望,最終轉化"人"在作品中得到"再生",這就是"被人日複一日"。劉希齋稱第一階段為"造書自然",第二階段稱為"造書自然"。他提出,"筆氣質,一切都以人性氣質為根源。是理性的愛,這本書的首要任務也是。書法家的第一課是修複自己的靈魂,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

彼岸:古人對書法的人文追求

清《夜笑殿畫》中顔振清形象資訊圖檔

從以上理論可以看出,古代書商在書法的社會功能設計上,他們的野心,遠遠超出了書法家的定義:在小書法上,想要承擔更多雄心勃勃的曆史内容。這不能說是中國書法家大規模的集體精神"越位"。根據張懷宇、項牧、劉希寨的思想,書法不僅是實用、審美、個性的表達,更是人性、精神、價值觀的引領。此時,書法似乎已經走出了"技術""藝術"或"書道",成為一種"教法"——曆史上有人直接稱之為"書本教學"。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書法的古代史,似乎被了解為一種四足情境:世俗的情境是依賴于技術的,是書法家的天性,它能滿足實際。藝術能量就是把書法當作藝術,表達審美理想。哲學風景是将書法作為"道",它是智慧生活對筆墨人格的征服。而最後的"另一面",是走出書法的藝術視野,像裕仁一樣,追求超越生活。

結語

從曆史和起源的發展來看,中國書法具有崇高的人文理想:服務人民,表達人民,培養人民,促進人民。書法基于技術,但不僅僅是技術,而是背後的人。技術隻是書法宏大叙事的基礎。高高在書法藝術的頂端,是另一面,是人性的升華,是生活的升華。書法,必須雕刻人,充實人,提升人。如果這個"人"瘦得不夠豐富,那麼書法就沒有價值了。900多年前,蘇炜提出:"古人,都對自己的生活。雖然不貴,但并不貴。"這裡的"工作"是好的技術。蘇偉的警告是:不要隻是技術理論,書法輕技術價值不大。是以我認為,書法家必須努力拓展自己的生活模式,從"言出必行"來豐富書法。從以往的書法三重情況來看,第一境界隻有技術,文化支撐很小。第二個境界,書法家從技術專家到技術精英,應該說有一定的厚度支撐,但社會的交叉點比較小,不足以成為社會精英。隻有到了第三個境界,哲學家的環境,書法家的外詞作品,即書法之外的内涵,成就形成一定的厚度,書法藝術才能得到堅實的背景支撐。書法家的視野必須保持公開、開放,他涉足的領域,絕不能隻是書法。是以我想在這裡提出一個大膽的命題,那就是"書法似乎必須業餘才能成為每個人。為什麼,因為他從技術開始,最終退出技術。如果不走出技術,可能很難成為一個擁有深層傳統人類支援的人。隻有保持"業餘主義",即保持一定程度的開放性,才有可能克服技術的狹隘性,将書法引入更廣闊的人類世界,賦予書法更豐富的内涵。

一句話,中國古代書法引導知識群體自覺追求精英主義,超越世界,這也是中國古代社會特有的"文化人"教育機制——所謂"道"存在于日常應用中,通過日常工具書法學習和實踐,提高人們的品格。從這個角度來看,另一面,或許是各代書法家的終極理想。

彼岸:古人對書法的人文追求

光明日報教育部贊助(欲了解更多光明論壇内容請掃描二維碼關注光明論壇微信公衆号。歡迎留言、探索、推薦。)

光明日報(2021年8月10日)

來源:Guangming.com-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