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議人工智能時代新型複合型人才需求及培養

作者:千夢奇圓

文:玲玲

谷歌“阿爾法狗”戰勝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标志着人工智能裡程碑似的進步,為此,2016年被定義為“人工智能元年”。近年來,随着“大資料”、“深度學習”、“雲計算”三大技術基石的奠定,及“區塊鍊”、“物聯網”等概念形成,人工智能應用已普遍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語音識别、機器翻譯、自動回答問題等,人工智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空前便利。早在5年前,人工智能專家李開複就預言:“未來10年,大部分人類隻需要思考5秒鐘以下的工作,都會被人工智能取代,比如助理、翻譯、保安、前台、護士等”。即人工智能将淘汰大量傳統勞動力,隻有新型複合型勞動力人才,才能在瞬息萬變的智能時代有一席長足空間。如今,隻有改革我們目前的傳統教育模式,才能培養出新型複合型勞動力人才。

縱觀世界曆史,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會帶來工作變革。随着人類社會生産力的提高,每個時代停留的時間也幾乎是立方式縮短。

在原始社會,由于生産力極度低下,人類經曆了幾百萬年的漫長時間,才過渡到農業社會。到18世紀60年代,蒸汽機的發明,工業革命率先在英國爆發,使很多農民成為了勞工,人類由此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化時代,曆時幾千年。到了大約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出現第一台計算機,宣告電子資訊科技化時代的到來。這個時期,曾經做為推動時代進步的工廠勞工主力軍成為了少數,取而代之的是在高大上的寫字樓辦公室做軟體程式設計的IT工作者,人類由此從工業時代步入電子資訊科技化時代,僅僅隻需要二百年。從20世紀50年代(資訊科技時代)開始,到人工智能元年(2016年)的确立,人類僅用了60年的時間。有專家預測,到2035年左右,人工智能将進入鼎盛時期,而這個時期是2016年前後出世的孩子們,開始步入社會,面臨創業及找工作的重要時期。

總之,無論願意與否,人工智能時代都必将到來,或者說已經到來。每一位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都需要為迎接新時代的到來做充分的努力和準備,才能在新時代的浪潮中乘風破浪,綻放多彩美好的人生。

回顧中國近代發展曆程。1984年,鄧小平提出“科技強國,計算機普及要從娃娃抓起”。這之後的20年,21世紀初始,世界網際網路科技浪潮波濤洶湧,中國網際網路也順勢崛起,此時造就了馬雲、馬化騰、李彥宏等一代風雲人物。

同樣,為迎接下一個新時代的到來,新型教育模式也需要提前20年布局。2017年7月,在《國務院關于引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在中國小階段,設定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漸推廣程式設計教育,建立人工智能學科,培養複合型人才,建設人工智能人才高地。”可見大陸教育部對人工智能程式設計教育的高度重視。在人工智能大時代來臨之際,從幼兒開始普及創意科學教育——STEAM教育,提供孩子們在‘玩中學,做中學’的學習場景,寓教于樂,培養幼兒從小對人工智能的熟悉感和興趣度,進而在骨子裡形成對人工智能的深刻體驗。相信在接受這類教育教育訓練的幼兒人群中,會更大機率的誕生出符合未來社會發展需求的新型複合型人才,這些小孩在時代前進的浪潮中,更能乘風破浪,遊刃有餘,在千變萬化的市場需求具有更大優勢和空間展現更大意義的生命價值和人生體驗。

以往的家長們普遍認為,不應該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在人工智能時代到來之際,現在的許多家長們已逐漸意識到,讓孩子赢在生命長跑上,才更有益于孩子終身幸福。

早在1994年,首屆世界終身學習會議就提出21世紀的生存概念——終身學習。在知識不斷更新的21世紀,學習是一項馬拉松長跑競賽。有專家研究發現,在農業時代,一個人隻需要在7-14歲接受教育,就足以應付今後40年的工作和生活所需。在工業時代,求學時間擴充到5-22歲,即18歲之後再從事工作,就基本能滿足今後生活所需。在當下21世紀電子資訊科技時代,很多人求學會念完研究所學生,直到25-35歲才參加工作,而在30-40歲還繼續讀個MBA,繼讀博士的也屢見不鮮。由此,我們可以大膽預測,在未來的人工智能時代,教育階段和工作階段的分界線将會消失,馬拉松似的終身學習将成為常态。大陸古代的一則故事《傷仲永》就是一個例子。在未來社會,笑到最後的人必定是一輩子接受教育的人,道理如同人工智能領域的深度學習算法,算法需要疊代更新,人的大腦也需要持續更新。

雖然,多數的中國家長給自己的孩子在“起跑線”上搶了位子,參加各種補習班。筆者認為,過早讓孩子進入灌輸式知識領域的學習,很容易導緻孩子産生厭學情緒,是以,在幼稚園内,以遊戲為主,開發多元智能,在家庭中,家長給孩子讀有趣的書,開展交流會,用互動式的教育方式,啟發孩子對學習的興趣,采取這樣的幼兒教育方式,在人工智能時代,為孩子将來成為社會普遍需求的新型複合型人才更有幫助。

新型複合型人才應對人工智能時代的總體政策是既競争又合作。所謂競争,就是培養孩子具有人工智能不擅長的專業領域能力,如與情感、心理、情緒有關的創造性藝術;所謂合作,就是培養孩子具有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的能力,依據國家目前出台的教育政策評估預測,培養孩子與人工智能合作的能力,是目前傳統教育改革的總體大方向。

人工智能非常理智,在純邏輯分析推算問題上,已把人類遠遠抛在後頭,但它不懂什麼是感情,不能了解哈姆雷特的愛情内涵,不能體會蒙娜麗莎微笑的美感,是以,宗教哲學、曆史文化、小說詩歌、藝術之美,是人類能力的發揮空間。未來的文化娛樂業将大有可為。

綜上所述,基礎教育應從“重理輕文到文理兼修”,培養孩子具有複雜溝通的能力;國家義務教育從“标準化到非标準化”,培養創造力,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每個家庭幸福,孩子健康成長的需要。

小議人工智能時代新型複合型人才需求及培養

編輯:沁怡

繼續閱讀